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的集体逃亡 居高不下的货损和盘亏是衰_国际新闻

无人货架的集体逃亡 居高不下的货损和盘亏是衰

国际新闻 2022-11-23 10:02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原标题:无人货架的集体逃亡 居高不下的货损和盘亏是衰败的主要原因

  6月11日,猩便利宣布获得蚂蚁金服战略投资。果小美紧随其后,次日宣布了融资进展。不过,两笔融资均无具体金额。

  这些消息如同水滴,在多个行业群中泛起涟漪。

  从业者不断在QQ群中发问:“他们不是撤店了吗?”“洗牌期结束了?”“看来这行业还得靠巨头扶持”……

  据新浪科技不完全统计,自去年7月份到今年年初,无人货架行业涌入了至少40名玩家,瓜分了50亿元的融资。这一融资额度“比肩”共享单车:在鼎盛时期,5个月的融资额也不过45亿元。

  资本的疯狂追逐让无人货架企业爆棚式增长。当时,几乎所有的企业在对外宣传中,均以“将布局百万货架”、“日均交易额将达百万量级”、“将覆盖XX城”等量化数字来博得舆论眼球。

  然而,风云突变,企业的预期与现实却大相径庭。

  自今年年初以来,猩便利、果小美、七只考拉等被负面消息缠身:大规模裁员、融资失败、整城撤店甚至企业倒闭……

  资本开始变得异常理性。

  让他们趋之若鹜的是,在线上流量红利见顶时,无人货架是以低廉的价格获取线下流量的 途径。

  不过事实却证明,在“快跑烧钱”的路上,恶性竞争、高损耗率、供应链缺陷等弊端不断涌现,采购、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的配合度显得尤为重要,其整体运营难度甚至超过了造车、铺车的共享单车。

  “无人货架从本质上是零售生意,大家不会烧钱去铺供应链”,一位参与过无人货架的投资方告诉新浪科技,一方面,除去竞争外,线下点位的费用正在上涨,很多企业的商业拓展能力遇到瓶颈。另一方面,为了保护用户体验,就必须完善供应链,但这一过程时间太长,不符合资本短期求利的预期,资本不会持续“输血”,所以企业必须转型或拓展新业务,“业内对转型的预期是半年,转型不成就只能等死”。

  危机四伏

  时至今日,前果小美BD(商务拓展)冯健对入职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我们那批人都来自饿了么,看中的是对BD激励政策,还有期权”,冯健说,入职期间正赶上果小美融资,公司对外宣称要铺设100万个货架,这让BD们兴奋不已,更多点位意味着更多收入。

  冯健向新浪科技透露,当时果小美给出的底薪是5000元,薪水要低于饿了么,但提成可观且呈阶梯式增长,“点位数量以20个、40个、60个划分,分别对应提成底线是200元、400元、800元”。

  一般情况下,配合果小美在当地的优惠福利,多数人的点位数量都可达到40个以上,收入约在2.5万元左右,部分地区的BD薪资高达5万元。

  高薪大概维持了3个月。

  今年年初,冯健的薪酬开始下调,同时,部分点位开始出现缺货现象。

  “规定是一两天一补,但有时要拖到一周”,冯健透露,春节过后,公司内部开始对供应链问题产生争执,BD在前方疯狂推进,后方供应链却拖了后腿,“补货量也开始减少了,苗头不对!”

  这反映了无人货架模式的弊端。

  据悉,果小美的供货商是中商惠民,因采购数量有限,导致果小美在合作关系上缺乏话语权和议价空间,结算方式也为现款现货。若资金不到位,则意味着合作失败。

  不仅如此,无人货架行业的竞争手段十分低俗,因缺乏监管,BD间偷拿货物的案例屡见不鲜,“还听说有人冒充我们的员工,直接把货架从办公室拿走了”,冯健说道。

  据媒体网报道,今年4月,果小美在北上杭等地的部分业务停滞,仓库亦被清空,裁员数量达到了2000人。

  冯健在这轮裁员风波中选择离开,但仍愿相信无人货架的风口。他先后向每日优鲜便利购、猩便利和七只考拉投过简历,虽有“回音”,但薪资及提成都远不及鼎盛时期的果小美,甚至不及其他行业的BD业务,“这才火了半年多,难道这个行业要凉了?”

