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风光无限的“共享”经济,迟早会迎来翻车
原标题:看似风光无限的“共享”经济,迟早会迎来翻车
共享单车们虽然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但它们的爆红却推动了人们对共享经济的认知。今天,我们比往常任何时候更容易接受共享经济的概念和服务,但不代表共享经济的春天已经到...
共享经济可能是这两年最火的创业和投资话题了。随着快车之战基本已经落幕,因为各地新政出台受到冲击而风光减弱不少。取而代之的则是,以共享单车为主的所谓共享经济席卷而来,强行霸占我们的注意力。
摩拜单车去年以共享名号一夜爆红之后,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再到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图书馆,各色项目蜂拥而至。一些原本少人关注的行业或项目,冠以“共享”二字立即光环加身,变得炙手可热。“共享”两字,也俨然成为了资本疯狂逐利的不二手段。在资本的驱使之下,“共享”经济正由理性的发展,驶入疯狂扩张的高速大道。一时间,共享经济似乎无限扩展到任意行业。
共享项目疯狂,资本才是幕后的真正推手
共享单车们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所谓共享经济模式得到用户广泛认可的结果。要知道用户的长期消费行为,只看产品是否划算有用,而不是商业模式本身。不排除有一些用户是因为新奇好玩而被吸引而来,但好奇带来的用户关注通常是短暂的,业务难以持续。像曾经风行一时的上门O2O,如洗车、保养、美甲等,一旦补贴停止业务就断崖式下跌,如今几乎全面溃败。反而是刚需性质的快车、外卖,成就了滴滴、美团等新巨头,近日滴滴的估值据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00亿美元。
当前,共享单车能火起来,在短期内迅速成为全民关注和使用的新项目。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解决了公共单车取还车难的瓶颈问题,迎合了大中城市用户的短距离出行刚需。在大中城市里,最后一公里往往是出租车和地铁公交无法覆盖的死角。之前的公共单车没有规模效应,加上体验不佳,绝大多数用户来说骑车甚至还不如步行省事,因而无法成为最后一公里出行的解决方案。共享单车相当于进入了一个需求旺盛的全新市场,只要价格合适,受到用户欢迎几乎是必然的。
共享充电宝的成功,也有着类似的因素。智能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24小时即时在线,越来越频繁的操作,让智能手机一直处于重度使用状态,电池续航能力就成为了使用中的瓶颈。在公司或在家里时,用户可以通过及时充电来解决,而出门在外时,手机没电就成了大问题。因此,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如车站、机场、商业区、景点等公共场所,手机充电服务作为用户的刚需,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用户不仅乐于看到共享充电宝的出现,而且愿意为此买单。
当然如果仅仅是解决了用户需求,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们只怕也没有这么火。背后的强大推手是疯狂的资本。
当摩拜一夜爆红,便迅速吸引了数十家玩家入场。各路风投资金也随之而至,一辆小小的单车,融资动辄数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仅ofo在所谓资本寒冬的2016年就完成了5轮融资,而摩拜虽然融资只有两轮,但融资额却高达1亿数千万美元,毫不逊色。今年摩拜和ofo完成的融资金额分别达到了6亿美元和7亿美元,再次创下了令人咋舌的行业记录。
资本如此青睐共享单车,一方面是因为近期没有太好的投资热点,之前的O2O、VR风头已达,共享单车勉强算是一个风口;另一方面,共享单车属于短平快的项目,周期短资金回流快;或许吃了之前O2O光烧钱没造血能力的亏,共享单车用户和现金流的快速增长成为了资本看好的地方。
资本驱动之下,共享单车得以在国内外快速攻城掠地。一年之间一线大城市的共享单车就从零发展到车满为患,以至于一些城市政府约谈企业要求控制投放数量。另一方面,坏旧单车形成的工业垃圾问题,也日益被公众所关注。有消息称目前国内共享单车产生的废钢铁,已经达到5辆航母的重量。
名不副实,大多数共享项目都是伪概念
与前两年的快车大战不同,这两年的创业项目都喜欢简单粗暴地打上“共享”二字,似乎不如此无以表明自己的新经济模式属性。于是,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电动车、共享汽车,甚至是共享充电宝等一窝蜂地冒了出来。似乎只要商品和服务具有用户共享特点的行业,稍加包装即可摇身一变成为共享经济的一员。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不是具有共享属性的模式就是共享经济。
假若但凡商品和服务具有共享属性就能算是共享经济的话,那么我们早就进入到了共享经济社会。酒店、电影院、娱乐等服务行业,哪个不是所有用户共享设施和服务呢?而出行除了私家交通工具外,无论巴士、地铁,还是火车、飞机和轮船,甚至马斯克未来的太空火箭,没有哪样是用户专享。如果有一天北京上海的地铁公司想上市,挂牌叫XX共享地铁,您会欣然认可还是觉得好笑呢?
