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子美到咪蒙 网络文学一路走来鸡毛都没剩下
原标题:从木子美到咪蒙 网络文学一路走来鸡毛都没剩下
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桃花扇中的这首词,形容互联网世界的浮浮沉沉,再恰当不过。
1998年春,那个平淡无奇的凌晨,痞子蔡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贴上BBS论坛,随后他点燃香烟,放松地吐着圈。他没想到,烟圈越来越大。
翌年,知识出版社推出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简体字版,风靡一时。“轻舞飞扬”成了大众情人,“红斑狼疮”成了网友最痛恨的疾病。伊妹儿、美眉、恐龙、网恋等词汇迅速流传。成千上万封E-mail涌向痞子蔡的邮箱。网络文学的时代,就这样开启。
1999年,朱威廉把个人主页打造成“榕树下”。他还从宁波招来一个女孩,网名“安妮宝贝”。很快,她凭借《告别薇安》、《七月》备受热捧,并逐渐炼成了最早的“女神”。
2000年前后,国内一大批对文字有追求的青年都跑到“榕树下”发表作品。这是个对创作者开放的零成本平台,和今天咪蒙在微信的影响力一样,在平台的推动下,安妮宝贝迅速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读者,其中还有宁财神、郭敬明、今何在、阿娜尔古丽……
2000年新浪网连载今何在的《悟空传》。这部戏仿《西游记》的小说因契合80后的心态,俘获了一代人。它因此被视作中国网络小说的里程碑。2002年4月,慕容雪村在天涯发布《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点击量冲破10亿。
2003年起点中文网首创“在线收费阅读”,提出了2分/千字的稿费制度。网络文学忽然具备了造血功能。紧接着,盛大公司收购起点中文网,砸下大资本。网络文学的商业模式至此确立。
从木子美到咪蒙
2003年6月19日起,木子美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性爱日记,当时访问量并不大。至8月,木子美在《遗情书》中记录了她与广州某 摇滚乐手的“一夜情”故事。与以往的写作风格一样,故事以白描的手法,再现了她与这名乐手做爱时的大量细节。她在日记中直呼该乐手的真实姓名,并对其技巧和能力进行了描述。木子美由此“一炮而红”。事发后,木子美曾迫于压力关闭日记一段时间。
木子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她写过社会新闻,也写过汶川地震,其实并不只是性与爱。木子美对网友为她树立的“放荡”形象非常愤怒。直到今天,她都未能揭掉这些露骨粗鄙的性爱标签。
她由此被很多人威胁和追打,几次不敢出门。很快,她就醒了过来:“我不需要为某种形象、某种意义坚持,本来我就不是为了什么颠覆道德存在的。继续自由地呼吸吧。我是怎么生活的,就怎么记录。”木子美就是这么顽强地活下来。
咪蒙没有木子美那么幸运,她们有着不一样的话语体系,但是殊途同归,她们的文字同样地充满了流俗,庸俗,甚至是恶俗。她们能够在一瞬间爆发出巨大的眼球吸引,都是如同放了太多味精的菜,很快被大众回过味来,厌倦甚至唾弃,回归正常之后发现一股洗脚水的味道。
木子美活下来,马凌也活下来,木子美这个符号逐渐被人们淡忘,咪蒙这个符号会以同样的方式被人们遗忘。也许,在另一个恰当的时候,又会诞生新的木子美,新的咪蒙。
网络文学一路走来,从小情调到毒鸡汤
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人最大众化的阅读指向三个方向:读者,故事会和知音。读者怡情,满满的正能量,满满的励志故事和心灵鸡汤,不乏小清新的散文诗歌,所以它赢得了最基础的文学爱好者的喜欢。故事会讲的是市井烟火之中的传奇,短小的故事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成为普通大众在文字娱乐上的最重要载体。而知音另辟蹊径,看上去写社会写实,但是不可思议,而且总是逃脱脱不了男女之间的关系,就跟当年的《 隐私》一样,不仅仅暧昧,更充满庸俗的想象。
当互联网蓬勃来袭,纸质的阅读载体几乎一边倒地衰败和退潮。新生代的写手在网络上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给予年轻的口味诸多不一样的文字体验。
网络文学从一开始之初,就带着“自我呢喃”的风格,故事逻辑虽然破绽百出,根本经不起推敲,但是大家宁愿相信其中对自我心灵的满足和任性。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往后所有网络文学的风格和味道。完全不可能的爱情故事,让网上人群轻易被带入,沉浸并将自我虚化,被注射了潜在的想象和兴奋,读者与主人公之间形成无形的对应和关联,要么一穷二白赢得美人,要么穷困潦倒逆袭成功。
既然痞子蔡可以遇上轻舞飞扬,为什么我不可以?这样的潜在逻辑,让看完《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上网聊天的人群疯狂暴涨。
