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巴杜依族习俗
巴杜依族人长年坚守清规戒律,以农耕为生,与自然相依相存,对外面的世界不感兴趣,与全球金融危机绝缘,仿佛生活在“桃花源”中。
巴杜依族居住在爪哇岛最西端万丹省一座岛屿上,距首都雅加达120公里。现有族人5000人至8000人。谁能想到,在距雅加达如此近的地方,居住着这么一群“隐士”。巴杜依族人依山傍水而居,平日十分安静,只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看不到印尼其他地方常见的摩托车。
他们信仰印度教,从不使用肥皂,也不穿鞋。族群领袖每年会在一个巨石包围下的秘密地点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上天保佑。
在巴杜依族人心中,村庄是世界的中心。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他们说话带古老的西爪哇岛口音。人类学家对这一族群的来源尚不清楚,一些专家称巴杜依族的祖先16世纪为躲避战乱而迁徙到此。
巴杜依族严格遵守多种清规戒律,包括禁酒、禁止用钱购买物品、禁止使用玻璃或钉子、禁止饲养四条腿的动物、禁止改变河流的方向等。族人不能使用铁制锄头。专家研究后发现,他们的耕种方式虽然原始,但与自然相当协调,可以防止土壤受到金属腐蚀。
巴杜依族禁止学校教育。雅加达国立大学人类学家布迪哈托诺说:“巴杜依族认为在田间劳作就是一种教育。”
族群分布也颇为奇特:分内外两层,族群内层3个村子、大约8000名居民,身着白色服装。这些人需要更严格遵守戒律,如果触犯,就会受到处罚,到成员身穿黑色服装的族群外层居住。
内层禁止外国人进入参观。外层只允许外国人晚上参观,且只能睡在竹席上过夜。
外层其实是外界与内层的缓冲地带。居住在内层的巴杜依族首领有时会突然前往外层,监督那里族人的行为,看他们是否遵守戒律。
有时,首领会没收收音机以及族人视为可能带来“威胁”的其他现代物品。
不过,完全与外界绝缘不太可能。
外层居民有时徒步走到附近村镇售卖手工制作的围裙或天然蜂蜜。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不收货币,而采取以物易物方式。个别时候一些人会收钱,用钱购买腌鱼和其他自己无法制作的商品。
印尼政府曾希望把巴杜依族纳入现代社会,上世纪80年代准备开放这一族群。但族群使者请愿,坚持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
政府最后不得不妥协,在这一族群的聚居地周围立上标杆,标明他们占据的地域范围,保护他们免受外界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