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难解普通教育公平问题
国际新闻 2022-11-22 21:09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2016年联邦统计局开展的一项有关“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13%的受访者认为,教育体制问题是面临的第五大严峻问题,仅次于、恐怖主义、退休养老和刑事犯罪问题,比住房、环境、医疗保障等民生问题更让百姓不满。21%的东德人和13%的西德人认为,德国未来几年必须解决的是教育改革与提升问题。
德国教育到底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德国教育界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本版选择德国教育三大核心领域——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各项教育数据和指标的基础上,分别分析德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同时剖析德国政界采取的治理策略及行动方案,帮助大家进一步全面、客观地了解德国教育。
近年来,德国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PISA)和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TIMSS)中的表现一般,与德国传统教育强国地位不符。2000年国际学生评估测试成绩不仅引起德国各级教育部门的震惊,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德国基础教育的持续热议和担忧。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实施之后,学生测试成绩有所改善,但并未彻底改观,例如中小学优等生比例较小,学困生比例仍然较高,且男女生的科学和数学成绩差距较大等。
不同阶层教育不均衡 结构问题导致公平不足
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测试报告显示,德国15岁学生的科学、阅读和数学成绩明显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平均值。其中,科学成绩总体稳定,且高于经合组织平均值,优等生占比10.6%,明显高于经合组织平均值(7.7%),学困生的比例(17%)明显低于平均值(21.2%)。然而,数学成绩较2012年略有下降,优等生比例明显下降,从2012年的17.5%下降到12.9%。
2015年度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报告显示,德国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在国际对比中位于中等水平。科学成绩保持稳定,但数学成绩与2011年相比有所下降,略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和欧盟平均水平。德国仅有5%的学生达到数学四级,而亚洲国家达到此级别的学生比例在30%至50%。近25%的德国学生达不到三级,而芬兰只有11%的学生达不到三级,波兰也只有15%的学生达不到此级别。
国际学生评估测试结果表明,没有哪个工业大国的学生成绩受家庭背景影响像德国这么严重。德国学生的成绩仍然和父母的社会地位有关,德国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孩子之间的能力水平差距高于经合组织平均值。
在国际教育对比研究中,德国学生表现平平,那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德国联邦统计局针对此问题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59%的受访者认为,德国教育表现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教育制度比其他国家差。德国现行教育体制至少有两个层面的不足。
首先,德国基本法规定,教育事务是联邦各州事务,由联邦州管辖。然而,德国各州的财政状况差距较大,各州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等,导致联邦部分州中小学基础财政捉襟见肘,教育质量得不到充分保障。哪怕是同一个州,也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现象。
其次,德国学生读完小学之后,就要面临进入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或是文理中学的选择。小学教师会给学生撰写进入某种学校的推荐信,但他们不一定能够准确判断学生的潜力。主体中学的毕业生往往进入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会与高等学术教育失之交臂。这种过早的分流法很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且加剧了德国社会分化。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德国和奥地利两个国家是在小学毕业后就采取分类教育。尽管近年来德国新建了“综合学校”这一类型,但传统类别的学校比例依然很高。
除此之外,大量移民、难民的涌入以及残障儿童全纳教育模式的引入,导致德国学生群体的异质化现象加剧。2011年,参加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的学生中,有27.7%的学生有移民背景。2015年这一比例高达33.7%。在学生个体呈现差异化和多样性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不受语言、文化、性别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能够接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以及如何推动有移民背景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体制,是德国教育界面临的巨大挑战。教师不仅仅是在为某个班级、某个小组或某个年级上课,而是给每一位受教育者个体上课。这对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教学媒介、测试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在国际对比研究中,德国教育信息化程度并不高。德国学校每11个学生才拥有一台计算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处于中等水平,近一半教师不会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教学。由于学校硬件维护成本高,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教育界对教育信息化的成效也曾持怀疑和观望态度。2016年,德国联邦教研部开展了一项名为“未来教育观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9%的受访者认为,德国教育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应对21世纪的教育挑战;86%的德国人希望中小学更多地开展信息化教育。
不断出台应对措施 努力改善教育现状
为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德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计划,如“学困生促进计划”“优等生培养计划”“教育信息化战略”等,希望借此能够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2008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提出“学困生促进计划”,2010正式确定为“学困生促进战略”,旨在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和成效,降低中学肄业生的数量和比例,优化其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可能性。该战略要求学校加强学困生的问题诊断和专业咨询工作,鼓励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课程,如语言课、阅读课、融入课程、特教课程。学校可与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救助中心、社区、企业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教学活动。
近年来,德国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将关注力集中在学困生,但优等生的培养和促进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与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结果都表明,德国优等生比例不高。
对于此类学生,德国一直有早上学、跳级、假期创新营、大学先修课等做法,但人们认为在过去几年重视学困生成绩改善的大背景下,优等生是“被遗忘的好学生”。
2016年,德国联邦和各州共同倡议,计划在未来十年投入1.25亿欧元,专门资助学校对优等生和有潜力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额外教学。第一步,由德国各州选出试点学校,建立合作联盟,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并制订专门的教学方案;第二步,各州负责对学校进行指导,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人才辨识能力和指导能力。联邦教研部委托科研团队对试点学校进行跟踪调研和学术指导,负责开发课程材料,供学校使用。
为提高中小学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德国洪堡大学教育事业质量发展研究院开发了“中小学在线自评体系”,学校领导、教研组长、任课教师和督导等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教学、课程、管理的分类评估。以教学为例,主要从课堂教学行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结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习环境、学习效果预期、纠错方式、课堂管理、时间运用、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价。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邀请学生对教学进行反馈,然后授课教师再根据反馈结果完善教学,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德国联邦教研部也认识到,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未来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
2016年11月,德国联邦教研部公布“数字一揽子资助计划”,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由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共同合作,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至2021年,德国联邦政府计划投入50亿欧元,资助4万所公、私立学校优化信息技术设施,包括宽带连接、无线网端口以及手提电脑和平板电脑等设备的采购。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治标未治本
近年来,德国教育体制虽有变化,但仅是一些小改革。教育科学界所获得的认识并没有真正推动德国教育体制的大改革。各类措施也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德国“联邦制”的教育体制从顶层设计上限制了联邦各州之间的有效竞争,不利于全方位改善德国教育现状,提升德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但在现行教育体制框架下,德国联邦政府努力加大统筹力度,发挥联邦财政更大的作用,正逐步形成新型教育财政制度。德国各州和城镇财政得以一定程度的减负,使州层面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到教育内容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德国财政的功能除提供各类助学、助教和助研之外,涉及改善学校硬件条件,委托独立科研团队为各项科研和教学改革进行跟踪调研,政府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再对改革进行新的定位和调整,形成了“改革、评估、再改革”的优化教育管理体系。
从德国普通教育改革的推进来看,人们对教育公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接受相同的教育,而是要让每一位受教育者不受性别、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影响,在学校就能获得个性化、多样化以及选择性的受教育机会。教育不应加剧社会贫富分化,而应成为消除社会贫富差距的有效手段。
当然,制定教育政策要谨防急功近利,不能将提高学生成绩设为改革的目标。德国网,德国移民,德国, 教育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课程质量为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而不应被国际大规模测试牵着鼻子走,过分追求成绩和分数,容易忽视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培养以及教育机构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