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端午别样浓情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初六嘴觖觖(莆仙方音)”(也有“初一艾,初二糕,初三螺,初四粽,初五划龙船”之说,大同小异)莆田民间流传着有关端午节的这样的顺口溜。从中足见莆田端午节习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时间跨度长。端午节在莆仙民间是一个大节,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皆有过节,兴化方言称为“五日节”,也是全国端午持续时间最长的。
初一做糕吃糕,是祈望早田丰收,生活节节高。大米浸泡后磨成浆,加入适量的糖和酵母。发酵后,倒入瓷碗中,放入蒸笼蒸熟,待冷却后从碗中取出。碗糕由于膨胀会凸起高出碗面,上面裂成几瓣,像一朵盛开的花,又像在笑。碗糕吃起来筋道、细嫩、鲜甜。
初二卷粽,既有祭祀龙神的含义,又有凭吊屈原的内容。莆田人包的粽子,以粽叶包糯米或者豆子以及蜜饯而成,用咸草或麻丝沿三个角扎牢,每五只为一摞,因为莆田粽子包着蜜饯所以不用蘸糖吃。
初三吃螺,莆田地处沿海,近海浅滩所产的小螺,形似麦粒,俗称“麦螺”。五月正是盛产麦螺的季节,颗粒又大又肥,味道好极了,而且清凉解毒,有益健康,因此家家户户都买来麦螺,煮熟剪尾,老幼吸吃,自得其乐。民间至今还流传美话,曰:“五月初三吸食麦螺,会增长脖子,医治短脖病。”
初四插艾,这一天清早,家家户户都在门窗上插艾草,是为了避邪。艾,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性寒温,叶子有香气,能驱蚊蝇,逐瘟神,禳病灾,保安康。市民还在大厅中张贴“钟馗”像,除鬼孽、保平安。据传说:唐朝钟馗学识深,武艺强,因为相貌丑陋,武举没有考中,自感无颜而撞死殿前的假山间,后来阴魂不散,夜夜溜闯殿院,太监洞察详情,禀报了唐明皇,皇上即命画工,绘画钟馗像,留在宫中除邪、护卫宫庭。
初五日,大地上的百草都散发出清香气味,沁人心脾。就连平日臭味难闻的“不伦栀”,到了午时也会清香扑鼻,甚至可以入药,治疗伤病。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到野外采集“午时草”(古时实为五味益身的青草药合成,叫五味草。)农村通常是将石榴连枝带叶、蛋草、枇杷叶、尖尾松柏枝叶、蕨类植物等几种青草捆在一起,还有大蒜、鸡蛋、鸭蛋,全部洗净,置于露天处“晒午时”,午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男女老少沐浴,用“午时草”擦身洗澡,以祈祛邪避灾。再以药草煮蛋,蛋吸入百味草中的药理性能后,人吃了“午时蛋”,能杀菌、消病、健身,又曰:“吃午时蛋能顶雷阵雨”,吃下可保六月间“打西北雨”不被淋湿而致“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