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常见新闻导语写法有哪些?_国际新闻

干货:常见新闻导语写法有哪些?

国际新闻 2022-11-23 13:15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或亮点。作为记者,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可见,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一、新闻导语常见写法有哪些?

    01.有一说一式

    从新闻事实提炼出让人感觉意外的本质,需要特别挖掘细节或知识。一般都是媒体“先入为主”,即先掌握了细节或知识本身,再去刻意地套新闻事实。往往有特别的效果。

    写法:引用当事人原话或描写事件场面,再加以说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导语写法。

    用途:几乎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02.直击日期式

    写法:以日期为第一陈述对象,后带主语、谓语,直接叙述。对事件本身不做丝毫重构和渲染。

    用途:多用于国内政治大事件的描写及评述。

    要点:这类文章只宜照引原文。

    03.叙述式

    例子:据目击者说,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昨天在米尼奥拉法院的审判一宗离婚案件时昏昏睡去,鼾声大作。

    写法:将消息汇总最新鲜、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一开头就用简单凝练的文字叙述出来。

    04.描述式

    例子:巡警威廉·伊顿斯紧张地盯着一直口径为谁人毫 米的鸟枪枪口。突然,他一只手把对方的枪口压下,另一只手扣响了自己手中的左路手枪,同时像只猫似的迅捷地闪到一遍。特稿用此类方法比较多,对新闻中内容富有特殊的事实或者有意义的某一侧面或者镜头,用简练的几笔勾勒出来,以独特的描写,有趣的小故事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05.对比式

    例子:哈瓦那消息:以出口烟草和生产哈瓦那雪茄著名的古巴,今年将进口烟草。

    用对比下材料作为导语出现,常被用来引发读者兴趣,目的是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关注和思考,并且吸引他们读完全篇。

    06.设问式

    例子:伦敦的天气热不热?回答只有一个:黑。

    导语开头就把事实的矛盾和问题十分鲜明地提出来,然后用事实加以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07.引语式

    例子:六个月前到南朝鲜的俄亥俄州人、美国一等兵弗里·默多克说:“带着这里保护仇恨我们的人,真没意思。引用新闻人物中比较有特点或者权威性的话语,以其点出主题或者体现新的思想、新的思想境界,从而给读者以启迪和教育。

    08.悬念式

    例子:即使酶也有搞错的时候。

    记者将其作为导语来网报道酶如何诱发癌症的专题讨论,这样的写法必须要有一定的情结和一些反常现象的事实出现,才能运用它。

    09.结论式

    例子:西班牙《世界报》:根据美国福布斯网站的最新统计结果,在2002年9月到2003年9月期间,摇滚乐一代巨星、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是已故名人中收入最高的一位,越有4000万美元的进账。福布斯是通过已故名人的继承人收入得出这一排名的。 将新闻事实的结论与结果一开头就写出来,开门见山地反映事情的结果。

    10.评论式

    例子:在西欧的塞纳河畔,你也许会捉到一条鱼,但这条鱼可能因为河水污染而变成盲眼,而且身上也没有鱼鳞。在莱茵河,你什么也捉不到。鱼群的健康情况相当准确地显示出了西方世界大河流的污染程度。新闻导语在生动形象、 引人入胜 的描述后 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评论 从而唤起读者对新闻的重视和关注增强新闻的指导性和思想性。

    11.抑扬顿挫法

    音乐中的抑扬顿挫讲究的是旋律,新闻中的抑扬顿挫讲究的是对德国网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或名贬实褒,或名褒实贬,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12.特写镜头法

    拍电影离不了大量的特写镜头,特写镜头特别吸引人。导语写作也可借鉴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或截取有特点的片断、情节,一开始就先声夺人,牢牢吸引住读者。

    13.煽情式

    写法:乍一看是直击日期式导语,但外包了文学手法,变成一种半实半虚的叙述加煽情。

    用途:如奥运会,人质事件。

文章写作要点:这种文章可以使用排比句式,可以让那些热血沸腾,癖好煽情的人来操刀。但一定要用于没有丝毫争议的单纯话题。

    14.活学活用式

    写法:以原文截取一部分,加进自己的叙述中,然后接直击日期式导语。

    用途:逐渐“破冰”的政治生活或政治科学话题,如人权,私产等。

    要点:此类题材的文章,应多用前瞻性口吻。要用人文关怀冲淡些许的枯燥描述。

    15.夸张式

    写法:从新闻事实提炼出让人感觉意外的本质,需要特别挖掘细节或知识。一般都是媒体“先入为主”,即先掌握了细节或知识本身,再去刻意地套新闻事实。往往有特别的效果。

    用途:特定目的,如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要点:只要掌握了特定的细节或知识,往里一套即可。这种写法的实质是:用知识起到冲击力的作用,可谓“曲径通幽”。但切记不要起冲击力很强的标题,让人读过标题就知道了内容。

