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一战失去的领土,一帮文人夺了回来
1919年6月28日,新成立的德意志“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1918-1933)代表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这个五十年前曾经见证胜利、统一以及德皇威廉一世登基的地方,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
根据和约,必须单方面承担战争的全部责任,并对战胜国“割地赔款”。在西部,首先要将普法战争中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归还给法国,萨尔地区(Saargebiet)由“国联”代管15年。莱茵河中段左岸地区由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15年,右岸50公里内被划为军队不得驻防的非军事区。
消息传回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愤怒和仇恨的乌云笼罩着战后德国动荡不安的社会。这种情绪也弥漫在了战后德国的历史学界,其内部自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以来便长期积累的“仇视法国”的情绪被一并点燃。
一批历史学家有感于“时代精神”的召唤,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以若干大学为主要依托,发动了一场以德国西部地方史为对象的“西部研究”(Westforschung)运动,其使命是以文字和实物材料为基础,拯救和发掘西部故土上的“德意志性”(Deutschtum)。随着1933年纳粹政权的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莱茵河畔的防御战”又逐渐演变成了为德国对外扩张撰写背书的进攻战。
德国在一战后失去的国内领土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西部研究”
打响“西部研究”第一枪的是以波恩大学(波恩是莱茵河中段最重要的港口和商业城市之一)为中心,成立于1920年的“莱茵兰历史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波恩研究所”)。该研究所不仅创办学术杂志,组织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的写作和出版,还发行了专门针对中学教育和普通民众的《莱茵兰史》与《莱茵兰历史便携地图册》。所有这一切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便是为“莱茵河畔的战斗”提供学术给养。
继波恩之后,名称和形式各异的历史、地理和民俗研究机构纷纷在弗莱堡、法兰克福、海德堡、科隆等西部城市建立。除去这些地方性研究力量,两个成立于东部城市莱比锡的跨地区研究组织——“民族与文化地区研究基金会”(1923年,以下简称“莱比锡基金会”)和“德意志民族研究会”(1931年,以下简称“莱比锡研究会”)则体现了某种纵览全局的考量。在两个组织的牵线搭桥下,来自德国各地的“西部研究”学者定期选择某个西部城市聚集一堂,以若干主题为中心“共商学术和国家大是”,与会人员在紧张忙碌的会议之后还会集体搭车深入“故土”亲身游览和考察一番。德国在一战后失去的国内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