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娱乐
锡伯族的娱乐
卷熊头:为锡伯族聚居乡一种冬季体育活动。卷(juan)为踢的同意语,系锡伯乡的土语,熊头为锡伯语琼Qiong头Tou的音变。琼头实为一种土生土长的足球,外壳以牛皮制成,内胆用猪或牛膀胱,充以气。在锡伯族村冬季农闲时,晚间青少年集中于小学校体育场,展开这项体育活动。人数不限,一般按居住前后街分开,摆两块砖为大门。在“九一八”前后的年代,都是穿靰鞡踢,因内垫靰鞡草,就是踢到腿上也不会造成伤害。规章很少,除不准用手外(守门员可用手),无其它规章。可以扛、可以用身体撞、没有角球。人数也不需对等,也可以中途加入或退出,也不设裁判,时间也没有限制,玩得通身是汗,尽兴而止。这种运动也随西迁新疆的锡伯族带到新疆。在这里要纠正一项错误的传说。即琼头音变为熊头,辽宁锡伯族到民国成立以后,会锡伯语的多为老人,青、壮年多数不会锡伯语,也就不知道琼头为足球的含意。于是有一种传说,清太祖率部攻打锦州,大败于明守军熊廷弼,引恨而殁。清军为振作士气和冬季锻炼身体,把土制足球改称熊头,军士踢之以泄愤。经查一些史料,大败太祖军使太祖饮恨而殁者,非熊廷弼而是袁崇焕,两者相差远矣,应予以澄清。
抢兵:“抢兵”是另一种集体体育活动,也是人数不限,按前后街分开。为显示出区别,一方将帽子反戴。操场两端各画一条边线,两方轮流为抢方或卫方。活动方式:两方都各自在端线站好,由抢方提出抢对方的某某人,然后开始,两方相对奔跑,卫方保护被指明对象,向对方边线跑,如跑过边线前被抢方抓住,就算抢方胜利。进行时双方激烈的对抗,抢方要向卫方进攻,以便抓住指名对象,卫方就要“拼命保护”,而且还要冲破抢方的包围向端线奔跑。没有什么规则,进行时可以拉、挤、钻、摔,就是不能打斗。抢兵时不止斗力,也进行斗智。因进行这项体育活动,多在傍晚和夜间,又都戴一顶冬季的帽子,到跟前才能看清。于是卫方就采取以假乱真的办法,用另一名佯装被抢对象,并用若干队员保护,这时抢方拼命向里攻,卫方全力保护,最终被抢方攻入,抢到了冒名顶替者,才知上当,这时真的被抢对象,已在少数人保护下,越过端线,取得胜利。因此,抢方也要有两手准备,既要正面攻击,又要防止偷渡,斗智斗力,十分精采,而且在进行时两方都大喊抢兵喽!抢兵喽!惊天动地,热闹非凡。
射箭:锡伯族原为游牧民族,弓箭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他们古代所从事的渔猎活动,还是后来编入清朝“八旗”而开始的军旅生涯,都需要好的箭法。如今,锡伯族人仍承传着射箭的习俗,男女老少都喜欢这项运动。小伙子向姑娘求爱,也要有高超的射箭技术才能博得姑娘的欢心。射箭是锡伯族最喜爱的传统群众性体育活动,每逢中秋节、春节、“四一八”西迁节时,他们都要举行射箭表演和比赛。锡伯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射箭运动员。
打瓦:是锡伯族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打法是,每人手中拿一方形厚木块叫做“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组,按顺序排成老大、老二、老三的代号。没打之前,先赌出立瓦组和打瓦组,输者立瓦,赢者打瓦。立瓦组按顺序将自己的瓦立在一条线上,打瓦者也要按顺序打,如果老大打了老二的瓦,就算“烧死”。“烧死”者,允许别人来救,救活后可以继续打,救不活的,就要变成立瓦者,而原来的立瓦者就变成了打瓦者。打瓦的方法共有20多种。它起源于锡伯族的狩猎时代,它可以锻炼臂力、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