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校园暴力时,该怎么办?
近期,随着校园暴力事件的屡屡发生,让很多爸妈都开始担忧孩子在校安全问题。你如何看待校园暴力?如何面对孩子遭遇校园暴力事件?生活中采取过哪些方法和措施来教育孩子远离校园暴力伤害呢?孩子过于胆小,在遭遇欺负时,你是否鼓励他奋勇抵抗,不甘示弱呢?本期话题,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如何面对校园暴力来袭!
一、怎么样算校园暴力?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等相关部门对暴力的定义是指:故意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自己,对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者伤害导致他人或极有可能导致他人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自身权益遭受剥夺的行为。
校园暴力则是以校园为背景,主要指事件发生在校园内及学校周边区域,在学校教育和管理学生区间,发生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社会外来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
二、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被人盯上呢有四种情况:
1是朋友少,交际圈窄;
2是能力上有重大弱项或者说是缺陷;
3是家庭关系不和谐;
4是炫耀或自我暴露自身弱点的。
有些时候这四类问题在生活中是有联动关系的,但被人盯上的逻辑还有点区别。比如朋友少的孩子,最容易被那些聚众闹事,或者掌握群体话语权的混混或道德不良的优等生盯上,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独立面对群众时内心的忐忑与苦恼。
能力上有重大缺陷的,一般在整个群体当中都只能作为求助者向他人索取,这样的人容易以较低的门槛和代价被裹挟和拉拢。所以这类孩子一般会被能力优秀或喜欢羞辱别人的家伙盯上,成为奴隶或者被取乐的对象。
以及家庭关系不和谐的,一般面对各种问题是很难有心计处理复杂问题,而且也不太容易求援的。这类孩子也会因为本身表现的敏感失落,送上门去被人抓住把柄戏耍或者控制。
自我炫耀的或者暴露自己问题的学生,也很容易被有心搞事的小混混盯上。一般这类都是资深混混,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只要肉足够大,他们就会拉足够多的人搞事。
三、校园暴力为何屡屡发生?
1、青少年暴力事件,作为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具有暴力倾向的孩子,通常心理比较阴暗,性格孤僻,长期得不到家庭关爱,没有朋友。爸妈忙于赚钱、单亲家庭生活,忽略了对孩子的沟通和心理辅导。孩子为引起注意,便开始采取一些极端方式。孩子犯错时,通常采用打骂作为教育手段,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灰暗的心理。
2、暴力电视剧、动画片、游戏的大量出现对孩子起到了严重影响。黑帮老大、哥们儿义气、血腥色情成为了青少年崇拜羡慕追捧的对象。
3、校园更注重传授书本科学知识,以升学率、高分率为主,忽略了思想道德、心理课的辅导。将每周为数不多的副科抢占,给主课让路。
4、现在的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集体意识和尊重他人都要差一点。家长一向的顺从与溺爱让孩子接受不了指责与挫折。
四、校园暴力该如何应对和防范?