从痞子蔡到安妮宝贝,沿袭了一贯的风格和套路。但是安妮宝贝更加细腻而撩人,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呢喃自语,委婉的叙事风格,故事情节纠结拧巴,让人既痛恨,又欲罢不能。
当网络读者日渐长大,他们的口味变得成熟,童话一样的爱情故事已经不能蒙骗大家的心智,虚幻的故事被斥为幼稚的标签,于是另一种网络叙事的方式重新出现。
那是慕容雪村式的自我压抑,或者自木子美式的自我张狂追求出位。慕容雪村呈现的是解剖自我内在的苦痛,拮据,由此带来的孤独与寂寞,对这个世界的冷眼,不屑,若即若离,这样的抒怀自然引起具有同样处境的人群的共鸣。
而木子美,罗玉凤,芙蓉姐姐,则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做作和喧嚣。她们似乎是一种现象,网络的无厘头也好,戏谑也好,无知无畏也罢,时过境迁之后,鸡毛都没剩下。
真正网络文学的春天再一次蓬勃兴起,那是故事会式的升级版本:新的传奇和新故事的出现,作者们脑洞大开,穿越、神怪、玄幻、盗墓等等带来另一套完全不一样的刺激体验。
当博客被微博所取代,文字越来越碎片化,长长的小说缺少了阵地,也缺少了耐心的读者,另一种文字形式以更加简短、搞笑,戏谑乃至辛辣讽刺的方式出现,那是所谓的段子手。
当微信再一次取代微博,咪蒙便带着它的毒鸡汤,终于在一个恰当的时代,恰当的环境下闪亮登场。咪蒙的套路是知音式的社会市侩故事加上木子美式的粗暴直接,其基本目的只有两个:
第一,以市侩庸俗的故事情节让文章变得好看,切合时下大众的内心生态;
第二,以粗暴出位的表达方式喷薄发泄,吸引第一眼球。
咪蒙的咪,毒在哪
网友用含咪量来形容朋友圈关注咪蒙的人数。咪蒙被注销,很多人不理解,这么好的一个公众号,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其实,读咪蒙越多,中咪毒越深,却浑然而不觉。
任何意识层面的作品,无论文章还是音乐,亦或绘画作品,三观是否正确是最为重要的一环。2015年,广电总局禁了一大批网络歌曲,看看这些名字即可知是多么的粗暴与恶俗:《一夜情》、《自杀日记》、《脏蜜震西单》《拉屎歌》《No性No爱》。
再看看咪蒙的文章标题:《大多数婚姻不是死于无性,而是死于无话》、《我们对父母,正在使用冷暴力》《对不起,我女儿就是拿来卖钱的》《我就是泡了小奶狗的变态老女人》《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
从标题可以直观感受到,咪蒙的文章逃脱不了几个关键词:性、金钱、暴力、男女关系。即使内容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它的表达方式已经足够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矛盾,一个社会有着属于这个社会固有的症结。当今天网络上的年轻人群依然处于焦虑,迷茫,彷徨,压抑的时候,咪蒙的粗暴,咪蒙来自内心原始冲动的直接表达,引得了大家的共鸣,因为每个人对自己所生活的现状都有很多的“痛感”,但是理智、价值观或伦理,克制了人们的冲动。就像爆粗口一样,面对很多人的时候,理智战胜冲动,内心可能有一万句脏话,但是还是被咽了回去。
咪蒙不一样,她想说就说,她把性,小三,贱货,傻X这些词挂在嘴边,向数十万数百万的读者宣泄它的任性和最直接的表达。
人们偶尔的愤怒,偶尔的妒忌,偶尔的焦虑,偶尔的迷茫,偶尔的不满,被咪蒙利用并且放大,所以读咪蒙的文章,会感觉一个字,爽。痛快之后慢慢上瘾,浑然不知的是,在这种所谓的痛快背后,理智、克制和认真生活,深度思考的平常心和耐性荡然无存,只图一时之快,如同吸毒。
若干年之前,网络大众是自制的,顶多作为一个屌丝自嘲式的展示自己的痛苦,贴上贫困潦倒的文艺青年标签,但这已经不是当下所需要的,在焦虑和压力之下,需要宣泄、喷发。咪蒙成为了一个突破口,一个喷发的支点。
结束语:远离精神鸦片
八年前,2010年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一个叫马诺的女嘉宾,直言不讳地说,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咪蒙的价值观应该跟马诺对应的上。
被哲学家们所证实的是,人具有双重性,一重神性,一重魔性。神性拉着人,要人们自我克制,理性思考,认真生活。而魔性诱惑人们,要人们放纵,无节制,为所欲为。所以,人性经不起诱惑,更经不起放纵,人戒掉痛快,戒掉上瘾的感觉特别难,而一旦放纵和宣泄则特别容易。
毒鸡汤之毒,在于它抓住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不满足,不如意,痛苦和愤怒,它挠到痒处,越挠越痛快,直到血肉模糊。
人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有的时候需要发泄,需要寻求痛快感,但是不可成为常态,让你感觉痛快的往往会让你上瘾,一旦上瘾就不在是自己了,而是被这个瘾牵引着跑的傀儡。
经典的文字,甚至不仅仅是文字,任何经典的作品都是波澜不惊,平淡如水,如道家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不会让人痛快,但万物不可或缺。
远离精神鸦片,守得平常之心,容忍生活中的缺陷,并且把这些缺陷慢慢结成心灵的疤痕,是正确的成长和成熟,更是人生最有价值的财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