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的天空真要塌了? 全面解读德国参议院禁
国际新闻 2022-11-22 21:09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1886年1月29日,人卡尔.本茨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装配汽油发动机的三轮车,而这一天也标志着燃油车时代的正式来临。不过在130年后,人似乎打算亲手废掉这一曾经的卓越功绩。
据德国《明镜周刊》的报道,德国联邦参议院近日以多票通过决议,自2030年起新车只能为零排放汽车,禁止销售汽油车和柴油车,一时激起千层浪。
燃油车的天空真要塌了? 全面解读德国参议院禁售决议
事实上不仅仅是德国,挪威、荷兰等国也曾先后表达过类似的态度,但最后都以不了了之收场,因为要想推翻拥有上百年历史的传统制造业,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此次德国将这一构想成功上升到了法律层面,那么禁售燃油车的可行度究竟有多大,这会是汽车行业的大变革的前奏吗?在回答以上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距离立法还有多远?
根据德国媒体的报道,此次通过决议的机构为德联邦参议院,那么它的话语权究竟有多大?作为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德国是一个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它的立法机关包括上议院(也即是文中提到的联邦参议院)和下议院(联邦议院),因此要想将禁售燃油车写入法律法规之中,就还必须经过下议院这一关,后续显然还会有一段漫长的博弈与扯皮的过程,所以说目前媒体所报道的禁售条例还并不具备官方效力。
2、德国车企是啥个态度?
有意思的是,德国参议院曝出这一消息时恰逢周末,因此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德国本土车企对此进行表态,而目前所能获取到的信息点也都只来自于明镜周刊。不过德国汽车协会(VDA)和ADAC汽车俱乐部倒是已经第一时间站出来公开对此表示反对,称此决议在环保、产业和社会政策方面都不具备任何价值。
3、其他国家是何反应?
从公开报道中来看,此前已有不少国家表达过将在未来禁售燃油车的构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都已无下文。荷兰计划从2025年起,仅有零排放汽车(混动汽车被排除在外)才可以上路,然而这项法案还没有最终表决;挪威政府最近则做出辟谣称不会禁售燃油车。
4、以后燃油车不能上路了?
根据外媒所披露的细节,此决议中的原文用词为“禁售”,这也就意味着仅仅是不允许被销售,因此这将并不妨碍在2030年前德国消费者所购买的燃油车上路行驶。
5、中国会效仿吗?
关于这一话题,事实上国内相关机构早在去年便发布了有关报告,在《2015中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发展年度报告》媒体交流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曾预言:10年后,中国销售的增量新车中将没有内燃机作为动力的传统汽车,取而代之的则是以纯电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当然这只是个人层面的判断,不过本月初国务院发文称,今后原则上将不再批准新建传统燃油车企,似乎也透露出了一丝端倪。
6、业内专家如何解读?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这个决议会对德国形成一种压力,促进德国汽车转型,不论是否能实现,都透漏了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性信号。德国一直非常关心拉动电动化产业,德国不希望自己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向阳(点击查看最新人物消息) 认为,“电动化应该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但是到2030年电动化进程能否彻底取代内燃机,这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将取决于电池技术在2030年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以及基础设施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商用车和乘用车领域内燃机车或许能被电动车替代,但是有些领域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内燃车依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汽车行业知名评论员颜景辉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确实需要一个时间点,但是德国指定的这个时间有些激进,十几年后到2030年是转眼间的事,这期间有很多不定因素,大到整个经济环境小到技术升级和消化现有的产能资源,总体来看,我们首先要解决生存再考虑发展问题,那么如果在这十几年间出现经济危机等情况怎么办?所以,2030年这个时间点是不是合适还有待考证。
中汽研新能源汽车与财税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认为,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发展电动汽车彻底重组社会能源和交通结构, 其做法和发展模式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作用。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处于发展初期,关键核心技术落后、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建议在保持实施现有支持政策体系总体稳定性和连续性基础上,充分借鉴德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经验和做法,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质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7、车企高层怎么看?
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舒酉星认为,柏林, 慕尼黑, 法兰克福,德国地图,德国论坛,德国的做法只是汽车历史中新旧生态的利益冲突,时间将会证明一切,至于中国能否效仿,他表示还很难讲,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禁止,但是未来汽油车肯定会成为街头的老古董。
北汽新能源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张勇表示,从这个决议中看到了发达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力度,这么做很有必要,算是开了一个头,但是要想全部实现零排放难度很大,因为涉及到技术的发展程度,工业的制造水平等等因素。不过这也会促使国家制定出更加宏伟的发展计划和扶持政策,只有集全行业之力,才能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