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管得狠,员工能力猛_国际新闻

领导管得狠,员工能力猛

国际新闻 2022-11-23 13:15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在我们常规的认识里:脾气好,工作做得差不多就行的领导才是好领导;对人对己都比较狠、要求严格的领导都是坏领导。

而无数证据表明,“坏领导”领导团队的执行力远远胜过“好领导”!

   对你严格要求,一出现问题就说你,死扣你工作细节的领导,才是真正帮助你成长的好领导!遇到这样的领导是你最大的幸运,一定要好好珍惜!可以安心养老的公司不一定真的对你好,而每天都给你危机感,让你在残酷的环境中、在生死线的徘徊中成长的公司才是对你好的公司,千方百计让自己强大起来吧!安全、安逸的公司,反而是最大的不安全,逐渐从员工到领导乃至整个公司都失去了与外界竞争的能力,温顺的环境里只能培养出被狼吃掉的羊!人的能力都是逼出来的,不到最紧急的关头,不到最后一刻,人都会想要逃避,只有逼的最狠的时候,才是潜能发挥最大的时候。聪明的公司会让员工不断处于这种被逼的状态,公司整体的竞争力才会持续保持。员工成长了,并不是抢领导位置,反而是领导给自己安排的压力,因为领导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大家共同成长不断进步,才是公司与个人双赢的局面。窝里斗最终只会全都被别人吃掉。真正爱下属的领导,会考核他,要求他,高要求,高目标,高标准,逼迫他成长!忍受的了下属一时的抱怨,坚持做对的事情,坚持下属因为你而成长,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培养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具备了完善的品行的下属。让下属各方面都逐步成熟起来,就是领导最伟大的爱!

    老鹰把小鹰叼在嘴里放在空中,让雏鹰掉下去,让小鹰拍打翅膀自我救命,当小鹰快掉到地面的时候,老鹰会快速飞到雏鹰面前,把雏鹰紧紧抓住。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训练,雏鹰学会的飞翔!如果你是一名领导,你爱你的员工吗?如果真的爱你的伙伴,就考核他,要求他,逼迫他成长,如果你碍于情面,低目标,低要求,养了一群小绵羊,这是对伙伴前途最大的伤害!

因为这只会助长他们的贪婪、无知和懒惰。让下级因为你而成长,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具备了完善的品行,不断的成长,就是领导对伙伴最伟大的爱!制度是绝情的,管理是无情的,执行是合情的:管理是盯出来的,技能是练出来的,办法是想出来的,潜力是逼出来的没做好就是没做好,没有任何借口。随便找借口,成功没入口不是没办法,而是没有用心想办法。用心想办法,一定有办法,迟早而已结果不好,就是不好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选择重于努力,成败在于选择之间。过去的选择决定今天的生活,今天的选择决定以后的日子执行力不讲如果,只讲结果。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决定企业的高度。不要指望别人帮助你,要指望别人需要你。请示问题不要带着问题请示,要带着方案请示。汇报工作不要评论性地汇报,而要陈述性的汇报。敢于负责任,才能担重任。简单的才是有效的。成功者常改变方法而不改变目标,失败者常改变目标而不改变方法。像老板一样当干部,用老板的标准要求自己,像经营事业一样经营自己的岗位。慈爱是虚伪的,严肃的爱才是大爱!管理一定要严字当头!位置越高、责任越大,作为老板,压力都很大,也很焦虑,我自己也是,经常躺在床上思考问题到半夜。所以很自然地,在这种焦虑感的压迫下,老板都希望员工拼命工作,那样才觉得自己的工资付得值,才觉得公司未来有希望,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己的焦虑。那么,当看到员工加班的时候,非常自然的反应就是,鼓励这些加班的员工。同时,借表扬他们,来侧面敲打那些工作不积极的人。

