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解析
你对自己的定位是否清晰一个人如果没有最起码的自我认知,那么他也就无法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生活中是这样,职场里也不例外。
之前有和几个HR聊过,他们说最害怕自己辛辛苦苦招来的人,连试用期都没熬过就匆匆辞职了。更可怕的是,那些年轻人离职的时候,总说这不是他们想要的工作。你问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也闪烁其词,说不出来。
“这些年轻人还是对自己的认知过于模糊。现在,连自己都没搞明白就来求职的人,我是不敢要的。”那句“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我知道我不想要什么”,恐怕是那些处于迷茫中的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独白了。的确,我们都年轻过,也都曾经迷茫过。在我们还未充分了解、认识自己的时候,各方面的判断、决策都显得有些稚嫩,不成熟。
对于经验尚浅的职场新人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要一下子规划自己未来几年的职业,显然是有困难的。不过至少,你要对自己有个清晰的定位。这也是HR想要考察的方向之一。
在面试前,我们对于职业生涯的大方向要做到心中有数。譬如我,从上学的时候,就坚定了自己要走文字创作的道路。刚毕业的时候就做了编辑,一路走来,可能换过一些行业,但编辑的大方向是从未变过的。
而这个大方向就是与你的自我认知息息相关的。自我认知包含了你的学识、你的兴趣、你的业务能力甚至是你的职业目标,明确了这些因素,你自然在大脑里就构建了一张清晰的职业发展图,哪怕一时半会还未成形,但轮廓也是有的。
你的职业规划中,第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要传达出自己明确的定位,你的兴趣点、价值观、能力是否处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这些完全依托于面试者是否对自己足够了解,你是否真的知道你是谁,你未来想要成为谁,这很重要。职场的高开低走除了和自身有关系,也是和社会上的学历高消费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高学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和社会地位、好工作挂钩的。现在大量的人出国,低龄越来越普遍,都是希望以后有份好的工作。但有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企业也会精挑细选了。做过很多留学生的案例,出国前没选择合适的专业,在学习期间也很少参加实习,回国后找工作也是一头雾水,结果并没有本土的学生更有竞争力。
因为对学历的盲目崇拜,也让很多职场人士,一遇到挫折,就出来惯性的解决办法:去读个书。如果读个学位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就再往上读。
我有不少的客户是这样:工作几年,工作也不喜欢,来咨询是否要去留学或者在国内读个博士。其实读了书,并不代表问题就解决了。我现在做的咨询客户中有在国内知名大学全职读MBA的,也有在日本读MBA。他们来做咨询也是因为确实找不到合适的定位。
以前以为拿个更高的学历会容易些,发现问题也来了:以前也没想过职业规划,读书期间断了好几年的工作,读完后期待又高,于是如何重返职场,如何发展,这些问题都跑出来了。
在决定读书前,想想为什么读,读完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支持,还是很有必要的。套用一句话,“读书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随着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企业也增加门槛,但这种学历的过度消费正在体现着弊端:大量的银行面临着员工跳槽,柜台人员是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工作无法满足对职业的期待,想走的越来越多。我和英国的客户Nicole 沟通过,在英国柜台的工作人都是由高中毕业的人来做的,而在中国,你是高中毕业连简历筛选都不会过的。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学习,却做着一个一般人可以很快上手的工作,这其中的滋味真是不好。实际上,面试官也不是真正关心你的职业规划,而是想通过你的回答,了解你是否能在未来至少5年内,稳定服务于公司。因此,回答职业规划时,尽量不要描述职位、薪酬等太外在的东西。因为你并不知道对方会对你有怎样的期待。
大部分情况下,国内企业并不能允诺你工作几年后、考核合格就一定能够晋升。也就是说,面试官并不敢给你承诺几年一定能到什么级别。他们更希望看到你能有一颗踏实的心。所以,好的回答,既能看到你有事业心(成就动机),又能看到你有平和的心态(不必担心你一言不合就裸辞)。再次强调:对于未来的规划,尽量不要主动谈及外在的职位与收入,着重表现内在积累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