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呛之外,ofo和摩拜到底在拼什么?
从微博呛到知乎,ofo和的较量已经从马路延伸到舆论场,从单纯的市场竞争演化为双方综合实力的总体战,但决定胜负的究竟是
市场培育完成后的竞争更加残酷。
共享单车抢过有桩模式公租自行车的接力棒,初步形成了稳定的用户群体,按BDR 发布的《2017年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41.2%的用户每周使用7-14次,每周使用3-6次的占比也达到33.4%,已成为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
从消费场景上看,共享单车满足的是高频刚需服务,在BDR的交叉调查中,作为上下班公交补充的占比65.9%;短途出行占比57.8%,说明ofo和虽然都有大量补贴,但消费场景真实有效,并不存在伪需求。
从地域分布上看,共享单车在一线城市占比55.1%;二线城市占比26.8%;三线城市占比12.3%,对某些热点区域的覆盖已处于超饱和状态。
共享单车虽然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引发了共享经济模式本身的争议,但与原有城市交通体系的高度融合与互补以及超强便利性仍使得市场渗透率、用户满意度不断提高。
现阶段共享单车已经顺利度过市场培育期,按照当年网约车的Roadmap,首要安全指标还是体量。对于这一点,ofo和摩拜似乎有着不同理解。
摩拜一周年之际公布过一组有争议的运营数据,累计投放车辆超过365万辆(实际可能为100万左右),在3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从中可以看出摩拜在地域拓展上明显比ofo保守,已开业的城市除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绝大部分都是省会级二线城市,对其他城市哪怕是重要的城市都态度谨慎。
反观ofo,一直在发力狂奔,目前开业城市有100个之多,按戴威的说法,至少会扩展到200个左右,还不包括已经开业的硅谷、伦敦、新加坡等海外市场,这意味着ofo正加速向三四线城市渗透,甚至包括乌鲁木齐和拉萨这样的偏远城市,车辆总投放量则会达到2000万的水平,增速委实惊人。
5月17日摩拜突然宣布进入晋中、枣庄、廊坊、曲阜、开封、南充、宜宾、乐山、咸阳等四五线城市,大概已经意识到此前的失策。
这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摩拜和ofo的战略差异。
摩拜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固守一二线市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Top5城市,王晓峰作为Uber前上海大区总经理,很理解确保这些重点市场的重要意义,同时摩拜可能也认为过快进入三四线城市,会加大管理难度,增加运营成本,因此通过技术优化、营销传播和运营策略巩固既有阵地是摩拜的主要战略。
而ofo则是两手准备,一边在选定的重点市场如北京力拼摩拜,一边利用现在的资本、媒体和用户热度进入更多的细分市场,抓住共享单车从增量转向存量竞争的最后机会,迅速完成在全国市场的布局和扩张。
从目前情况看,双方各有所得。按BDR的数据,ofo的市占率以51.9%领先摩拜的40.7%, 3月MAU也以1636.2万压倒摩拜的1274.4万,而按Trustdata《2017年Q1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用户监测报告》,摩拜在Top5城市中的上海、广州、深圳仍保持一定优势,但在ofo的老家北京,情况已然不同。
ofo在北京的MAU达到250万,超过了摩拜的200万,这得益于环比接近200%的增速,甚至在摩拜存量用户有一定优势的上海、广州和深圳,ofo的MAU环比增速也实现了超越,摩拜只在成都保住了接近于ofo的增速。
更低的押金和更多的免费活动可能是支撑ofo快速增长的主因,摩拜匆忙进入许多三四线城市就是为了遏制这种势头,以免固守一线城市的战略受到影响。
运营策略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