    但问题是:鼓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鼓励加班,那么得到的就是工作量。但是,作为老板,最终需要的是工作量吗?显然不是。我们要的应该是结果,是产出。我有一个相熟的读者,在创业公司上班,我看他几乎天天在朋友圈晒加班,有一次我忍不住回复说:你是拿了很多股份么?这么拼。他很快发私信给我,说:不是我想晒啊,是我们老板喜欢,我发给他看的。其实我在公司刷课程呢,等我能力强了就跳槽了。员工其实是很聪明的,他们懂得察言观色,懂得如何取悦老板。所以有时候,老板看到员工加班,以为自己长久以来“灌迷魂汤”终于有成效了,但很大可能性是,员工在假装努力,给老板“反向灌迷魂汤”。《纽约客》曾经刊登过一个漫画,画中的办公室门上写着“XX公司销售经理史密斯”,墙上只有一个标语“思考”。这位经理两脚搁在办公室桌上,脸超天花板,口吐烟圈,门外经过的两位长者走过,互相交谈说:天知道他是不是在思考我们的销售问题!

    所以,现代企业的一个特征就是:有大量的脑力型劳动者。对体力型劳动者来说,做的工作都是流程和规则非常既定的,几乎不需要任何思考,比如流水线工人,比如客服,多花1个小时就多产生1个小时的成果。

    可对于脑力劳动来说,比如一个市场经理,他付出8小时和12小时,你很难说,哪个产出更大。因为你无法控制他的思维。

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加班、鼓励工作量的文化一旦建立,就会非常可怕。因为所有人会觉得那就是好坏的衡量标准,然后不断加班,做着无用功。而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是鼓励结果。只有这样,员工才会想方设法地去达成公司想要的产出。如果不能完成,他们会自己加班去做完这件事。

    之前我们团队的一位员工,因为我要求她当天做完一个数据分析表,然后她通宵做完了。但那个分析表格我们之前做过类似的,网上也有很多可以参考,根本无需从零开始。第二天,她两眼通红地进来公司,我控制住自己,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慰问她(尽管其他员工看到之后会觉得,我是个不近人情的黑心老板),而是私下找她聊了工作方法。之所以不慰问,是因为我要让所有人知道:只是拼命,在这里是行不通的。另一个人3小时就能做好的事情,你做了8个小时还不如对方,那我应该表扬的是那个工作3小时的,而不是这个8小时通宵的。

    我们常常给年轻人提建议说:要有方法,不要做自我感动式的无效努力。但很多时候,作为管理者,我们也在每天做着大量自我感动的无效努力,而不自知。在决定表扬还是批评一个员工的时候,我们需要想到:鼓励什么,你就得到什么。之前做咨询的时候,我有个习惯,就是在客户方驻场的时候,不仅跟高管沟通、从他们的角度了解公司问题,还会注意观察这家公司员工的状态。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是,对于大部分公司,团队氛围的好坏,跟最终工作产出并没有什么关系。有时候,甚至还会成反比:一些公司,团队氛围特别棒,员工每天聚集在一起,讨论中午吃什么、周末去哪儿玩、晚上要不要一起去唱K、团队本季度的活动是摘葡萄还是泡温泉,新人进来也有很多破冰活动,帮助他们融入。

    很多管理者都喜欢搞团建,认为这是促进团队协作的良药。看着团队打成一片、其乐融融跟大家庭一样,的确会缓解自己的很多焦虑。但实际上,一个理智而成熟的人才,会懂得如何高效地沟通与合作,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根本不需要先通过团建让大家玩在一起,把关系弄好,再因为团队成员之间的私人关系好了,所以就更加配合工作。

    我在原来公司的时候,跟一个香港合伙人合作很多。他的工作风格就是:打电话过来,直入主题,说清楚就挂掉。一起做项目的时候,也不会跟团队打成一片。刚开始,我们都觉得不太适应,但后来发现,这种方式非常高效。有时候,一些老板为了促进团队的工作,拉着大家工作之后去酒吧嗨,最后自己累,团队也跟着累。每个人都以为对方很喜欢这种方式,但其实大家都不喜欢。有这个时间多睡会儿,大家效率反而更高。另外,在面试的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候选人,非常关注公司的团队氛围是否温馨和谐。所以常常误以为,团队氛围是吸引优秀人才的法宝。但可能事实并非如此。从麦克利兰的动机理论来看,我们的高层次需要有三个:权力需要,成就需要,亲和需要。如果是互联网行业,特点常常是压力大、节奏快、需要创新、需要执行力,所以做得好的常常是权力需要和成就需要的人。