(1) 观察班级氛围是否团结一心
假如班级氛围好,班主任没问题的话,最多就是要防止其他班级的学生盯上自己,比如露财了,女生青春期长得漂亮被小混混盯上了等等。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做事要低调,与人之间沟通有哪些核心信息不要与别人讲,友情也是分层次的。这样先确保哪怕在极为良好的环境下,也避免招风惹事的风险。
(2) 孩子与家长的沟通要顺畅
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家长也不一定要跟孩子说的那么极端,在学校遇到事情家长就跑到学校打架,但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内心塑造一种面对任何事情都能应对的伟岸形象。在很多个案例里,无论是敲诈勒索,还是诱骗小女生,绑架要挟,很多都是同学,老师,小混混等等恐吓孩子说,你要是不听话,我就把你爸爸妈妈抓起来,杀了你爸爸妈妈为理由让孩子屈从的。
假如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能做什么,能否应对外面的风雨没有确实的把握和概念,就容易被这种谎话欺骗,这其实就是成人抓孩子不成熟的心理状态的惯用手法。又假如孩子在学校成绩不好,老师经常告状,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认为孩子不成器,总给自己找麻烦。孩子也容易因为恐惧家长,而被人裹挟。
所以,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被校园暴力,一定要教育孩子,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面对错误自己如何帮助孩子,如何教导孩子。一个家长如果只知道用暴力惩罚孩子,那么这个孩子也很有可能被外人以家长之名裹挟。因为比起陌生事物,熟悉的恐惧是在孩子眼里是实打实的危害。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懂得什么叫勇于认错改错,不要强迫孩子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惩罚孩子。
(3)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在于让孩子十项全能,而是让孩子有一专之长
任何人都有可能有短板。但是在校园暴力这个问题上,无论是冷暴力还是热暴力,有重大缺陷的孩子内心一定是自卑的。自卑的结果就是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然后以这个负面评价为基准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位和安排。换句话说就是因为自己有缺陷,就认命了。
所以,家长一定要时刻强调不管孩子有多少缺点,一定有一个自己特有的优点,并且能在必要的事情起到巨大作用。只有培养了这种信心,孩子才能够在面对别人的时候有信心,进而主动与别人交流沟通。
有些小孩就是利用有缺陷的孩子自卑的心理,胁迫孩子顺从他们的要求与评价。当然,到了这个层级的问题,其实一般就是道德层面,生活常识的问题了。
(4)广泛的朋友圈
一个圈子里都是同质的人,其实并不是一个好事。比如书呆子,比如小混混,比如文艺生等等。最 好的圈子是什么样的人都有,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这样在抱团面对外部问题的时候,都有人能站出来出头。朋友圈小的人,最 大的问题就是老单以后,总会有不灵的时候。再渣的群体都一定有共性的特长或优势,但单一群体容易孤立化与极端化。
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并且跟不同的人都能处好关系,真正玩朋友圈的人不一定自己是全能的大咖,但他一定能够最 大限度的运用别人的力量来解决大家的问题。不要人为得让孩子用单一价值判断给别人分三六九等,否则玩不转的时候就有的哭了。
五、有关校园暴力的特殊规定
这些年来,校园暴力在我国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未成年人涉嫌刑事犯罪在同龄年中所占比例成倍增长,犯罪低龄化越来越突出。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了社会治安,也给未成年人自我和家庭带来了不幸,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这一状况以及未成年人的特点,我国立法者在法律层面作特殊规定。
1.对未成年学生的刑事处罚
①关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刑法》第17条第一、二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故意杀人,伤害致人重伤或者,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在年龄上划分负刑事责任的阶段,既有警示有暴力倾向的在校学生,一旦达到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就要承担因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同时照顾未成年生理和心理特点。
②关于未年人的刑罚问题
《刑法》第17条第三、四款规定,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4周岁不予刑事责任的,责令他的家长或其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由政府收容教养。《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里的死刑包括死缓。这种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容从轻的规定,体现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2.未成年学生的司法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一原则被贯彻到司法工作的各个环节。
第一、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保护规定
①司法机关设立专门机关或专人办理未成年人案件;
②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应尊重其人格尊严,保障其合法权益;
③严禁虐待被监管的未成年人;
④分别看管被羁押的未成年人,分别关押、管理服刑的未成年人。
第二、未成年人案件审理的保护规定
①法庭审理不公开的原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2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5条明确规定,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②对未成年人案件的资料保护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网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材料。
为此我国为了教育保护未成年人适应未成年的特点,健全了一套不同于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未成年人案件的诉讼程序。
③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同样的道理其实无论用在任何社会关系当中都是类似的,都是因为你有弱点,所以别人才能盯你这个有缝的蛋。孩子无论几岁其实都要面对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孩子也会逐渐修炼与成长某些方面的技能。
有的时候,人就是因为价值观和个性问题引发事件,想要别人不搞事是不现实的,唯 一现实的是你需要懂得这个社会运行的规律,适应和驾驭。
家长不能时时刻刻都冲在第 一线,大包大揽,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这其实对孩子未来是不理智的,孩子也会形成巨大的依赖心理。
所以最好的结果不是让孩子自己十项全能,而是早早了解这些事,有套路有计划的思考与面对,眼界开阔,内心自信,懂得人心,能够充分理解和接纳,驾驭他所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