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东石元宵数宫灯
元宵节挂灯、赏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活动,可是在晋江的滨海小镇东石,却由于海峡两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缘关系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闽台东石灯俗源于何时,无从稽考。只知盛于民国期间,但是它那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的习俗在全国却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该活动由民众自发组织,依托东石三公宫(嘉应庙)举行,主要活动范围在晋江市东石镇和台湾布袋镇东石乡。台湾的乡亲一般提前派人回乡,于正月十三到三公宫祭祀“三公”,并把代表过去一年台湾乡亲中成年男子的宫灯数带回来,再把故乡的宫灯数捎回台湾。
闽台东石灯俗于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必须于正月十三前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三公宫”内除各新婚夫妻送来的宫灯外,还要由公家定制一盏大红绣球灯挂在正中。在元宵夜的午夜时分,各新郎官齐集三公宫,在主事者通报今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后,就开始举行数宫灯活动的重头戏“卜灯”:即新郎官们按送灯的次序在三公爷座前掷“信杯” (一阴一阳为一杯),掷得杯数最多的可以迎回中间的那盏大红绣球灯,因为此灯代表着在新的一年里迎回者会“出丁”(生男孩),因此迎回者的叔伯兄弟、亲族都会赶来帮忙,大放鞭炮,用大红甲吹迎回,挂在厅中。随后,各人也将新娘陪嫁的宫灯迎回家挂在新房内,祈求三公爷保佑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台湾乡亲代表也参与“卜灯”,若掷得大红绣球灯,十六日得专船送回台湾,本地则必须出动“蜈蚣阁”进行欢送。此俗称为元宵节数宫灯。
在海峡两岸,有两个滨海乡村都叫东石,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两地共同拥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元宵灯俗---“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
东石数宫灯活动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元宵午夜时分,众新郎官齐集三公宫,主事者通报今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闽台东石灯俗见证两岸民俗相同、神缘相通、血缘相连。
“三公宫,正月半。人点灯,恁来看。看什么?数宫灯……”这是一首传唱久远的闽南语童谣,描述的是福建晋江东石镇元宵佳节数宫灯的场景,儿时记忆里那高高挂起的一盏盏大红灯笼,是根植于两岸东石人脑海里最美好的回忆。
说起数宫灯的历史,闽台东石灯俗代表性传承人蔡尤资是头头是道,嘉应庙,俗称三公宫,位于东石沙堀,供奉的是宋代名臣魏天忠。相传,魏天忠的祖父魏了翁,父亲魏国佐是朝廷忠臣,魏天忠随宋幼主端宗南逃时,被元兵追上,元兵迫使宋主自尽,情急之下,魏天忠请皇帝赐他九龙袍加身,代皇帝饮鸩而死。因魏府三代忠臣,又加上魏天忠身着九龙袍殉国,故有“九龙三公”的尊号。
自古以来,东石人信奉三公爷,将“九龙三公”视为护佑一方百姓平安的神明。每年元宵佳节,东石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礼佛,渐渐的,上一年结婚的人家开始陆续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嘉应庙,祈求人丁兴旺,于是,正月十五挂宫灯便逐渐演变为当地特有的风俗。
东石灯俗历史悠久,早在清道光年间,东石人蔡德辉所著《龙江诗话》就有这样的描述,“予乡东石春夜迎灯, 灿若繁星, 鱼龙百戏, 管弦间杂, 妆翁媪以扛火鼎, 行唱村歌, 甚乐盛事也。”而位于海峡对岸的台湾,同样也传承着这个祈求家族繁盛的活动。目前,台湾有二十三座宫庙奉祀“九龙三公”,都起源于东石嘉应庙。东石嘉应庙副董事长蔡永平说,虽是隔海相望,但两岸东石乡亲依然共同延续着这份血脉亲情。
闽台东石灯俗于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的时间,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必须于正月十三前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所以,来自台湾的乡亲们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带上上一年的陪嫁宫灯,来到海峡对岸的嘉应祖庙共度佳节。
百年宫灯百年明,宫灯细诉海峡情。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历史悠久的东石灯俗还将在两岸子孙的共同传承下,数着同宗同源,数着人丁兴旺,数着血溶于水,数着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