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为什么您的意见别人总是听不进去?
现代社会,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沟通对我们变得越来越重要。沟通是一种感知,也是一种期望,同时沟通也是一种需求。
沟通是两个人的交流。一个人说,一个人听。如果听的人不能懂说的人,而说的人又不能懂听的人,那么最多只能称其为说话,而不能称其为沟通。所以彼此的感知才是沟通的基础。沟通是一种期望,说的人希望能够对方能够听得进去他在说什么,而听的人,则只希望听到他想听到的内容,对于不想听的内容,可以说是充耳不闻。沟通是人们彼此间的需求。知音难寻,即体现了人们对于知音的渴求,又体现了沟通的困难。今天网德国双元制就来分析一下,你的意见,为什么别人总听不进去?
一、为什么你提意见,别人总听不进去?
我们是情绪动物,人有很丰富的情绪体验,我们的很多行为都会收到情绪的左右。第一种表述方式,给对方带来的,除了高效的方法,还有一些被指责、被否定的情绪,往往给对方造成一种“我没有做好的”的感觉;而第二种表述,是基于对对方的理解以及情绪的同理进行的,这样一来,有利于沟通双方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进行沟通,传达给对方的是“我们怎么把事情做好”。
情况1:打一顿,揉三揉
技术部的小C,路过设计师小A的电脑,皱了皱眉,在她背后悠悠地开口:“哎呀,这个配色也太夕阳红了吧,咱们的新页面是要展示给大学生看的啊!”
“你个打代码的懂个啥?”小A面红耳赤,情绪激动,说出来的话都带着粗重的喘气声,找出各种理由来捍卫自己的专业领域。
恭喜小C,开启了一个设计师的狂暴模式。
面对否定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拒绝的,并且迅速开启自我保护模式,为自己辩解。将心比心,如果一个人开始把你贬低到一个让你感觉很难堪的境地,你还会很冷静、很优雅地去聆听他后面所说的话吗?所以所,这种“先否定别人,再提意见”的方式,除非内心非常强大的人,否则换做是谁,都不会欣然接受的。
情况2:意见只是个用来炫耀自己的幌子
市场部的小欢,看到运营部的小王正在写清明节粉丝的活动方案,拍了拍他的肩膀,清明节的活动,拍了拍他的肩膀,神神秘秘地说:“你看,清明节大家都忙自家的事儿了,搞线下活动谁去啊?我们部去年搞的线上H5传播,多牛逼啊,是吧!你们可以学学呀!”
小王诚恳地望着小欢,发着呆,然后微微笑,接着紧紧闭上眼……没错,周董的歌就是为小王写的。他不拒绝也不接受,看不出生气也感觉不出开心,静静地看你装逼,等你崩溃。恭喜欢欢,成功按下了一个运营的暂停键。
有些人一提意见,总是会扯出自己以前的业绩,跟现在的对比。搞得大家总怀疑,这是不是在刻意炫耀。如果我们在进行意见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为自己的“想当年”挂在嘴边,会让对方认为我们是在晒优越感,也许还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得不偿失。
二、怎样练出好功夫,让对方接受意见?
1.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比如:如果你的同事工作完成不好,你很生气,可以学着先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去跟他沟通处理的方法,不然,可能直接就是一句“这是什么鬼,怎么那么敷衍!!!太不用心了!!!”。而换一种方式是,先找一个朋友吐槽一下这件事,等到自己的情绪下去之后,再心平气和地跟对方反馈问题,这样,相信最终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而团队也会更加融洽。
2.换位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跟对方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是不对等的。也许解决一件事情,你知道A\B\C三种途径,而对方只知道B途径的一半解决办法。那么你就不能直接告诉对方要怎样怎样做,而是从对方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并给予帮助,而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在命令他们。并且,要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一个你盯着他看三秒钟他就蹭蹭蹭脸红的蓝孩纸,就不要在例会上滔滔不绝了吧,尽量私下的场合委婉点说;但是如果对方是一个行走江湖油盐不进的老油条,那就有必要在众人面前来点颜色,让他做出点表示了。
3.意见要具体,能操作
千万不要泛泛而谈,也不要以为喊了一万遍口号你就是很nice的人了。要想对方心甘情愿接受你的意见,就要为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给出具体的操作方式。比如你让对方改一个活动策划,就要告诉他应该参考哪一年在哪儿举办的哪场活动,可以去什么网站搜集什么类型的素材,应该和哪个岗位的人去探讨活动的可操作性和执行难度……总之,你越言之凿凿,他就越容易接受。
4.减少否定判断,专注事情本身
比如:如果同事没有做好事情,我们可以直接专注于如何完善事情本身,比如说:“这件事你这里做得挺好的,不过根据我的经验,这里这样调整一下会更好。”而不是说:“你怎么搞的,这个不是这样做的,太差劲了,你要这样做才行。”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让对方能够更好地专注于事情或者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还要增加额外的情绪负担。当然,也许会有人觉得,这是”天将降大任“的前兆,或许就另当别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