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1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市,隶属于山东省,位于山东省西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2700多处,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
1、光岳楼
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通高33米,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
光岳楼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江楼、甲秀楼、大观楼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
2、聊城山陕会馆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乾隆八年(1743年)山陕商人集资合建供奉武圣关羽的神庙与商业会馆相互结合的古代建筑群。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六万。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
该会馆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
3、临清运河钞关
位于临清市老城区内明代会通河旁,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
临清运河钞关为一组建筑群,自运河而西依次为河口正关、阅货厅、"国计民生"坊、关堞、仪门、正堂等。南北三进院落,置设穿厅、船料房、鼓铸坊等,占地四万平方米 ,厅堂坊舍室四百余间。
4、隆兴寺铁塔
位于聊城市城区运河西岸、原护国隆兴寺内。始建于宋代,明永乐年间倒塌,成化二年(1466)由隆兴寺主持祖崇等僧众重新竖立。隆兴寺铁塔是聊城市现存最早的古代建筑。
铁塔为八角形仿木结构铸铁式佛塔,由地宫、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座高3米,塔身高15.5米,通高18.5米。
5、兴国寺塔
位于高唐县梁村镇,兴国寺塔为楼阁式砖塔,八角十一级,高38.8米,边长2.85米,第一层为重檐,北面开一门,以上各层均为单檐,每层四门,檐下施以斗拱,整齐有秩。塔的顶部置葫芦形塔刹。从其建筑格局看应为宋代遗物。
6、曹植墓
位于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鱼山村,依山而建,始建于三国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操三子曹植的墓地。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
1951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 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较精外,其他大部为陶制明器,象车、案、壶、盆、鸡、狗、鹅、鸭之类的文物。
7、韩氏家族墓地
位于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北200米处,现存韩国昌、韩允中父子及其家族墓地与神道碑、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等石刻。据旧唐书记载: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忠为唐魏博节度使,其父韩国昌为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故其家族墓地规模宏大,石刻雕琢古朴,系用圆雕手法雕刻而成,碑额利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成,神龙曲身盘绕、层叠分明。
8、景阳岗遗址
位于聊城阳谷县城东张秋镇。据地方志记载这里原来岗阜起伏,草密林茂,传说为"武松打虎"之处,遗址内台基上有始建于明代的"武松庙"。
景阳岗遗址是一处龙山时代城址。城址平面呈椭圆形形,东北西南向,长1200、宽300-400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
9、教场铺遗址
位于茌平县乐平镇教场铺村西北。相传战国时孟尝君曾于此练兵,故名教场铺,该遗址于1994年发现,到2000年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清理出房址、陶窑、祭祀坑、奠基坑、墓葬及灰坑等大量海岱时期龙山文化中晚期阶段的遗迹,并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遗物。
10、尚庄遗址
位于聊城市茌平县城西南1.5公里的尚庄村东20米处隆起的土岗上,1975年秋与翌年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揭露面积约750平方米,出土汉代、商周、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较完整的遗物四、五百件。该遗址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商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1、萧城遗址
位于聊城市冠县,又称为萧城、驻马城、歇马城、盔安城,是宋代遗址。
古城址遗迹有点将台、箭楼、城门楼、磨盘洞、烽火台、饮马井及万人坑等,是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历史见证。
12、土桥闸遗址
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是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设施。土桥闸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拆修。
2010年8月至12月,对土桥闸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发掘出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近万件、石碑两方。
2012年又出土了一尊清朝镇水兽,之前已发掘出三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