    16.电影预告式

    写法:用别出心裁的文学语言和排比式的句子架构对某种事物进行特定角度的形容,最后予以说明。彷佛《银屏导视》中对下周电影的预告。

    用途:民间生活领域的几乎一切社会话题。

    要点:这种文章的体裁是很广泛的,广泛得已没有什么特别要说。

 

    二、新闻导语写作的乱象

    01.伪内容:新闻导语的故事化写作多细节而缺要素

    案例:某报2014年4月29日的一则新闻《山寨女公务员骗婚骗钱包少爷》的导语这样写道:某报讯(记者xxx)广州男子阿钟(化名)在山东出差时邂逅了当地美女雪儿(化名)。雪儿不仅长相吸引了阿钟,且自称是司法局的工作人员、家底殷实也让阿钟喜出望外。相识近一年结婚后,阿钟空有一纸结婚证,花费将近50万却没有和雪儿共同生活,什么都没有发生。更让阿钟恼火的是雪儿将钱款挥霍在包养少爷、到高档娱乐场所消费上。昨日,海珠区法院对一起“富家女”诈骗案进行了公开宣判。

    这篇新闻的导语完全采用了故事化的写作技巧,读罢“邂逅”“美女”“50万”“共同生活”等这些导语中出现的关键词,读者猛一看还以为这是由“口水”和纠纷交织而成的一篇网络文章,因为这些吸引眼球的词汇足以支撑起网友的猎奇观感,但是当它作为一则正式新闻的导语被放置在新闻的开头时,它的故事意味则太过泛滥。

    02.伪专业:新闻导语徒有长度而无精度

    1)“伪专业”,即看似正规实则偏离专业方向;

    2)“伪深度”,即只是长度压过深度,实则有长度没深度。当这两种新闻现象浓缩进此篇导语中时,它则变成导语写作上的“伪专业”了,即导语徒有长度而无精度。

    03.伪要素:记者、“数据”已变异成新闻导语要素常态

    媒介事件和新闻策划,一直都是新闻学学理上广泛讨论的议题。尤其是当互联网影响纸媒后,纸媒为证明自己所独有的新闻采访权以及为捍卫自身品牌在媒介上的曝光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策划类新闻似乎日益增多。先来看看以下新闻导语案例:某报2014年4月29日的消息《捷达、桑塔纳车型“的士”多为克隆车》:某报讯(记者XXX)“市场上营运的车型为捷达或桑塔纳2000的出租车大多都是克隆车。”昨日,广州市交委执法局在广州市白云大道永泰停车场集中销毁了83辆克隆出租车以及改装车。随后,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对客运站周边的非法营运行为进行查处,截至下午4时,执法人员共立案查处各类道路运输违章20宗。

    这样的新闻导语在现今报纸上十分常见,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记者”二字均会在导语中出现,并且从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记者已经成为这则新闻中不可缺失的参与主体,甚至除了新闻导语的六要素外,“记者”已经固定成为“第七个”常态要素了。

    在实际中,我们一直倡导新闻的客观性,强调记者应该站在事实之外,是事实的忠实记录者,且先不谈记者是否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对其有无推动或扭转作用,从新闻本身来看,“记者”作为一个新闻之外的客观存在本就不应该作为一个主体出现在新闻以及新闻导语之中。

    这种变异的新闻要素是媒介事件和新闻策划的衍生物,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体现更甚,受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写作的影响,写作主体本身(即记者)已经在慢慢培养、有意无意地展示自己或者所属报社的存在感这个习惯:从“主页君”“德国网德国双元制”到“记者”“本报记者”等。

    这种习惯有两个问题:

    1)于新闻德国网报道来说,有违新闻的公正性。

    2)于记者和报社来说,放大了其在新闻职业中的功能、混淆了其在新闻职业中的职权与责任。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