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的“德国制造”(图)_国际新闻

老天津的“德国制造”(图)

国际新闻 2022-11-23 16:56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在深秋的艳阳里,70多岁的市民老陆和爱人坐在起士林餐厅,在他们看来,这里还是那么幽雅,心里升腾起的,还是那份甜蜜。在老陆夫妻这个年龄的天津人记忆里,四五十年以前,能到这里请对象吃一次,那绝对是奢侈而相当有效的“撩妹”方式。时光流逝,这个带着味道的老建筑,知名度犹在。除了这家西餐厅,当年天津的德租界里建成的学校、洋行、报馆、俱乐部、电影院、医院等设施,都充分发挥了人在城镇建设规划方面的天赋。我们在这个月就请专家来说说德租界的往事。
本月讲师:
今天,我们请来的主讲人,是天津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编辑研究部副主任周利成先生。周先生著有多部专业著作,近10年来,一直致力于老画报研究,收集清末至民国时期画报近200种,从中寻找到很多天津的老故事。
著名的瓦德西在德租界待过
1895年9月,德国在天津设立租界。东临海河,北接美租界(今开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南至小刘庄庄外小路(今琼州道),总面积共计1034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期间,联军司令官、德国人瓦德西曾一度在德租界梁家园北洋西学学堂校舍内(今海河中学)设立司令部,并在德租界及其附近的三义庄、桃园村等地安营扎寨,放养战马和存储军械、粮草。德国人遂乘此机会,将三义庄、桃园村一带地区划入德租界范围,称之为“新界”。1901年,“新界”正式确认。扩张后的德租界总面积是原来的数倍。经过历史变迁,到1921年5月,天津德租界被当时的北京政府收回。
见证两次世界大战风云的俱乐部
德租界一经划定后,开发较快,在德租界存在的20余年间,德国,德国,德国,德国,培训,租界当局主要致力于老界的建设,铺设了整齐的中央大道威廉街(解放南路)。德国侨民大多居住在威廉街两侧,它的最具代表的建筑,也多在威廉街的两侧,如德国驻津领事馆、驻军司令部、租界工部局,以及德华学校、德美医院、起士林餐厅、光陆电影院、东光大楼等等。至今解放南路两侧仍然保留着一幢幢优美的德式风格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德国俱乐部了。
1896年,德国侨民成立了康科迪娅俱乐部。俱乐部成立伊始,主要活动都是在英租界,因为当时德租界还没有设立。1905年春,俱乐部开始征集设计方案,最终德国设计师罗克格的设计方案被选中。经过一年的建设,1907年德国俱乐部建成,它成了在津德侨的社交中心。从德国诸位王子、德璀琳、汉纳根、瓦德西、拉贝,到法国总理、美国议员;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徐世昌,到亲王贵胄、下野军阀等等诸多社会名流,都曾光临这座俱乐部。
可以说,这座俱乐部的兴衰起落,正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期,中德乃至世界历史的写照。早期,德国王子频频造访俱乐部,俱乐部接连不断搞庆典、舞会、演出,显示着德租界一时兴盛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德侨遣返,俱乐部被中国政府接收,转而成为中英美商业俱乐部,成为世界大战胜利者交往的中心。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重返东方,俱乐部变得更加开放,成为德侨对外交往的中心。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俱乐部再次经历历史的转折。1945年抗战胜利后,一度成为驻津美军俱乐部。天津解放后先是作为人民政府交际处,1954年成为市政协机关大楼,1992年正式成为市政协俱乐部。
几代“吃货”舌尖上的起士林
阿尔伯特·起士林出生于1879年6月11日,他年轻时曾是远洋轮船上的厨师,随船环游世界,熟悉西方各国名菜的风味。1904年,他随船来到香港,在一家德国人开设的西餐店任厨师,同时寻找着自己的创业机会。1905年,起士林来到天津。同年,他在法租界开了一家小西餐店,并以自己的名字“起士林”命名。1906年,又在今解放路北京影院对面正式开设了起士林西餐店。当时,各国租界里的西方人很多,身在异乡他们能吃到正宗的西餐,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起士林自然也就有了一批固定的常客。因此,起士林的生意非常红火。
