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卖身”要趁早:一个坚硬的百亿泡沫
原标题:ofo“卖身”要趁早:一个坚硬的百亿泡沫
毗邻北京金融街的阜成门地铁站,近百辆小黄车在烈日暴晒下等待。
它们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一部分座椅被损坏,有的车身和轮胎被挤压变形,根本没法正常骑行。与之鲜明对比的是一旁整齐码放的摩拜和小蓝车。一位行人掏出手机,在密集的车海中接连扫码好几次,终于开锁成功。
风口上火了近三年的共享单车行业,逐渐从资本的追捧、用户的争夺、地盘的攻取中冷静下来。场内争夺的几大巨头,都已辗转行驶向新的轨迹,ofo却是其中一个另类。
危机重重
在资本一路的疯狂催生下,ofo倚靠竞赛式的投放和订单量迅速扩大规模。粗放式增长让年轻的创业者们过早地享受到创业“成功”的狂喜,他们不曾料想到,危险的种子早已埋下。
据《财新》网报道,2018年5月,ofo单月成本高达2.5亿元。其中运维成本1.3亿元,其他费用1.2亿元,而其账面可用的资金已不超过5亿元。在如此高昂的成本负担下,ofo根本撑不了多久。压力之下,精简裁员、压缩业务线等一系列削减成本的举措接连落地。
ofo联合创始人于信曾公开承认,5月中时,ofo裁员目标是从1.2万降到8000人。因为智能锁的普及和对人工需求的减弱,大量的运维师傅被“优化”,总部也裁员500人。腾讯科技曾发文称ofo在天津拖欠运维外包公司的服务费用,双方的合作早在6月底就结束。这也直接导致了ofo的运维能力跟不上,放大了用户遇到坏车的概率。
上月底,又传来300万辆小黄车即将“失联”的消息。ofo一家智能锁物联网通信服务商向媒体透露,ofo已连续半年以上没有支付智能锁通信服务费。其资金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噩耗不断。曾经被用来to VC,推估值,拿融资的国外业务,也在全线收缩。近一个多月以来,ofo被曝撤出或暂停部分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至少有7个,包括印度、以色列、中东、澳洲、德国、美国、西班牙等。有业内分析指出,德国网接下来这份名单可能还会加长。
为了在用户多元化的选择,极小的切换成本中谋得一席之地,单车企业无一不在优化服务,力求吸引到更多用户。而ofo坚持自己的意志的一系列“逆行”,引发了诸多用户不满。
今年以来有很多用户发现,ofo悄悄地涨价了。“半小时的车程,只要扫码就会扣款,费用也从0.5元涨到2元。”李季说,平时上下班通勤,小黄车是最不划算的选择。
6月中旬,ofo全面取消已经推广至全国20个城市的信用免押金骑行,在业内人士看来,ofo的这一做法显然是迫于资金链的压力,急于用押金来回流资金。
倔强的ofo展开一场自救。
从5月至今,在不断试水了车身广告、信息流服务甚至区块链业务之后,市场上仍不见小黄车回暖的消息。
今年6月,ofo在遵义召开内部战略会,提出“蜂巢战略”,计划要打造三大体系:“效率蜂巢”解决成本和运营问题、“信用蜂巢”解决用户规范问题和打造一套自己的信用体系、“服务蜂巢”解决用户服务和商业化的问题。
会议现场
两个月过去,ofo却接连爆出业务收缩和人员动荡。周刊君就蜂巢计划进展情况向ofo公关负责人求证时,对方并不愿意多说,只坚持以公开信息为主。
独立诚可贵,但一系列谈不上见效的尝试表明:ofo自身难以造血。
共享单车本身的公益性质,高投入、重运维、回报期长的特征使它迄今为止都无法实现盈利。苦战已久的ofo处在极为矛盾的境地:它有心自己造血求生,但不得不面对目前整个共享单车业态都无法盈利的客观现实。
今年4月摩拜被美团收购,整合并入了“吃喝玩乐”的巨大体系;
拿到阿里近19亿资金的哈罗继续加强在三四线城市渗透,支付宝占据了入口和支付端;
小蓝单车和青桔单车则被滴滴收购,成为其大出行战略中的一环。
经过两年的剧烈洗牌,近20余家共享单车倒闭或者停止运营,行业头部三强鼎立的局势已再明朗不过。场内单车企业的走势也释放着清晰的信号:共享单车已经从单一业态的竞争,升维到巨头间流量、端口等层面上的竞争。ofo被整合进巨头的生态体系,将是最终的宿命。
乏人问津
从2015年3月的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到今年3月E2-1轮8.66亿美元融资,ofo这三年中仅公布过确切数字的融资额就已累计超过21亿美元。
