德国教育研究部长:与崛起的中国合作比以往更_国际新闻

德国教育研究部长:与崛起的中国合作比以往更

国际新闻 2022-11-22 21:08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通过对华合作来加强作为研究与创新型国家的定位,从而帮助公司打开中国市场并与中国携手进军新市场
 
精英访谈嘉宾:万卡 (Johanna Wanka),德国教育及研究部长。现年65岁。应用科学博士,曾任洛伊纳-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学术助理、工程数学教授、校长,勃兰登堡州科学、研究与文化部长,下萨克森州科学文化部长。2013年任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长。 相关报道
[今日午盘]工业4.0指数抢眼 沪指破位后重回2900点 
成实外教育赴港上市 公开发售未获足额认购 
香港明年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履新中央新疆办副主任 
朱之文任教育部副部长 
刘延东:全面提升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 
中国经济研究与教育现状评估 
四川教育厅连续两任分管领导利用教材牟利 
中国正在收紧中学国际教育 |旁观日记12.21 
李嘉诚致函胡舒立:内涵教育与法制孕育创新 
  财新实习记者 韩瑿璇 记者 陈沁
财新记者个人主页——在这里“遇见作者”陈沁陈沁
国际部记者,前驻美记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美国东西方中心Jefferson学者
 
 
 
  德国教育及研究部长万卡(Johanna Wanka)与有“铁娘子”之称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原东德人,毕业于莱比锡大学,丈夫都是大学教授。二人都是获科学类博士学位后投身政治,默克尔是物理学出身,万卡则专攻数学。
 
  2013年2月,前教育与研究部长莎万(Annette Schavan)因论文抄袭丑闻被迫辞职,万卡临危受命。此前德国联邦内阁16名成员中,10人拥有科学类学士学位。万卡的上任既表明默克尔对其学术背景的信任,同时也将内阁中理工背景学者的人数稳定在10人。
 
  在多数公开场合,万卡身着纯色套装,佩戴极具装饰性项链。不少媒体评价她是一位处事风格务实的政治家。她在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在高校间享有很高声望。曾任洛伊纳-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学术助理、工程数学教授、校长,勃兰登堡州科学、研究与文化部长,下萨克森州科学文化部长。
 
  就任教育及研究部长后,她致力于创新发展,实施“高科技战略”;争取平等教育,努力解决德国青少年辍学问题以及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从而吸引更多的潜在青年学生进入研究领域。针对全德约有750万读写障碍的“功能性文盲”人群,她与萨克森州教育部长共同提出“国家扫盲十年计划”行动。2016年1月,有注释的新版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在德国出版,万卡呼吁将其用于课堂供学生讨论、评论,也是对希特勒言论的驳斥。
 
  在德国的教育、科学与文化交流中,中国元素日益凸显:双边科研项目不断增多,上海同济大学的中德学部成为两国高校间紧密合作样本,中国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或机构与德国机构建立了“中德职教合作中心”,中国是2015年德国“科学年”在创新领域的合作伙伴,中国众多的留德学生为德国的经济和稀缺的劳动力注入了新的力量。2015年10月,德国教育部宣布实施科学研究领域的“中国战略”,这也是德国首个针对单个国家制定的国家级教育和科技战略。
 
  1月19日,万卡到访中国,将先后访问北京和上海。在与财新的书面专访中,她讲述了如何进一步扩大与中国科学界、教育界的合作,德国在创新、工业4.0领域的经验,以及如何应对大量涌入难民的教育问题。
 
  财新记者:可否请你详细说明此次访问的目的和日程安排?
 
  万卡:中德科研合作几乎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一样久远。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于1974年与社科院建立了长期伙伴关系,两国政府在1978年签订了双边科技合作协定。今天,全球化和知识驱动着世界发展,与崛起的中国合作比以往更加重要。
 
  我将与万钢部长共同签署两项联合声明。一项是就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领域;另一项是关于研究和创新领域的联合筹资程序。我将参观被很多人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我也将有幸授予万钢部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以表彰他在与德国学术和工业界研究合作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我将就高等教育、学生交换以及职业教育在北京对话袁贵仁部长,也会在上海为第二届中德职业教育大会开幕。
 
  财新记者:鉴于不同领域的德中科学家合作越来越多,2015年10月德国教育研究部宣布实施科学研究领域的中国战略。就我所知,这是德国首个针对单个国家制定的国家级教育和科技战略。全球那么多科技研究强国,为什么德国选择了中国?还是由中方先提出来?德国希望从这次合作中收获什么?
 
  万卡:中国战略确实是我部制定的第一个详细的国别战略。我们相信,德国对于中国研究员而言已经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欧洲合作伙伴。中德高校间超过1130对双边合作关系证明了这一点。德国和中国在推动研究和创新、谋求两国利益上是平等的战略型伙伴,在水、气候、环境、可持续性、创新研究、生命科学和电动汽车等重要领域我们开展合作项目。中国战略旨在巩固并扩大这样的趋势。
 
  我们也想要通过对华合作来加强德国作为研究与创新型国家的定位,从而帮助德国公司打开中国市场并与中国携手进军新市场。
 
  财新记者:将于2016年实行的中国战略有哪些项目、合作?
 
