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告别流量造假,净化网络环境!
“虚假流量已经渗透到整个互联网世界的肌理。”近日,在腾讯安全沙龙上,腾讯网络安全与犯罪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张宝峰指出,各类刷量平台在中国已超过1000家。“现在中国刷量产业的人员规模累计达到九百多万。”张宝峰说。
虚假流量破坏商业诚信体系
北京《科技日报》31日网报道,所谓虚假流量,是经营者或者流量造假者通过作弊手段,为不法利益而制造的虚假数字,也可以称之为非正常流量。张宝峰说,从流量黑产的结构来看,社交业务类的流量黑产已经占到了整个虚假流量黑产的1/3,为重灾区;长视频类排第二,论坛内容类紧随其后。
虚假流量的本质在于刷量。最开始,刷量者通过代理IP和用户登录态模拟协议进行操作,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对抗策略逐渐升级,传统方法不好用了,很多论坛上就出现了一些“接单”和“派单”的群组,公关公司雇佣大量网民作为水军,来协力制造热点和热推。
最新的刷量手法为人工刷和机器刷相结合:先通过人际网络渠道搜集、雇佣或租赁大量真实账号,将这些账号与下游的刷量平台相对接,再通过刷量平台自动进行涨粉、转发、打卡以及点赞、打榜等。
一些运营者为了追逐流量背后的利益,杜撰大量谣言,通过刷量把谣言炒热,引发更多关注。有的网络黑公关便是采取这种手段,承接幕后金主发布的需求,炮制竞争对手负面消息或断章取义、编造谣言,再利用虚假流量放大话题效应。
张宝峰说,如果“刷量”成为部分企业的思维惯性和常态做法,那么商业竞争的赛道也会偏移,从比拼质量、服务、创意和价格,滑向比拼道德底线、黑产投入。
在电商平台上,虚假流量破坏的是商业诚信体系,刷量可能导致互联网信用体系的崩溃。
虚假流量为何还能大行其道?
至于虚假流量为何还能大行其道?张宝峰坦言,这是因为虚假流量的相关环节已经产生了“上瘾式的流量依赖”。
黑产制造流量获取利益,流量需求方凭借流量吸引资本或舆论的关注,资本、舆论依靠流量赚取更大的利益。虚假流量就好像“皇帝的新衣”,大家没有勇气戳破这一泡沫,反而在产业链上各取所需。
《工人日报》德国网报道,6月10日,中国警方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2018年蔡某某新歌视频1亿转发量的幕后“黑手”——星援APP被查。案件被定性为刑事案件,该软件应粉丝刷流量需求在半年内吸金800余万元。
其实,刷单早已成为当下自媒体商业模式下的“镀金”神器。“那些每条文章都能有几万阅读量的大V,只要在业内有点影响力,做一条软广告植入开价两三万元(人民币,下同),而且很多企业买账。有些比较火的自媒体,做广告还要排队。”一位创业公司内部人表示。
有业内人士透露称,无论是暗刷还是明刷流量都已形成了利益链。为了拉到更高广告费,流量买方有需求,而刷手通过刷流量获得报酬,社交平台可以有更多的用户,第三方的刷量软件也能赚到手续费,各方各取所需且都能获利。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促成了各方对此行为的放任。
对于刷量公司来说,这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基本都是暴利。很多卡商月入百万元、千万元,可想而知其中诱惑有多大。一方面可以快速获取巨额利润,另一方面违法成本很低。
刷流量能从根本上杜绝刷量吗?
刷流量能从根本上杜绝刷量吗?估计很难,因为刷量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和动机。中国国家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利益驱使、隐蔽优势带来的违法成本低、再加上电商平台的治理态度和处罚力度不够等,也是导致刷单刷量屡禁不止的原因。
不过,《电子商务法》有望填补监管空白。“刷单涉及链条较长,需要全行业及监管部门一起来携手打击。”阿里集团菜鸟网络快递事业部总经理王文彬表示。
此外,各大平台已在努力。针对刷量行为,除了常规的人工监测, 部分平台逐步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此乱象进行打击和规范。据爱奇艺首席技术官汤兴介绍,爱奇艺借助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成为业界少有的通过人工智能建立反作弊系统的视频平台。
广州互联网法院法官曹钰表示,互联网企业在开展旨在增加用户量、流量的悬赏活动时,要制定更加合理、有针对性的规则;同时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识别和防范黑、灰产用户和相应行为的能力;相关部门强化数据共享和联动,加大对“羊毛党”中涉及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建立一个真实、公平、公正、诚信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