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农历每月都有一个节日
在莆田,一年中,农历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这是莆田特有的习俗,现简介如下:
正月
为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因这段时间内,按时令,秋收冬种已过,春耕播种未就,属全年农闲。所以,辛苦了一年的老百姓,就利用这段时间欢庆一番。因而正月节令特别多,除了春节外,主要是组织外出。还有“元宵节”,特别热闹,家家户户旌旗招张,家门口、宫社门口都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尤其“出游”,甚为壮观,仪仗队浩浩荡荡,彩旗、彩车、车鼓队、十番八乐队作前导,绕房前经过,每到一处,都燃放鞭炮、燃烧贡银,迎神接福,以求保佑全家平安、生意兴旺的意思。在乡下是一路锣鼓喧天,舞龙戏狮,“妆架”、“踩高跷”,一路以环保型大炮齐鸣,夜间,大放焰火,举行“摆棕轿”跳火堆,观众甚多,拍手称赞,热闹非常,宫前还演戏与众同庆“元宵”佳节,这种习俗已沿用数百年。
二月
二月初二称“头芽”,旧时称踏青,这天早饭要吃线面,然后男男女女要穿戴整齐,到野外去郊游,采回桃李等花木,插于家中,预示一年中的好兆头。古时称这天为“中和节”,各村行祀神祭典的较多,其出游队伍不亚于元宵。这天,念私塾学生入学接受启蒙教育,商家则宴请伙友,如果没有被邀请的,就意味着被“解雇”了。因此人称为“头芽”。
三月
清明节通常在这个月里,节日前,民间家家户户都用面粉蒸“清明龟”,涵江人是到市场买现成的。然后家家备办祭品食物等上山扫墓,扫墓周围架草铲除干净,把墓埕内打扫干净,尔后摆上祭品,点燃香烛,由一人口念平安话语,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悼念,然后一家人都静静在回忆着,如追忆老奶奶是如何如何地痛爱晚辈……等等。过约半个钟头多,由一人再“辞神”(意味着大家要告别回家了)就把祭品食物收起来装袋,返回时,每人带一束绿叶青枝,以示寄望子孙发达,枝繁叶茂。
解放后,扫墓之俗仍存,许多基层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新党员、新团员、新队员到烈士陵园,举行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光辉业绩,激励后代继承先烈遗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工作、学习。
四月
农历四月初八为“佛生日”。莆田各禅院也有此俗,各个寺院举行拜佛诵经齐宴活动,多系“菜友”举行,此俗在民间许多寺院仍很盛行。
五月
初一至初五为“端午节”,民间有几句顺口溜,即:初一糕,初二棕,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日(大部分中午煮面吃),初六嘴企企。初五为正日,中午,家家户户要煮面吃,吃饱后,人人要用午时草烧的汤洗浴,人人浴后更衣,并吃用午时草煮出来的“蛋”(呈黄色)和大豆,传说这样可壮身祛病。大人还给婴儿肚脐抹“香五粉”,意思是使小孩不会中邪,保佑孩子平安。家里都收拾好了,就成群结队看“龙舟比赛”。
六月
六月六日为“天脱节”,相传为福德正神诞辰,俗称“土地公生日”,民间有举行隆重祭祀活动并好戏连台。在莆田地区,这一天,各地都有祭祀和演戏,搞得特别认真,因“土地公”是财神爷,在人们思想意识里难免带有一种理念,认为“土地公”既能保一身平安,也能保家家发财。因此对“土地公”生日特别认真敬奉。
七月
中元节,莆田人叫“七月半”,为旧时民间百姓祭祀祖先和“普渡鬼魂”的日子,百姓要备办各种祭品(如金糕、果品等),烧银纸,在厅前祭祀祖先,此俗在莆田很盛行。古人还说, 待纸钱灰飞了,天气将要慢慢变凉爽了。
八月
中秋节,即八月十五日,亦称团圆节,亲戚朋友互赠礼品(如中秋月饼),外地工作的还要赶回团聚。晚上全家团聚一起,吃“炒米粉”、“荔枝肉”、“红烧鱼”、“焖豆腐”、“炒对虾”,喝“海蛎汤”、“瘦肉汤”等等。之后,一家人在一起谈心,赏月吃月饼,有的还成群结队,前往莆田二十四景白塘秋月去观夜景,这天夜里,白塘湖将有2万人左右如车水马龙一样热闹。
八月初三,为“灶公生日”,家家户户也备办祭品拜灶公。
九月
初九为重阳节,俗称“九重阳”。旧时文人墨客登高饮酒吟诗,至暮而归。村民要蒸九重阳粿子祭墓,还要拜“灶公”等。
十月
旧时下元是“地官生日”,奉祀三一教先生的祠宇,要举行超渡道场的活动。
十一月
冬至,亦叫冬节。节前一天晚上,全家团聚,搓用糯米做成的“丸仔”,有的还捏成小狗、小猪、金圆宝、称子、臼子、锤子等,预示家庭富裕,六畜兴旺。冬至早,要把“丸仔”粘贴在门上、窗框上,以示对先人的孝敬。饭后部分地区还有上山扫墓的习俗,礼仪如同清明节。
十二月
亦称年关,例俗甚多,有十六日做“尾芽”,晚餐一餐较丰盛,沿海村民还备办祭品拜“龙王爷”。春节的鞭炮声由此而起,预示除夕、春节将临。大家选择好天气,对屋子进行大扫除。廿三或廿四日,备办祭品“送年”。廿五日禁忌串门、远走。廿六日起贴春联、挂年画。
年关最后一天是除夕,年前要备办“红米团”、煎豆腐等礼品“拜天地”。在农村有的人家还要杀猪、杀羊、杀鸡、杀鸭“谢天地”后,分给族房、亲戚享用。中午吃“擦粉”,到了晚上全家围炉,欢聚一堂,畅饮一场。然后上辈人给下辈人“压岁钱”。青年人则通宵达旦娱乐,看中央台播放新春晚会节目,俗称“守岁”。许多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台节目,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电视机前,通过屏幕向全国人民拜年,共度良宵,欢庆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