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没有拿到offer的十个故事_国际新闻

我为什么没有拿到offer的十个故事

国际新闻 2022-11-23 13:15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作者:李璞璘

  发了信息图简历后,有很多人问我:你条件这么好,为什么竟然没有offer?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很多次。虽然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不过的芸芸应届生中的普通一个,但自认为各方面条件都没有大的硬伤,也很难相信自己竟然落到如此窘境。造成这种结果,除开今年大环境不好,整体就业率堪忧之外,我自身的原因在哪里?

  关于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三个主要原因。第一,我的专业是中文,最对口的方向是记者、编辑、出版社、公务员、教室、行政文秘,等等。但我只想做和运营或者市场相关的工作,前面提的那些岗位都没有投,这就相当于给自己断了好多条路。第二,在找工作的最开始,我一心想进大公司、好平台,但这些好公司竞争非常激烈,北京名校众多,我的条件只能算尚可,却并不占优势。第三,有一些笔试面试没有发挥好,错失了机会。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更细节的原因,就不一一赘述了。

  尽管自己可以给自己分析出许多条原因,但并不能就此抚平心里的不甘。“就算专业不对口,就算竞争很激烈,就算有发挥不好的情况,但也不至于落得现在这样凄惨的地步啊?”心里总归会这么叫屈一下。这大半年里,我参加了许多笔试面试,有些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有些就真的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之前一直想:等我拿到满意的offer了,一定要把这些狗血惨痛的经历拿出来写一写,忆苦思甜。但现在看来老天爷好像不愿意给我这个“忆苦思甜”的机会,我也就只能抱着“说多了都是泪”的心情,记录下这让我欢喜让我忧的一年,一方面给自己一个交代,另一方面若能给以后的应届生提供一点启发和帮助,也算是没有白吃那么多苦。

  所以,我想写写这一年里的十个故事,十个关于“我为什么没有拿到offer”的故事,十个让我在认清现实的故事。感谢它们,让我成长太多。

  故事1:好和尚很多,可粥就那么一碗

  公司: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公司

  岗位:人力资源管培

  2012年9月,我参加了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校招,并且从网申走到了终面。这是我第一次经历校招全程,也是一次非常辛苦的应聘经历。

  9月初网申,我竟然没过,看到结果的时候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那时候觉得凭自己的条件过网申是理所当然,因为申的第一家没什么心理准备,后来被拒的多了也就习惯了)。不服气的我果断决定霸笔。笔试那天,我打听到霸笔的地点,提前近2个小时到考场,走到那儿发现300多人的霸笔场已经坐满了三分之一。很快,大教室被塞的满满当当,前门、后门、窗外,都挤满了黑压压的学生,苦苦哀求工作人员放他们进场。老实说,看着有点心酸。

  网申我报的产品市场类。笔试坐我旁边的是女生自称有内幕消息,告诉我今年公司压根不准备招产品的,所以网申把人都刷了,不如改换其他的岗,说不定还能碰碰运气。我当时估计是被黑压压的人群给震慑到了,也没有多想就把岗位改成了人资。直到现在我会问自己,不知道当时的那个决定是不是一个错误。

  笔试后很快收到了群面通知。10个人一组,先各自做一分钟自我介绍,然后就一个话题方案进行探讨,最后推选出代表总结展示。关于群面,有很多说法,有的人说要敢于发言,把握话语权,有的人说明确和扮演好角色很重要。我的经验是:第一,群面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员的素质,碰见气场合的组员,合作比较愉快,可能进的人就多,要是碰上喜欢跟人吵架或者霸着话筒不下来的队友,往往会影响整组的发挥;第二,群面表现自己很重要,但前提是先要把题目所给的任务完成,并且完成好,我相信HR们都希望找到愿意为公司目标奋斗的员工,而不是一心只想突出自己的员工。

  群面结束已经是晚上7点,吃完饭回到寝室8点多,收到公司的短信,说请查收邮箱完成二面的任务。我一查邮箱,傻眼了,任务要求和另外三个同学一起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做成PPT晚上12点前发给HR。当时已经晚上8点半了,我连另外三个人都还没找到。二话不说,赶紧开始联系队友。因为时间太紧,最后我们组凌晨2点才把PPT发给HR。大伙都因为迟交了任务而担心影响成绩,事后证明,这种组队任务考核,最主要的还是考察每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在团队中对组织的贡献度,其他的当然也会考量,但不会是最紧要的。

