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还要在隐私路上“裸奔”多久?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手机App日渐普及.给使用者带来便利的同时,手机App背后的使用权限和隐私问题也暴露出来,由之而来的互联网安全事件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担忧.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对100款手机App进行测评后发现,47款App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其中34款App没有隐私条款.(11月29日中新网)
在信息时代,数据就是“新石油”,具有强大的经济价值,成为互联网公司争相竞夺的目标.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全面普及,各种APP应用非常丰富、功能强大,亿万用户已然习惯数字化生存,每天都产生了海量数据,使得互联网公司收集、利用数据更为简便.而且,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企业拥有的用户数据资源越多,就越能体现规模效应,可以从中挖掘更大的商业价值,开发更丰富的增值产品和服务,获得更多的收益.
由此,互联网公司就有更大的动力,去想尽办法收集用户数据,甚至不惜突破法律界限,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权.从中消协发布的测评报告即可看出,手机APP普遍存在过度收集和使用用户敏感信息的情况,其中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APP,诸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支付宝、ofo小黄车等APP,都拥有大量用户,日常使用也非常频繁.可见,手机APP隐私问题非常严重,企业对数据资源的采集,已然超过了正常需求范围,需要加以高度重视.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用户的所有上网轨迹、使用情况,都会被APP纪录下来,并上传到云端保存下来,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对用户做消费者画像、精准营销,这种商业模式已然成熟,并在各个行业得到普遍应用.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公司“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技术是把“双刃剑”,公司既能给用户推荐更适宜的商品和服务,也能利用技术侵犯用户隐私、损害用户利益,比如隐私数据泄露、大数据杀熟、网络诈骗等.
企业过度收集用户信息,乃是出于对未来业务发展前景的预期,希望能够获得最多的数据,全然不顾及是否跨越边界,使得数据处于溢出效应,又难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时有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失窃案件,令用户处于“裸奔”状态,毫无安全感.近年来,互联网企业侵犯用户隐私问题频频曝光,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给亿万家庭带来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利,甚至危及到国家信息安全,令公众非常担忧.
今年5月实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应有明确的目的,不得超出产品功能相关目的外收集额外的个人信息.而目前很多手机APP并未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往往采取默认勾选、开启众多权限的方式,对用户隐私数据进行超范围的收集和使用,已然属于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予以制止和纠错,督促企业尊重用户隐私信息,合理规范收集使用相关数据,严格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性,不得超越法律界限,对违规者施以重罚.(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