随着回头客的不断增多,起士林很想扩大经营规模,于是在1913年,他给德国的好友弗里特希·巴德写信,邀他来津一起合伙经营,巴德欣然应允,店名遂改为“起士林·巴德”。起士林精通做菜和做面点,而巴德则是一位烤制西点的专家,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珠联璧合的配合,得到了更多新老顾客的青睐,也为该店赢得了可观的收入。1915年,又在天津旧法租界24号路天祥市场后面(今和平区长春道)开设分店。由于地处繁华,日日发达,使得起士林的资产越来越雄厚。
1920年,起士林招收了两名年轻人,一个是来自奥国的陶必治,一个是来自德国得瑞斯顿省、曾受中等教育及制糖果点心业专门教育的制点技师瑞却尔。在以后的日子里,陶必治以其出色的经营管理赢得了起士林的信任,起士林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而瑞却尔出色的制点技艺也得到了顾客的普遍认可。1934年4月1日,起士林和巴德将“起士林·巴德”西餐厅转兑给了陶必治、瑞却尔。陶、瑞接任后,于1934年在南京开设分店。1941年,天津总店楼顶上建成了屋顶花园,每至夏日,华灯初上,繁星满天之时,屋顶花园上婉转乐曲,缠绵悱恻,舞星歌姬,轻歌曼舞,游人如织,举扇成幕。之后的若干年,起士林经历了战争与权属纷争,其实,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成了几代“吃货”心目中和舌尖上割舍不下的记忆。
天津的德国名人
当年,在德租界里居住的人,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其中有不少德国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迹。
先说一位叫德璀琳的德国人,他参与了多项天津早期的城市建设。1892年,德璀琳募集了1600两白银,修建了当时的津京大道。
1886年,德璀琳以开赛马会名义圈占大片土地,建成了“具有远东无双的跑道和设备”的天津赛马场。1887年,在德璀琳的倡议下,英国于1889年在维多利亚公园内开始兴建英工部局,取名“戈登堂”,据称,它是当时中国通商口岸第一座租界市政大厦。德璀琳提出并实施了海河整治的工程,经过整治,海河除了为一般中型船舶和军舰直达市区疏浚了河道,还在大沽口修筑了拦江沙坝,增设了灯塔、雾角、灯标等助航设施,一些由于航道原因而改航青岛、大连等地的船舶,重又回到了海河。这次海河整治工程,客观上巩固了天津港的贸易地位。德璀琳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有着“深厚而持久的友谊”,共同主宰着中国的外交命运达25 年。德璀琳一生无儿子,生了5个“善交际、爱运动”的女儿,1913年1月4日,德璀琳死于天津。
德国人汉纳根当年在德租界海滨路(今台儿庄路)上买下豪宅,与黎元洪做了邻居。他先后在李鸿章、袁世凯手下任职,与大总统黎元洪交往甚密,因参加过甲午战争和“小站练兵”而被清廷封为将军,被人们尊称为“韩大人”。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汉纳根担任教习官,按德国操典训练“新建陆军”。他曾经是津城屈指可数的大富豪。但是,受到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却落得客死他乡、没钱安葬的下场。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旧时的德租界早已成为历史,现在,天津德式风情区正以新的容颜迎接八方来客。作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价值,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展现着它们特有的魅力和品位。
 
(本期历史图片来自网络)
新报记者 任悦 李海燕
下期预告:
问津书院与《每日新报》联袂打造的“问津讲坛”,下一期将于10月29日举行。本次讲座由天津财经大学教师耿科研博士主持,题目为《美租界和美侨国人》。美租界历史独特,也发生过很多变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来听听。讲座具体时间为15时至17时,地点在问津书院(河北区四马路与元纬路交口巷肆创意产业园内)。讲座免费开放,不需提前领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