  二面结束后已经是晚上6点,精神高度紧张了两天的我只觉得好累,好想休息一下。结果晚上8点收到公司短信,说进了终面,任务是改进二面团队所做的报告,第二天跟面试官演讲。我们组二面的报告因为做的太匆忙,问题很多,我基本上推翻重新做了一份,还得准备演讲,于是又一个没得睡的夜晚。

  终面是总监面,我一进办公室总监就问我:“我是不是见过你?”(暑期实习的时候我也投了这家公司的人资岗,进了终面,也是这个总监面的,仅有一面之缘她还能记得我,不得不佩服)终面我除了因为紧张讲话有点兴奋外,整个过程我基本上对答如流,没有出现大问题。完后我给同样进了终面的朋友娜娜打电话,分析了一下彼此的情况,觉得录取还是有希望的。

  网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因为我和娜娜估计终面总人数不会超过10个,我们可以联系到的有6个,这6个人都没有收到公司的任何反馈,所以我一直以为结果没出来。直到一个月后我才知道,公司在全北京人资岗只招1个人,给了一个清华的女孩,剩下的大家自然都不会有消息。对于结果我并没有什么抱怨。平心而论,这三轮面试所碰见的队友,无一不是非常优秀的,大部分人无论从学历、谈吐、性格、合作能力、分析能力,甚至气质,都让人刮目相看。那些在我之前被淘汰的人真的比我差吗?显然不是。我一定比不上最后被录取了的同学吗?也未见得。最后一轮,每个人的整体素质不会差太多,那么到底谁被录,除了看各自临场发挥好坏,也可能会掐硬件,甚至可能看你有没有争取到HR的“眼缘”。好和尚也抵不过僧多粥少,就那么一个岗,大部分人总是要当炮灰的,所以失败了也不用妄自菲薄。我唯一有点想说的是,不管录没录,请有能力的公司尽量给封即时的拒信。对于公司而言,让面试者等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甚至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然而对于求职者而言,漫长的等待就像是无尽的深渊,在希望和绝望间挣扎,越是重视这份工作,就挣扎的越剧烈。作为求职者,自然应该对这种挣扎有心理准备,但作为公司的一方,是不是也应该更人性化一点呢。

  故事2

  有时候你会觉得,你不是败给了别人,也不是败给了自己,只是败给现实。

  公司:某知名大型能源外资企业

  岗位:管培

  校招投了那么多家公司,这家能源外企(简称S公司)的流程安排是最让我满意和佩服的。从网申到电话面试到最后的群面单面,每个环节都很清晰,安排的也很井井有条:每轮面试会提前一周发邮件给你让你选择和确认时间,接着在面试前一天会再次发邮件确认;面试的形式会提前告知你,让你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联系HR咨询;面试结果的一般在面试结束后的一到两天就会邮件或者电话通知你,减少了焦急的等待,等等。

  规范并且人性化的招聘,加上S公司的公众形象一直不错,所以能够走到终面,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也花了很多精力去准备,为此还推掉或者改掉另两家很不错的企业的面试机会。我坚信,校招的流程和安排能够看出一家公司的规范程度以及对人才的重视度,而S公司应该是一家非常值得信任的企业。

  S公司的终面非常特别,它将进入终面环节的candidates每八人一个组,从早上8点半开始,经过案例分析、群面和情景模拟三个轮,直到下午5点结束。据说这种终面是S公司多年招聘经验总结的成果,能够全面而准确的考察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是S公司全球统一规定的招聘形式,也是人力资源领域里的经典的案例。

  终面的前一天,S公司给我们这一批的candidates总共16个人(12女4男)做了一个briefing,大致介绍了终面的几大环节,考核标准,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HR特别强调,所有的面试官都是公司员工,不仅经过了专业的面试培训,还通过了偏见度考核,尽最大努力的保证面试的客观和准确,另外,不管最后有没有被录取,公司都会给你电话反馈,告诉你面试中表现出你存在哪些问题,哪些优势,为什么录取你或者为什么拒绝你,等等。