    而这些人,多数是喜欢高效、独处、深入思考的,他们对工作的大需求就是:跟同样聪明的人一起工作,一起碰撞出更酷的想法,不会有任何人拖累他们的进度。能够有人一起吃饭、一起唱K、一起各处玩,并不是他们对一份工作的需求。恰恰相反,亲和需要的人,对一份工作的需求常常会有团队和谐这样的选项,他们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会让一个团队更有凝聚力。但如果一个团队全部都是亲和需要的人,你会发现,团队融洽得跟一家人一样,但到了工作上,大家既不精益求精,也不积极推进事情。团队看起来一片和气,可能只是管理者的安慰剂。

   我自己过去几年,曾经多次陷入过这样的误区:总觉得,团队中某个人是无法替代的。所以,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维护。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手里能用的资源,比如升职名额、加薪额度甚至我自己的时间等等,几乎都被对方占用了,我没有资源可以提供给团队其他人,那其他人就很难成长,这又加剧了我对这个人的依赖,形成恶性循环。

    并且,过于依赖团队中某个人的做法,不仅对管理者有害,对人才也是有害的。因为我投入了很多资源之后,对他的期望也会很高,但最后他没能满足我的期望产出,受到的评价就会很低,并且团队其他人也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心理。最终,这个人在团队中,从“最不能被替代”的人,变成了“最应该离开”的人。

    德鲁克认为,如果一个管理者,觉得团队中某个人是无法替代的,可能是因为:这个人其实没有那么好,只是管理者对他要求不高而已;本身管理体系潜伏了严重问题,这个人的存在掩盖了问题;管理者本身的能力有缺失,而这个员工是支撑了一个自己很难站得住脚的上司。

   这很容易理解,如果某个员工解决了团队困扰已久的问题,你就会觉得他很牛,继而觉得他是无可替代的。在我们不了解那个领域的时候就更加如此。

    比如说,一个管理者,原先管行政部门,后来兼管人力资源了,因为不太了解人力资源工作,所以他会觉得,团队里懂得这方面的人才是不可替代的,继而团队大部分资源都投给了这个人。但实际上,如果放眼外部市场,很容易就能找到同类人才。

   比如说,我之前咨询的一家客户,销售部门里面有一个资深经理,被老板认为是不可替代的。原因是,他们的销售是大客户模式,每个销售人员管理N个客户。但因为业务和产品相对复杂,一个客户会采购多个业务线、产品线的服务,一旦该客户对接的销售员工离开公司,接任者就很难了解过去的背景信息,带来服务水平的下降。

    但这个资深经理,在公司任职多年,又能亲力亲为,了解很多客户的背景,所以团队有人走了,他也能很快帮新人熟悉情况。

    看起来,这个人是不可替代的。但实际上呢,他的存在掩盖了这家公司客户管理流程的问题。倘若能够调整流程,那么这个人也是可被替代的。

   我一个前同事,从咨询公司去了甲方HR部门,他的老板作为HRD(人力资源总监),之前一直不被CEO待见,因为CEO觉得他思考高度不够,总是关注细节,没有大局观。

    我同事进了团队之后,帮HRD做了多次汇报PPT,被大老板大加赞赏,觉得HRD进步很快、思路清晰。自此,这位HRD就极其倚重他。但实际上,他的存在,是掩盖了这位HRD本身能力不足的问题。

    我给很多企业做咨询项目的时候,发现各种战略、流程、团队的问题,最后很多CEO长叹一口气,说:唉,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啊。如果有能力强的人,这些就都解决啦。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