  万卡:中国战略的35项措施和9项活动领域都基于原有成功的双边合作活动,也涵盖新的议题领域。
 
  高等教育等核心领域的合作将继续并深化。旨在使德国更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措施也包括为在中国的长期学习和研究以及校友关系的维护提供资金。
 
  我们将在研究解决重点领域的全球生态挑战方面继续合作,如清洁水和城镇化。我们想要建立更多的所谓2+2方案,即要有至少各一家德国和中国的研究机构或是大学以及至少各一家德国和中国私营企业参与,进行双边合作研究。公司参与的目的是加强联合研究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将“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付诸实践。
 
  财新记者: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在试图寻找可以吸纳有才能学者的方式。不单是因为就职大学很难,也是由于许多学者和教授得不到很好的报酬。就促进研究院和科学家劳动力市场方面,德国是否有相关经验可以分享予中国?
 
  万卡:有才干的人是否愿意留在科学或是研究领域取决于整个科学体系的吸引力。决定吸引力的是资金充足与否、法律框架如何、科研发展的活跃度以及是否有吸引人的职业发展前景。过去10年,德国对科研体系投入的资金增长显著,以提高创新能力、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并推动卓越的学术表现。这为德国科研体系从本土和国外吸引大量尖端科学家和研究者创造了条件。我们目前正在致力于更广泛地建立青年学者晋级终身教授的机制,从而使学术生涯更具吸引力。
 
  财新记者:德国是中国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的热门国家之一。你在2015年12月提到过,2014年有超过30万生在德国。但是这些学生毕业后仍很难在德国找到工作。德国政府对于生的就业问题处于怎么样的考量?
 
  万卡:国际学生、特别是在德国获得学位的外国学生在德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这点已被经合组织证实。德国政府正在考虑如何进一步改进条件,因为德国科研体系拥有稳定且遍布世界的毕业生联络网非常重要。德国工业的海外活动也得益于曾在德国留学的人。另一方面,国际毕业生在德国受到欢迎。我们人口结构发展趋势正导致专业人才的短缺,也增加了德国出口行业对拥有国际经验和跨文化技能背景的毕业生的需求。
 
  财新记者:就“工业4.0”,德国可以分享什么经验予中国?
 
  万卡:为对接“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我们的合作需要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联合框架的基础上,比如制定相关的标准化准则。工业和研究领域合作参与者的目标是,开展基于信任的高度透明的合作。我很高兴在我访问期间,我将与万钢部长签署一项声明,允许在具体议题,如物流、系统集成、网络、能源以及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进行联合研究和开发活动。智能服务和网络物理系统(CPS)也是中德双方可以共同合作的领域。
 
  财新记者:你认为在创新方面,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万卡:德国政府深信,创新仅可以在科学、学术和工业界以及公民社会良好互动的整体环境下发展。国家的主要作用是促成和推动这种互动。我们也关注整个创新链,从创意点子的萌生到它应用于新的产品和服务。国家明确主张支持各领域的公共基础研究和资助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项目。我们通过有效手段来推动科学、学术、工业界和公民社会的积极交流——商业公司必须是知识和创新驱动的,同时大学也应该把商业性开发的原则作为践行的宗旨之一。我们创造友好型创新环境,是给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不论是有技能的劳动者、风险投资者,还是感兴趣的公众。这样,我们可以发展出一个完全协调的政策,来推动理性增长、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促进社会的繁荣。
 
  财新记者:许多难民涌入欧洲,德国成为最适宜的落脚点之一。可否详细说明德国在教育方面有怎样的计划来帮助这些难民,特别是孩子和年轻人?课程是否主要针对语言技能、德国的价值观还是其它技能?投入这些项目的资金又是从何而来?每年花费是多少?这样的开销是否增加了德国政府的财政压力?
 
  万卡:联邦政府提供相当多的资金来帮助青年难民。最优先的是针对、德国社会价值观和准则的学习。我们正在为寻求庇护者和有希望获得德国长居许可的人提供融入德国社会的课程,加设职业语言课程以及启动帮助已承认的难民和15个月等候期满的容忍居住者的培训项目。我们同时也帮助各联邦州政府,因为在德国,联邦州政府负担大部分教育方面的责任。
 
  除了我提到的那些以外,联邦教育和科研部已经采用一系列直接措施帮助我们及时应对面临的挑战。这方面,我们着重于三个核心目标:学习德语、识别技能和潜力以及融入德国的培训、学习和工作。我们将在未来几年内为此至少投资2.3亿欧元。
 
  财新记者:你呼吁全国课堂上使用阿道夫·希特勒所著的《我的奋斗》。由于是在希特勒死后首次重印,此书成为具有批判性注释的版本,同时也引发激烈的争论。可否解释一下推行这项决定背后的原因?
 
  万卡:我想要支持批判性的评价。这部劣作的版权在2015年底便已到期。这意味着它现在是可读的了。学生将会对它存有疑问,但在学校里提出问题并能够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是对的。所以德国当代历史协会出版这一具有批判性注释的版本再合适不过。这对政治教育是非常具有帮助的。同时此书已经修订为适合所有读者阅读的版本。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广大公众现在有了很棒的加以注释和评论的版本,人们可以翻阅,而希特勒的言论必然遭到质疑。■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