  这么多铺垫,让我对S公司的期望非常高。当时真心觉得,即使最后没有被录取,能够经历一场这么专业的面试,收获学习,更加了解自己,也算是值得了。

  面试那天,我6点就起床,坐了1个多小时的地铁到了S公司。和我一组的candidates在briefing的时候就认识了,2男6女,都有很好的学历背景,一表人才,性格也很nice。虽然大家是同一组面试,但我们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关系,所以也没有什么火药味,相反相处的非常融洽。

  终面的第一个环节是案例分析,就是给一份材料,里面有各种图表、数据、报告、邮件等,根据材料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每个人看材料大概45分钟,然后面试45分钟。材料很多,时间有点紧,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觉得还是理清条理,把思路弄清晰最重要。

  第二个环节是群面,四个人一组,每组分2队,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就一个项目争取各自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最后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回答面试官的提问。这是唯一一个能够看到组内其他成员表现的环节。同组的一位北大的女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让人刮目相看,另外两位同学也很优秀,但个人觉得没有那位北大的同学出彩。

  第三个环节是情景模拟,假设你是S公司某一个部门的员工,就你所在部门的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解决方案,另外根据你自己的经历进行结构化面试。因为这是最后一个环节,精神高度紧张了一整天,到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有些疲劳,但我还是不断给自己打鸡血,认真的回答面试官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聊了也挺久,有大概1个小时吧。

  终面结束后,大家相互留了联系方式,建了QQ小组,焦急地等待着结果。老实讲,我觉得终面的等待是最痛苦的,因为经历了终面意味着你已经经历了所有的考核环节,在其中投放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经济成本,并且离最终的offer只有一步之遥,所以你会特别想知道结果,特别希望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以S公司的作风,终面结果应该第二天就出来,但是我们等了三四天仍没有消息。我不放心,多方打听,最后得到结果:我们这一批进入终面的人,12女4男,最后录取了3位男生,所有女生都被淘汰。

  这样的结果着实让我们这群女生有些无语。虽然理论上,被录取的3位男生的确比其他12位女生都要优秀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但是概率实在是太小了。此外在群面环节,我所看到的情况是,至少有一部分女生在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上比一部分男生要优秀(当然我不是专业的HR,只能从直观感受上来判断,但多少有一些参考价值)。事后有朋友安慰我:能源公司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就决定了他们肯定更倾向于招男生,这很正常。但是可能因为之前的期望太美好,对S公司太信任,所以我还是会有失落感。

  直到现在,我也不敢说S公司在招聘上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可能的确就是我们这些女孩子的能力都没有达到公司的标准。但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社会,就是会有很多你无能为力的因素在决定着你的命运,你可能不是败给了自己,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面对如此的现实,你唯有接受,并且继续努力,改变你能够改变的,面对你不能够改变的。

  故事3

  找工作的过程虽然很痛苦,但是的确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清现实最好的途径之一。只有真正经历过,你才能够真切领悟到世界就是这么的操蛋。

  公司:某知名房地产国企(简称L公司)

  岗位:市场营销

  老实讲,我对房地产行业本身并没有太大兴趣,网申这家企业完全是海投战略作用的结果。收到笔试通知时,我发现时间和另一家牛X外企的笔试撞了。一朋友跟我分析:牛X外企太牛,竞争激烈你不一定进得去,这家房地产公司肯定没那么激烈,以你的条件说不定就进了。我想想觉得这话有道理,就拒了牛X外企的笔试而选择的L公司。事后反思,一方面觉得当初应该坚持自己的兴趣,不应该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觉得虽然没有成功,但L公司实在给我上了一课,也算是没白跑那么多趟。

  笔试是在清华,题目出的还不错,基本都是针对市场营销这个岗位来考,不是那种公务员行测题。市场营销是我本科的双学位,很多专业知识都记不大清了,所以考完之后觉得感觉一般,对结果也没抱太大期望。

