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的由来与现在的分布_国际新闻

鲜卑族的由来与现在的分布

国际新闻 2022-11-23 16:57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起来的,鲜卑族的拓跋氏族曾经是北魏的王族,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概在3世纪末的时候,鲜卑族占领平城(大同),并在此建都。当时,北方诸民族入侵中原时,都经过大同,但只有鲜卑族是成功占领大同的。中原民族(炎黄帝民族)对待北方来犯的民族是花过很大力量的,争夺的焦点就是大同。有时大同在中原民族手里,有时大同在北方民族手里。远古时,以河南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国,四周是四方国,东边是东夷,南边是南蛮,西边是西戎,北边是北狄,居住在中间的炎黄民族对四方国是一个力求同化的过程,大同的意思就是同化。

鲜卑族本来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麓的石洞中,在嘎仙洞附近现在还有遗址。其中,拓跋部落就居住在黑龙江嫩江流域。鲜卑族的人马多了以后,就占领了满洲里的呼伦贝尔草原。草原上牧草肥美,这个民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发展很快,不到七代的时间,这个地域就不能满足鲜卑族发展的需要了,于是鲜卑族的一支就向南走,通过热河(承德一带)进入现在的延庆,进而突取张家口和大同。在大同待了几十年。刚开始的时候,军马中无文武官之分,都是武将。

后来,大统领到了大同后,注意吸收先进文化,善待“异族”的中原文化,任用了一些中原有才识的人,并鼓励同族人与汉族的妇女结婚。到了文成帝的时候,他自己就跟汉族姓冯的大户女子结婚,也就是后来的冯太后,她是北魏第一个在中原的汉族皇后。冯皇后是信佛教的,所以文成帝也开始相信佛教,从此原先受到重视的道教开始退到后台,而原先受到轻视的佛教解除禁令得以迅速发展。冯皇后很早就守寡,大概26岁就成了太后,到了大概37岁时,就成了太皇太后。这时候是孝文帝时代,佛教在中国北方得到空前的发展,各地竞相建寺庙塑佛像,大量开凿石窟,树碑立传,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石窟艺术和碑刻艺术。

西晋末年,鲜卑部落居住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时,拓跋圭就称“代王”,后来又改称“魏王”,历史上称之为魏道武帝。那时候,道武帝不仅有“南进”的宏图大志,而且羡慕中原文化,极力想学习汉文化。但由于战事频繁,要全面实行汉化政策是不大可能的。从道武帝到献文帝的这段时间内,北魏的疆域进一步扩大,东到渤海,南到渭水、黄河一线,西到秦州、河州和梁州一线的广大中原地带。到了魏孝文帝时,社会总体趋于安宁,但鲜卑族入主中原近百年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因为鲜卑族面临的是汉族的社会,而统治者是鲜卑族,语言不一样,无法指挥,甚至税收也收不到。因此,有必要接受并吸收中原文化,团结并融合中原的汉民族,使北魏王朝更加稳固。于是,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但来自鲜卑王室、贵族的阻力不小。孝文帝这个人很聪明,用了个计谋,说要打仗了,做出大举征战的气势,这样大家也只好同意迁都洛阳了,同时也从大同带去了不少鲜卑族民众。

可到了洛阳以后,孝文帝就开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全面推行汉化。首先将大小可汗的军马分散到河南各地,以便统治。但是要统治中原人必须要会讲中原话,还必须要设很多官吏,但这还不够,所以孝文帝决定做几样事情。

第一就是学汉语、用汉语,不学汉语就无法统治,底下也听不懂,所以只得学汉语,并规定大小官吏不得用鲜卑族语言,违者降级或免职;

第二是改姓汉姓,因为那时中原汉族是很讲姓氏讲门第的,于是,孝文帝下诏改姓,一方面为皇室宗亲与部落大人确定汉姓,即“八氏十姓”和“三十六族九十二姓”,这些姓氏的人后来就被称为“河南洛阳人”,另一方面将鲜卑族姓改为汉姓。同时进一步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甚至下诏禁止鲜卑族同姓结婚;

第三是建立中原式的文官制度,不再用武官,取而代之的是相国大大等文官,文官正式穿上汉式的朝服;

第四是官吏不再是管大小可汗与兵马,而是管行政区,一区一区地管。大可汗改称为帝,并追称历代祖宗为某某帝。通过这样的变革,不仅粮草税务能够收回来,而且鲜卑族与汉族得到更大的融合。改了姓氏后的鲜卑族人还得穿汉服,不再穿胡服。这些变革对中原社会的诸多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