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为何变脸起诉海信?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原标题:夏普为何变脸起诉海信?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5年的品牌授权才过一年,夏普就急不可待地收回品牌授权,甚至不惜采取法律行动,海信直斥夏普此举为“恶人先告状”,不少人因此而对海信抱以同情。其实,当你了解了背后的种种因由,你才发现外界想象的太简单了。
这几天,海信觉得自己太委屈了,竟然碰到了现代版的“农夫与蛇”。
据《日经中文网》网报道,鸿海旗下夏普上周五在美国海信,以海信销售低质、低价夏普产品为由,要求海信停止使用夏普品牌并赔偿1亿美金。
海信在向媒体广泛散发的新闻通稿中,直斥夏普“恶人先告状”、“恩将仇报”。
乍一看,富士康的确做得过分。2015年7月,海信以2370万美元的超低价格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全部股权及资产,并同时获得夏普电视为期五年(2016年1月6日—2021年1月5日)的美洲地区品牌使用权和所有渠道资源。
而今,时间刚刚过去一年有余,夏普怎么可以说收回品牌授权就收回品牌授权呢而且不惜将海信告上法庭,还索赔1亿美金,哪里还有天理!海信的“悲情”牌很容易赢得同情。
然而,拂去种种表象,探究内在原委,你会发现,实情远非外界想象那么简单。
事实上,在夏普诉诸法律之前,双方已有过多次沟通、协商,然而无果,夏普一怒之下采取法律行动,实属先礼后兵。
进入富士康体系之后,夏普全球战略发生重大改变,由过去的守势一变而为攻势。在中国市场,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夏普的变化,依稀看到“夏普又回来了”。
在欧盟市场,夏普的品牌授权也已得到妥善解决。
全球三大家电市场,唯独美国市场卡在那儿,这让夏普内心非常不爽。因为海信的坚持,夏普无法拿回自己品牌在美国的使用权。如果海信坚持不让步,新夏普五年内无法经营自主品牌在美国的市场,其“全球复兴”战略将因此而出现重大缺失。
海信直斥夏普“恩将仇报”
依据海信方面的说法,2015年,严重亏损的夏普希望将北美地区业务进行出售,在这一背景下,海信决定“解困”夏普北美市场,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托管夏普北美品牌销售。经过海信的努力,夏普在北美市场的产品结构及市场销量、销售额,已逐渐恢复正常。
2015年7月,海信以2370万美元的超低价格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全部股权及资产,同时获得夏普电视美洲地区品牌使用权和所有渠道资源。这样的代价,现在看起来和白送没有太大区别。
可见当时的夏普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然而,峰回路转。2016年4月,富士康以3888 亿日元(约合223.56亿人民币)的代价收购夏普66%的股份,夏普由此进入富士康时代,新夏普的企业战略随后发生重大调整,重回全球消费电子第一阵营成为第一目标。为此,2016年10月戴正吴亲自到访海信,商议“拿回”夏普品牌授权事宜,遭到海信坚决拒绝。海信的理由很简单:履行合同,尊崇契约。
新夏普战略理应全球一体化,却因为美国市场的授权问题而出现空档。更为关键的是,品牌使用权掌握在竞争对手手里时间越久,等于给自己埋了一颗定时炸弹。
沟通不成,戴正吴通过台湾媒体强势称:在鸿海支持下,将采取破坏式行动,逼迫海信将“夏普”吐出来。
什么“破坏式行动”海信称,夏普随后停止向海信供屏、在美国不断碰瓷找茬、在美国违背合同向海信渠道串货、向海信单方面发函:要求停止履行合同……
以夏普“挽救者”自居的海信,当然不能接受夏普如此强势的作风。海信称,将积极应诉,完全遵守双方之间商标许可合同,继续在北美生产并销售夏普品牌电视产品。
夏普如此在乎美国品牌授权?
眼看商量不成,富士康主导下的夏普决定采取最激烈的方式:将海信告上法庭,逼其“吐出”夏普美国市场。
此举折射出夏普的焦虑心态已经无以复加。
在夏普看来,海信在美国市场倾销低质、低价夏普品牌的电视,已经对夏普品牌形象造成伤害,构成了事实上的违约在先。
那么,夏普是如何判定海信违约在先的呢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夏普形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产品原则,即所有夏普品牌电视,必须使用夏普制造的液晶屏,以此确保夏普电视高端、高贵的产品形象。即使在夏普最为艰难的时期,这一产品原则亦不曾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