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是否在制造新一轮外卖泡沫?
原标题:滴滴是否在制造新一轮外卖泡沫
中兴通讯被美股制裁已成全民话题,甚至有人将互联网拉出来陪葬,称“只靠外卖,中国赢不了”。这种逻辑有多滑稽我们就不多说了,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可以看出现在的外卖领域有多火爆。
的确,在百度外卖委身饿了么、饿了么投入阿里怀抱之后,这个市场依然没有平静,出行平台滴滴再次竖起外卖的大旗。在无锡之战中,正式向美团、饿了么等先行者发起冲锋。近日,更是公布了其订单数。
滴滴外卖真的可以从虎口夺食吗此前,网络上“有图有真相”的显示,滴滴外卖在无锡涉嫌刷单,一些商家的订单量一夜间内暴涨10倍,对此我们无法判断真伪。但是从其目前有选择性公布的数据来看,依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日订单量的暴涨势必会带动滴滴外卖的士气,不过,从商业的角度而言,这些数据却是依靠疯狂的补贴换来的,很难持久。一些网报道显示,滴滴外卖每单会补贴商家6-8元,补贴消费者18元,补贴骑手18元,总计 补贴达到44元,每单亏损44元。那么一天33万单,意味着亏损超过1400万元。并且这种模式下,不存在边际效应,订单量越大,亏损越大。
更为关键的是,滴滴外卖在补贴结构上并不符合商业逻辑。即使在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打的最凶的时候,也并未对商家端进行如此大额补贴,而滴滴外卖则不惜重金对商家进行补贴。
某种意义上,其激进的营销策略正在制造一个巨大的泡沫。
补贴需要平衡点
补贴,是所有连接多边群体的互联网平台模式常用的手段。而从历史经验来看,在平台建立的过程中,都需要确定哪一群体为“被补贴方”,这是驱动网络效应的关键切入点。同时,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也会不断调整补贴力度。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滴滴外卖作为后来者,发起补贴战并不意外。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在补贴结构和效率上,似乎有点过于激进。这表现在对商家和无效用户的大规模补贴两方面。
我们来看外卖这个平台模型。两边连接商家和用户,在理论上,用户作为价格弹性更大的群体,更适合被确定为“被补贴方”,只要对用户进行补贴,既可以通过这些需求拉动平台另一边的商家入驻,进而形成网络效应,两边互为促进。
在理论上,因为商家本身就是受益者,在最终的商业模式中,也是“付费方”的角色。因此,从成本和收益角度而言,没必要大力补贴。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平台模式鼻祖淘宝身上已得到验证,相比早期对用户的补贴力度,在商家端也只是进行一些费用减免,一方面,只要对用户的补贴显现效果,商家本身就可以获益,另一方面,避免了在未来向商家收费时,遭遇商家心理落差带来的阻力。
其实,在外卖大战正酣之时,各家也遵循了这一原则,毕竟投资人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滴滴外卖打破了这一原则,对商家进行大额补贴,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效,但一个最直接的负面效果即很多小商户入驻,并且只是奔着套取补贴而来,并无心做好运营。一旦出现一定比例的这种商家,也将进一步破坏网络效应,即在完成第一波用户需求拉动商家之后,商家的运营服务无法反向驱动更多的用户加入,这会对平台模式本身造成致命打击。
这种补贴方式的另一个弊端其实已经在滴滴出行中暴露出来。滴滴早期对“付费方”司机(主要靠向司机抽佣获得收入)也进行了大力补贴,当市场稳定后,不仅停止补贴,还不断提升佣金。最终引发“公愤”,在美团进入网约车领域后,滴滴在上海毫无招架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