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里的宗教文化_国际新闻

春节习俗里的宗教文化

国际新闻 2022-11-23 16:57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春节是我国传统中最隆重的节日,以其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式在中华民族中流传了上千年。春节的民俗中融合了儒释道的许多精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春节作为重要的中国文化符号,浸润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祭灶

春节一般是从祭灶开始,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人们尊称灶神为“灶君”或“东厨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是一家的保护神。

在道教中,灶君既管人间饮食,又监察人间善恶,年底向天帝禀报。在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送灶君,之前人们还要大扫除,传说是因为灶君平时把善恶都记在房梁上,在灶君上天之前把账本涂抹掉,他就不好打小报告了。

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道教有天、地、水三元,又称三官,主管人间的祸福、鬼神的升转;正月十五就是天官大帝的诞辰。

这天,道观常常举行法会,信众要去三官殿堂进奉香火。三官是有分工的,上元天官专管赐福,地官专管赦罪,水官专管解厄。元宵又称灯节,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促成了元宵节燃灯、观灯习俗的形成。汉永平年间(58-75),汉明帝提倡佛法,恰好蔡愔从印度求法归来,称印度摩羯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灯火的照耀代表佛陀的智慧光明,能够破人世的黑暗,摧众生的烦恼。之后,燃灯、观灯习俗流传民间,成为民俗活动。

庙会

庙会亦称“庙市”,一般设在寺庙、道观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庙会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古老的社祭。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逐渐形成,在唐宋时期都达到了全盛,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祈福除灾等。为了扩大影响,在宗教仪式上增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大众也愿意凑热闹。在举行各种宗教节日庆典时,寺庙、道观便逐渐成为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聚会场所,经过历史演变,庙会逐步突出了商贸、娱乐功能,当今的庙会已经不再仅仅是礼佛拜神之地,而是成为节日中朋友相聚、全家观赏、娱乐购物之处。

社火

社火,源于中国古人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为土地之神;“火”是传说中的火神。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们认为火也有灵,能驱邪避难,就形成了火神崇拜。在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逐渐演变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通常有舞狮子、舞龙、灯伞、秧歌、队灯、鱼船等活动。

我国中西部地区春节有堆旺火的习俗,山西盛产煤炭,除夕夜人们会在户外空地上用煤块燃起圆锥形大火堆,绕着火堆走可以驱除邪魔,熊熊燃烧的旺火象征着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社火中的舞狮很受欢迎,有带来祥瑞、驱邪的功能。狮子号称百兽之王,刚强而凶悍。据说在部落时期,来了敌人,人们没有能力和胆量出战,于是做了假狮子,打起了灯笼火把,灯火辉煌,人声呐喊,锣鼓喧天,对方受到惊吓而逃跑了。后来每逢节庆,人们都通过舞狮来祈求智慧吉祥,祈愿生活如意平安。

拜太岁

“拜太岁”是参拜六十甲子所属的“太岁神”。道教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位“太岁星君”主管一生,称为“本命太岁”;而每年又有一位“值年太岁”,主管人们当年的一切,如人们的健康、事业、婚姻等各方面。所谓“犯太岁”,即是指自己“本命太岁”星君与当年的“值年太岁”星君相临、相冲、相刑或相害。道教认为犯太岁的人会流年不利、诸事不顺,因此需要在年初参加道教的法会,通过高功法师的宗教仪式,与神灵沟通,祈福纳祥。

摸石猴

北京有过年到白云观摸石猴的习俗。传说过年时到白云观摸石猴,可以祛病避邪。因为“猴”的谐音为气候的“候”,“摸猴”意在摸“候”以“顺”天候,“道法自然”,顺应节令气候的变化,新的一年四季吉祥、健康平安。还有一说是 “猴”通“侯”,寓意“封侯”,如果诚心抚摸石猴,可事业顺利、官运亨通。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