  冯健在果小美的经历绝非个例。无人货架企业七只考拉、猩便利等,均被曝出过裁员消息:今年1月,猩便利在南京、杭州、苏州等二线城市的物流人员均被裁出;今年5月,七只考拉传出“90%的网点都已撤柜”……

  频现弊端

  冯健所提及的供应链缺陷,只是无人货架的弊端之一。恶性竞争不断,点位费用增高等都是企业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一位在上海从事物流的人士告诉新浪科技,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每车每天要前往4——6个便利店补货,期间会重返仓库一次,日收入约为500元。但由于无人货架企业的布局十分分散,在同一站点的停留时间往往是传统便利店的两三倍,导致效率明显降低。同时,单一企业未达到规模化,尚不存在边际效益降低成本,反而因企业众多,运输的成本在水涨船高,目前日收入已上涨了150元。

  与之相对的是,写字楼、小区、停车场、电影院等人流密集的场所,点位费用也在提升。

  “以前一个货架进楼是400元,现在要700元”,一位无人货架从业者告诉新浪科技,在北京部分商区,物业开始增收管理费。原因在于部分企业倒闭后,无人货架无人处理,物业额外承担了清理工作,所以进楼费用相应上升。同样,随着各家企业涌入,不同商圈也增设了多项条款,例如北京的万达影院,要求补货频率必须达到每日一次,这对运营能力和商业拓展能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除模式弊端外,用户对无人货架的态度褒贬不一。

  新浪科技近日走访了国贸商圈的几处无人货架,除便捷性外,货架商品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第一,供货效率低。无人货架上,单一食品的数量约在3——5个,部分商品上午开始断货,直至次日或第三日才能补货,间隔过长。

  第二,搭配不合理。例如货架上的奶制品,多为进口奶,且均在8元以上,过高的单价降低了员工的购买欲望。此外,部分货架上堆满了盒装泡面,因气味大导致长期无人购买。

  第三,增管理成本。国贸物业管理部人员称,无人货架上售卖的零食产生了大量碎屑,增加了清扫成本,对此还特意开过内部会议,决定减少无人货架的进驻。

  转型自救

  赛道趋冷,行业震荡。正如上述资方人士所言,资本不会烧钱去铺供应链,不转型只能等死。

  如今,猩便利、果小美等第一阶梯玩家纷纷开展“自救”,同时在试图撕掉“无人货架”的标签。

  头部玩家在转型中存在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产品类别。无人货架企业已不甘于单一售卖商品,而是向冷柜、热柜、鲜食等领域纵向扩展。

  第二,产业形态。不再局限于货架,而是横向发展到无人智能货柜甚至便利店。

  第三,场景迁移。更多的货架或智能货柜走出了办公室,向中高端社区深耕。

  从猩便利最近的融资便可看出端倪。

  猩便利方面称,这笔资金将用于新型智能设备“猩+”的生产和推广,以及后续进一步的平台、技术开发投入。除了资金之外,在货柜和服务升级上,蚂蚁金服将为猩便利提供了包括生物识别技术、信用消费体系等技术支持。

  实际上,“猩+”智能柜采取的是封闭结构,这与无人货架存在本质区别,这或许意味着企业的彻底转型。

  同时,果小美也在求变,开始延伸到线上社交拼团等全应用场景的新零售升级版业务。

  行业内的一些小玩家甚至棋出险招。例如A轮融资的友盒便利,在裁员的同时开始筹备区块链,号称要转型为新零售第一链。

  但是,转型不意味着放弃,无人货架模式仍需完善。

  在业内人士看来,点位数量已不再重要,点位质量以及企业的精细化运营水平应是未来的主攻方向,“零售生意,如果服务差体验差,再多的点位都没有意义”。

  结语:半年关乎生死

  从目前来看,居高不下的货损和盘亏是导致无人货架模式衰败的主要原因。

  显然,再凭借铺点竞争已难以生存,真正的“续命丹药”,还是靠企业的自我造血。同时,零售本质上要依靠规模经济,点位数不够会导致补货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在供应链上仍需完善。更重要的是,销售数据要与特定人群相匹配,有效配货并降低物流成本。

  但是从今年开始,阿里、京东、苏宁、顺丰等均在零售上不断加码。不久前,京东到家宣布与达达合作,补货成本将大大降低。同时,苏宁也宣布今年在北京开设600家小店,要成为北京市场上最大的便利店企业。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巨头的纷纷入局,半年内零售市场将呈现基本稳定的格局,这也是决定无人货架企业生死和地位的关键时期。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