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二月二“龙抬头”民俗_国际新闻

十堰二月二“龙抬头”民俗

国际新闻 2022-11-23 16:57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诗祖故里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是十堰人比较重视的传统民俗节日,与中国大多数传统节日核心内容相对单一不同,二月二的文化内涵特别丰富。首先,“二月二,龙抬头”与中国古代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其次,民间认为二月二更是一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

十堰市民俗专家袁正洪介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很多处出现“龙”,《诗经》中的《小雅·蓼萧》:“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诗经·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诗经·小戎》:“龙盾之合,鋈以角夐軜。”《诗经·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诗祖尹吉甫故里房县也有着许多与龙有关别样风格的二月二民俗活动。比如旧时二月初二,在房县门古寺镇等地有龙王庙前玩龙灯、烧香敬龙、吃龙会、忙春耕、祈祷五谷丰登的习俗。

当地人认为,二月二也是土地爷生日,当天也会到土地庙前敬土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国泰民安。

郧西志书中的二月二

十堰其它县市志书里也有对二月二民俗的不同注解。

清《郧西县志》记:“二月初二户按时年治水龙数,投钱与茶壶,汲水井中,随走随倾,至家则以余水合钱撒倾与水瓮,名曰‘引钱龙’。”

十堰人旧时二月二的食品常以龙冠名:龙须面(手擀面)、龙摆尾(红薯粉条)、龙腾云(笼蒸菜)。剥葱叫“扯龙皮”,饺子叫“龙耳”,青白龙渡汉江(菠菜、大葱素肉汤)等等。二月二接“花朝”集会,扎“龙坛”、“龙棚”,敬龙牌,唱社戏《龙官借宝》,补接春客、赶集。

二月二剃“龙头”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在这一天十堰各地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一些理发店别出心裁地做起促销以招揽顾客,生意十分火爆。这天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农村孩子们理发,男娃娃一律剃成明晃晃的光头,以日晒去晦气。妇女们这天不做针线活,以免误刺龙眼。从井中打水时,不要碰井壁,以免误伤龙体。

青年男女在这天也喜欢约会:“二月二龙抬头,小姐梳头上绣楼。手扒窗户向下看,眼气少年好风流。”民歌还描述了害羞的女子:“二月二龙抬头,走到姐的大门口,板凳仰到门里头。哥哥听仔细,不是不理你,爹妈在屋里。”

后来,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可以在春光明媚的二月二公开约会,游春踏青。

十堰张湾区流传上百年的草把灯舞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在十堰柏林镇、黄龙镇、花果地区,人们会以一种特有的民俗活动——草把灯舞,来迎接“龙抬头”吉日的到来。草把灯是用稻草、竹篾、木头等材料扎制而成,期盼在新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据史料记载,草把灯发源于宋代。而流行于十堰地区的草把灯舞则沿袭了这一传统。

据柏林文化站站长官守华介绍,柏林镇流传的草把灯舞源头尚无法考证,在2011年的项目资源普查中,柏林村87岁高龄的陈连启老人讲,从他记事起,就看到他的爷爷及郭安城、郭富长等老人们玩草把龙灯,后又传授给他及郭贵庭、焦顺义、余胜举等人。从这一点推算,柏林镇玩草把灯舞的习俗在清代以前就存在,至今已流传上百年。2013年11月,草把灯还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草把灯舞一般在村落、集镇的广场玩耍,农历二月二举龙到河边或者龙潭,叩拜龙王,请火龙星下凡除瘟辟邪。龙的全身插上香火,整条龙就变成了一条火龙。火光闪耀,花色纷呈,加上锣鼓伴奏,众人贺彩、鼓掌,场面十分热闹。

草把灯舞是柏林一代百姓世代传承的古老文化习俗,在张湾地区影响力大,具有祭祀、娱乐、交流等社会功能。据介绍,十堰地区山高林立,地形复杂,在旧时旱涝灾害频发,疫病流行。祖辈们为求风调雨顺、驱除瘟疫,就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扎制龙灯,到龙潭祭拜龙王,并送上猪头、羊头、全鸡等物品供奉,将龙身插满香火,寓意苍龙升天保佑百姓五谷丰登、安康幸福,在这种美好愿望下就形成了民间在农历二月初二玩草把龙灯的习俗,并一代代传承下来。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