  没想到,很快我就收到了群面通知。群面地点是在北京的L大楼,不愧是房地产国企,大楼那叫一个恢弘大气,相当震撼。市场营销的群面和工程类的单面在一个地方,在大厅里等了近一个小时,我认识了不少土木工程或者是建筑设计的同学。已经面完的同学普遍表示:感觉好没底,基本上就面了10分钟,啥都没说就出来了。当时我挺同情他们,还不知道,过不了多久我也要经历这种“好没底”的面试。

  群面一组十个人,分成两队,就“营销团队是应该团体作战还是应该精英单干”进行辩论。我这一组有一半的人都是房地产经济专业的同学,对这个行业的了解远远超过我,讲起房地产营销的经典案例来口若悬河,听得我一愣一愣的。群面结束,我觉得自己和另外几个说不上什么话的女生估计要打酱油了。

  没想到,我又很快收到终面通知!收到短信真的有点惊讶,回忆自己最近是积了哪门子德,运气这么好。既然老天爷给了我这个机会,就要好好珍惜嘛。于是我认真看了几晚上的面经和房地产行业的相关知识,心想说不定工作就这么有了呢。

  终面是在L公司的北京办公室,相比L大楼就很简陋普通了。签到时我遇见了群面同组的两个男生,就聊了起来,讨论我们那组有几个同学进了终面。正聊着,看见了另外两个之前同组的人。等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本来挺高兴的我们慢慢觉得不对头了。7个、8个、9个、10个……尼玛感情群面的10个人一个都没刷啊?赶紧和其他组的同学核对了一下,发现基本上群面的每个组都没有刷人!

  一个都没刷那群面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也没优秀到个个人精的程度啊?难道复试一个人都不刷,终面完后再根据总体情况确定去留?L公司这是玩的哪出,不会把我们叫来两趟最后一个人都不要吧?大家都很忐忑,但也觉得L公司不至于这么挫吧,把大家忽悠一顿对它又有什么好处呢。

  终面的形式是传说中的视频面试。隔着一个电视机,总部的面试官们在那头,我们在这头,基本上每个人都只面了10分钟,问的问题也让人看不出面试官的意图。比如问我的是“你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什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你读过莫言的书吗?”等等。从房间出来,我当时就有种感觉:被耍了。终面结束后我再也没有收到L公司的任何反馈。听说L公司在北京我们这个岗一个人都没要,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从网申到最后的终面,前前后后往返北京东西三趟。我记得群面那天北京还下着瓢泼大雨,我穿着职业装顶着大雨大风赶路,模样极其狼狈。虽然谈不上为了这个岗位牺牲多么大,但的确也是付出了,面对这样的结果,真心有种被忽悠了的感觉。后来我又面过一家国企,复试终面也是浩浩荡荡几百个人。听人说很多国企校招都是走过场,拉很多学生来笔试面试撑场面,也算是人事部门的业绩,但最后录取的,都是那些提前已经打好招呼的“内部人士”。这样的空穴来风我不敢妄下断言,我只知道,一个笔试不不刷人,复试不刷人,终面把人刷光光的校招,肯定“不普通”。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应届毕业生,这样的“不普通”降临在身上,也算是巩固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早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公平,但是学校里的不公平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相比,重量级还是差些。经历它,认清它,世界再操蛋,我们还是要生存。

  故事4

  我知道,我还算幸运的。对很多人而言,命运更加坎坷。

  公司:某知名外企(简称J公司)

  岗位:管培生

  在前面几篇文章中,我讲了自己在求职路上所遇到的一些“潜规则”,但是我也知道,平心而论,我所遇到的这些算不了什么。在中国求职,会遇到各种“歧视”,性别、年龄、出身、学历、专业……其中有一个非常普遍而严重的歧视现象,就是用人单位的“名校情结”。

  因为本科和硕士的学校都还不错,应当承认我是“名校情结”的受益者,并且我也认为,从整体上看,重点院校的学生素质比普通院校的确要高一些。重点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比较好,加上师资力量更雄厚,知名校友的影响力,国家的重视培养,重点院校所获得的资源是普通院校所不能比的,而且不同地区之间,这种差异会更大。资源丰富的环境下,学生能够锻炼成长的机会自然更多,视野也更开阔,整体素质也更高。不过我知道,再好的名校里也不乏一无所长混日子的人,普通的学校里也会有很多聪明又勤奋的牛人。所以,虽然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学生整体差异的确存在,但在个人应聘考核的时候,还是应该尽量平等看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前段时间教育部明令禁止招聘限985,211院校,但很多媒体调查走访表明,用人单位对985、211的偏爱并没有减少。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一个应聘经历,虽然我属于“名校情结”的受益者,但是并不等于我就认同这种做法。