可能还有人会以实现了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为由,认定共享单车们属于共享经济的范畴。但事实上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并非是共享经济的独创,而是人类经济活动中早就存在的普遍现象,那就是租赁业。租房、租车、租书租唱片,还有各种生产设备的租赁,这些已经在日常生活和企业运营中习以为常了。以此来断定某个模式为共享经济,也并不科学。
其实我们都知道,共享经济本来是指用户把闲置的商品或自己的富余劳动时间拿出来与社会共享,平台本身只负责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从中撮合交易达成,而不参与实际交易。之前的网约车、P2P租车、房屋短租等创业项目,都具备了盘活闲置社会资源和平台撮合交易的显著特点,虽未冠以共享二字,但却是共享经济的典型。
而近年来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之类的创业项目,却正好相反,有“共享”之名,无共享经济之实。共享经济模式下平台本身并不提供服务,而是服务的中介。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的公司主体几乎全部都是服务提供商,直接与用户发生交易。这显然不符合共享经济的最核心理念和特点。
因此,与其说摩拜和ofo们是共享单车公司,不如称它们是公共单车出租企业。ofo的创始人在采访时也承认这一点,并表示希望将来能实现共享,但却一直未付诸行动。同理,共享汽车公司其实就是汽车出租企业,至于共享充电宝公司,则是以自动贩卖机经营充电宝出租业务而已,和火车站投币可给手机充10分钟的机器类似。共享睡眠舱则是免押金分时出租的胶囊旅馆,它们纷纷被暂停运营很可能是没有拿到旅馆业的特种经营许可证。这些打着共享旗号的企业,其实都是伪概念公司,均借“共享”二字蹭市场热点,吸引投资人和用户的关注而已。
共享概念在兴起,但共享经济春天尚未到来
共享单车们虽然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但它们的爆红却推动了人们对共享经济的认知。今天,我们比往常任何时候更容易接受共享经济的概念和服务,但不代表共享经济的春天已经到来。
首先,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已经把传统经济模式下的资源进行了较有效率的优化配置。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中,被闲置的商品和劳动时间属于少数。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就是为了盘活这些传统模式下的闲置资源,本身就属于小众或细化市场。
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共享经济巨头,其在行业份额也并不大。Airbnb宣布其去年下半年实现赢利,透露营收同比增长了80%。基于其之前数亿美元的营收基础,Airbnb区区十数亿美元的营收在全球酒店业也不过是个小零头而已,甚至还不敌国内在线酒店预订服务商携程,后者去年的净收入达到了人民币192亿元。而滴滴在国内能突破日均千万订单,更主要在于它突破了出租车市场的垄断,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率。如果国内的出租车行业允许自由竞争,那么滴滴能否做大或许都不好说,因为类似环境的欧洲,它的同行优步也一直成长缓慢。
其次,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用共享经济模式。如今共享经济发展最好的两个典型行业,优步、滴滴所在的网约车,和Airbnb所在的民宿短租,都是专业门槛和投入成本较低的服务业。前者只需要掌握驾驶技能和基本的服务能力;后者更简单到保证房间整洁干净即可。投资规模、专业程度、流程复杂度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多数行业必须采取传统经济模式。今后,我们或许会接受医生业余时间的咨询服务(共享经济),但真正诊治还是需要去医院或到配备移动医疗设备的药房(传统经济)。
因此,传统经济模式仍是常态主流,共享单车等伪概念企业是互联网化经营的传统业态,不同的只是经营方式而非经济模式。而那些仍在发烧的各种“共享”项目,除了具有消费场景和真实需求的之外,其他纯属炒作概念的或将很快消亡,就像当年的团购、O2O等虚火一样。某种意义上说,看似无限扩展的“共享”经济迟早会翻车。
应该承认,共享经济确在兴起,优步和滴滴提升了我们的出行用车服务体验,Airbnb也在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旅行方式。未来在服务领域可能还会有更多真正的共享企业涌现,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会越来越大,但它始终只是主流经济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