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九大碗
广东惠州市惠阳区人杰地灵,“孕育”了清代著名华侨领袖、“吉隆坡之父”叶亚来与著名爱国将领叶挺。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客家汉子尽管早年离开家乡,但依旧对“客家九大碗”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也正因为他们这一情结,让“客家九大碗”在海内外颇具名气。
走进叶亚来、叶挺的故乡广东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就能听到当地广为流传的关于“叶亚来、叶挺与客家九大碗”的故事。
“九大碗”是客家人的美味佳肴
据介绍,“九大碗”又称“九斗碗”,是客家人的上等美味佳肴,但并非一定是九道菜,只因“九”在客家人心目中是个美好的数字:“九九长寿,天长地久(九)”等说法。九大碗的材料多以农家现成的猪、鸡、鸭、鱼、时令蔬菜为主。制作工序看似简单,然而每一道工序要求都相当严格。只有准确掌握好这些制作工艺,才能做出一桌唇齿留香、色香味俱佳的客家九大碗。
在广东客家人聚居地的惠州农村,每逢年过节或办喜事都少不了“九大碗”的热闹场景,数十上百人聚在农家院或围屋中,八位客人围满四方桌(即“八仙桌”)上即开怀痛饮。
客家人置办酒席时,为了让客人感觉到主人家的大方和食物丰盛,绝对不用盘、碟上菜,而是用大而深的碗盛菜,以此表现出菜多量足,体现客家人的热情。这种以九大碗“吃肉”为主的宴客“流水”酒席,在清朝道光年间就非常兴盛。
叶亚来曾用“客家九大碗”招待过贵宾
清代著名华侨领袖、“吉隆坡之父”叶亚来1837年农历2月初8出生在惠州市的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在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跟随同乡漂洋过海到了马来西亚。1869年农历5月初5日端午节,在叶亚来受封“甲必丹”的欢庆会上,就采用“客家九大碗”的形式,摆了300多台酒席招待当地的贵宾、来自家乡的华人华侨。
由于大量的惠阳客家人聚集到马来西亚,客家的饮食文化也漂洋过海地被引入到马来西亚。至今,“客家九大碗”的客家饮食方式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依然可见。
叶挺曾用“客家九大碗”犒劳过将士
著名军事家叶挺将军,在1896年也出生在惠州市惠阳秋长镇周田村。由于家境贫寒,从小就随父母干农活,并学会了做客家菜,尤其是“客家酿豆腐”是他的拿手好菜。尽管16岁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和参加了革命,但他对“客家九大碗”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在客居期间,他就开了一家小餐馆,专为中国生做客家菜;抗战时期,他用“客家九大碗”犒劳过战功赫赫的将士和招待过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
现在远在他乡的叶挺的后人,只要回到家乡,都会向乡人了解“客家九大碗”的习俗,以及背后的故事。
“九大碗”代表了客家人的热情
“九大碗”不但是客家人招待客人的上等美味佳肴,而且还代表了客家人的好客、热情、大方。至今,叶亚来、叶挺和“客家九大碗”的故事仍在村里广为流传。
民间有首《九碗歌》:主人请我吃晌午,九碗摆得胜姑苏。头碗鱼肝炒鱼肚,二碗仔鸡炖贝母。三碗鲤鱼燕窝焯,四碗猪肉焖豆腐。五碗金钩勾点醋,六碗金钱吊葫芦。七碗墩墩有块数,八碗肥肉火巴漉漉。九碗清汤把口漱,酒足饭饱一身酥。
“客家九大碗烹饪技艺”已经在2015年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