  J公司属于每年校招的热门公司,知名外企加上对学历专业没有硬性限制,所以投简历的人数不胜数。和大多数的外企一样,J公司的校招也是先网申,再笔试,然后再面试。我重点想讲讲它的笔试,的确是经历的诸多笔试中最“有特色”的一个。

  一般而言,笔试的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像行测那样的逻辑思维选择题,一种是综合问答题,有的企业会把两种题型结合,但整体上来讲不外乎这两大类型。但是J公司的笔试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而是“心理题”。说的直白点,就是让你选择“我是一个乐观的人。A是B不是”或者“我更喜欢团队合作而不是孤军奋战A是B不是”,密密麻麻将近100道题,全部都是这种类型。我一边答题一边觉得很奇怪:这种题目有必要还租场地把大家召集起来笔试吗?这种题也不存在作弊的可能,完全在网上就可以完成呀。难道他们真的会根据答题分数考核你的性格是不是符合应聘标准?总觉得这种所谓的心理测评其实很难真的准确考量一个人的性格和思维吧?

  但是不管怎么说,考了就考了吧,我也没有多想。

  大概过了一周,接到了J公司的群面通知。群面我们组5个人,2个清华,1个北大,2个人大,签到的时候我们看了看那张表,从早到晚一共8组群面,除了第一组和第二组有几个英国的学生外,其他大概三十多个人,全部来自于北大、清华、人大三所高校。

  那一刻,我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J公司的笔试要用看上去有点不靠谱的心理测试题了。或许(我只是猜测,不敢下判断),他们一开始就只想要名校的毕业生,而怎么能够体面而低调的把那些非名校的孩子们给过滤掉呢?这种模棱两可的心理题的确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没有说你不好不强,只是你不适合。

  看着那张签到表,想到那么多对笔试结果充满期待的孩子,心情有点复杂。老实讲,我理解为什么包括J公司在内的很多用人单位这么做的原因。省事,省时,省力,省心。反正我在名校里面肯定可以招到我想要的人,何必把圈子拉那么大呢,每多面一个人就是多一份成本啊。但是作为应届生中的一员,我也真心为很多人鸣不平,就像我曾经听朋友说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怕失败,只是没想到连失败的机会都不给我们”。

  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歧视不会因为教育部的一纸禁令就真的消退,它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存在,和各种歧视一起,教会我们社会的真相。没有什么好抱怨的,改变不了的东西我们只有坚强的面对,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他让每个人都经历不公平”。谁能成为真正的赢家活到最后,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看谁能够真的咬牙顶住这些不公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获得最好的结果。

  最后提一下J公司的群面结果,5个进了2个,我被淘汰了。其实面试的时候就感觉不好,在做案例分析时,我不大认同完全套用模型,虽然这样很方便出东西很快,但是模型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案例,得出的结论也有待商榷。我个人更倾向于就事论事,用事实说话、但是好像同组的其他同学大部分都赞同直接套模型,所以最后我还是妥协了,但是也导致参与的程度不那么充分。

  故事5

  如果有人问我,求职路上最痛苦的是什么。我会回答:不是失败,而是期望的落空。

  相信每个应届生都有这样的感触,其实笔试、面试没过,并不会太难过,因为本来就不可能每次都顺利通过,所以面对失败也是有心理准备的。让人难以承受的是,在求职路上总会遇到这种各样的扯淡,上帝一次又一次开你的玩笑,一次又一次把你燃起的希望给浇灭。