曾经,ofo近三个月就会有一轮融资,也正是这种军备式融资支撑了它极速度成长。继3月的“E2-1轮”融资后,原本ofo内部人士称很快会到来的“E2-2轮”融资,至今没有落定。周刊君询问 的融资事宜时,ofo公关负责人称暂时没有,随后就以不便答复匆忙结束了对话。
随着金融监管加强,流动性承压,一级资本市场受大环境影响节奏放缓。周刊君接触的多位投资界人士都对ofo当下的处境表示担忧。
一位大型投资公司负责人告诉周刊君,目前共享经济的风口切换,资本的态度也转向谨慎,更看重企业商业模式的变现、可持续发展的现金流,以及自身内部管理的规范性。
ofo一共完成了9轮融资,涉及阿里、滴滴、蚂蚁金服、顺为资本、经纬中国等近20多家投资机构,累计融资额超过20亿美元。但传闻中14亿美金的收购价格无论是从其融资体量,还是相比摩拜作价27亿美金来说,都相差甚远。
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就曾透露,“摩拜的股东中没有人亏损,收益大约都在20%以上。”而现在的价格对ofo的投资者们来说,就可能面临着赔钱的风险。
“资本的清算,是按照每一轮融资协议的具体约定来决定的。”上述投资公司负责人告诉周刊君,首先要看ofo和融资方签署的相关协议中有没有包含优先退出,或要求回购等一些优先权。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么就应遵守规定,行使优先权;如果没有就按照现在的制度按股权比例来分配。
靠这些资本续命,想要独立的ofo难免陷入被资本左右的命运。
“它的成长太快,已经被资本裹挟了。”该投资人士说,很有可能的是,ofo现在也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当下最大的变数在于谁能最终拿下ofo,改变市场格局。
对被传收购的两方——阿里和滴滴来说,接盘ofo的意义重大。
按照trustdata统计的数据,ofo在车辆数量和用户月活上仍然领跑共享单车市场,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北上广深等12座城市纷纷祭出严控“杀手锏”,明确限制共享单车投放数量。在“只减不增”的政策下,ofo固守数量优势,其他单车企业因增量有限,并不会轻易就颠覆目前的市场份额。
更深层次的是,ofo是一个大规模的流量端口。数量庞大的用户和使用移动支付的意义,甚至超出了单车本身。
在滴滴的出行版图中,共享单车是搭建立体出行中必须完成的一环。而目前旗下仅持有青桔单车和小蓝单车,无论在覆盖范围、用户数量还是使用频次上都与ofo实力悬殊。拿下ofo,滴滴将顺势巩固在出行行业的优势地位,但同时也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和运营成本。
今年6月,阿里扶持哈罗成为亲儿子,其单日订单量甚至超过了摩拜和ofo的总和。而今一线城市单车容量见顶,限制了哈罗布局,倘使有了在一二线城市布局最广的ofo,无疑补齐了增量短板,实力足以同腾讯系美团掌握的摩拜相抗衡,但ofo技术落后的劣势也将顺延给阿里。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ofo投身滴滴,必将面临被低估的困境。加之双方曾因融资和发展路径的冲突而产生嫌隙,收购完成后,高层彻底换血、创始人戴威出局将是大概率事件;而ofo转向阿里或将失去品牌,被完全整合进阿里的盘子,创始人及团队也会发生变动。
多位观察人士均表示,ofo被收购是迟早的事,关键是账上的资金还能撑多久。ofo的股权已经进行了多次的融资和抵押,在反复的拉锯中,ofo的价值可能还会损耗。
“它的价值在于流量变现,如果它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那么迫于缺少资金的压力只能去压缩业务。这就会导致他距离变现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商业价值实现的时间不断延后,因此他的价格也会大打折扣。”上述投资公司负责人认为,如果没有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ofo,时间越靠后,它的价格可能就越低。
一年前马化腾和朱啸虎那场引发围观的对话,已经言中了今日结局。当年马化腾将ofo比作技术落后的小灵通,在智能化浪潮下难抵一击。如今啸虎退出,pony仍在,单车们早已朱颜改。中国互联网共享经济概念下的大泡沫,也即将听到破碎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