  整个求职过程中,最让我打击的是一次经历发生在今年4月份,也是这次经历促成了后来那条浏览量超百万的微博简历。

  4月中旬,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杭州参加一家公司的招聘,一起参加应聘的应届生大概有20多人,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北到哈尔滨,南到福建。因为大家都是同龄人,背景也相近,所以很快混熟了。第一天下午笔试,第二天下午群面,第三天下午单面。具体的流程没有什么太好说的,就是普通正常的校园招聘。唯一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最后的单面,基本上每个人都只面了10分钟左右,而且问的问题让人云里雾里。比如我的单面,第一个提问是:“你有什么要说的吗?”我足足愣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我真的没有听错。有个女孩子被问了两遍:“你家住哪儿?”诸如此类。所以从杭州回来后我并不敢对这次应聘报什么期望。

  面试完一周后的星期五,我们这一群面试的应届生几乎是同一时间在微信群里反映自己收到了被拒的短信通知。看着大家纷纷在群里叹息,我更加紧张了,紧紧盯着手机。结果等啊等啊,无论是短信、电话、邮件,都没有半点拒信的影子。我正忐忑,面试的朋友发短信问我:“你收到拒信了没?”

  “没有啊……”

  “哎呀,那恭喜你,你肯定是录了!”

  “不会吧……”

  “真的,我刚才打电话去问了HR,她说她那儿只有被拒的人的名单,现在已经都发短信通知了,没有收到短信的就是被录了,估计他们稍后会联系你吧~”

  “真的吗?太好啦!”

  “恭喜恭喜~”

  “谢谢!”

  知道这个消息,有点不敢相信,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被录取。或许经历的这么多,老天真的觉得我应该苦尽甘来了吧。因为还没有收到HR确认的信息,所以虽然充满了期待,但是还是有些忐忑。那种心情,真的很复杂,期望、焦急、兴奋、担心……只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难度过,不停的看手机,生怕错过了任何一点消息。

  从周五到周一,我都没有收到HR的任何反馈,思考再三,我决定跟HR打个电话,问问什么时候给反馈。向对方说明自己的情况后,HR问我:“你没有收到短信吗?”

  “没有啊。”

  “哦,那我再发一遍吧。”

  “您能直接告诉我结果吗?”

  “嗯,你没有达到我们的录取标准。”

  “……可是,我为什么没有收到拒信呢?”

  “这个啊,可能发漏了吧。”

  “……好吧,谢谢。”

  短短一句“可能发漏了”,让我从天堂一下跌到了谷底。可能对公司来讲,只是一个系统上的小失误,但是对我而言,真的是一个巨大而伤人的玩笑。我可以接受是失败,但是这样的乌龙发生在自己身上真的很难接受。这样的乌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再坚强的心脏都经不起这样的被耍。我一遍又一遍的问老天爷,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忽悠我,我做了什么坏事让你要这样玩我?

  真的就这么放弃吗?真的就认栽了吗?我越想越不甘心,越觉得委屈。我不想妥协,不想放弃,哪怕还有一丝机会,也要试一试。那天晚上,我在电脑前一动不动的坐了6个多小时,终于在凌晨2点半做成了信息图简历。望着那张图,我突然有些释然:我尽力了,真的尽力了,我想尽了我能想到所有办法,抓住了我能抓住的一切机会,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管老天爷是否看到,至少我问心无愧了。

  之所以把这些写下来,是因为这些感情在我心里积蓄了很久,求职路上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的人是真的很难体会。我也想告诉和我经历类似的人,不管是求职还是整个人生,就是有很多乌龙,很多忽悠,很扯淡的事,经历这些的确很痛苦,很难熬,但是再难也不能放弃,因为你一旦放弃,你就真的什么也没有达成,而你只要还在努力,就仍有一线希望,有翻盘的机会。

  希望我的翻盘,能够早一点到来。

  故事6?

  故事7?

  故事8?

  故事9?

  故事10?

  德国网德国双元制: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肯定大家会追问,不是还有5个故事吗?没了,下面有人替德国网德国双元制回答。

  @Oo小天:“求职失败宝典” 最近好似好红哦,不过原版已经被博主删了,......好似写到第五个的时候就被小腾发掘走了,可惜等不到第十个故事了,同时不得不惊叹,HR真是神通广大啊!

  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故事主人公也就是作者的确被腾讯发掘走了,不是德国网德国双元制说的,是作者自己对某记者说的,好多大媒体都有转载,而且透露年薪是15万。

  不管是什么结果,就当是一个传奇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