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连城舞龙习俗
龙是是华民族图腾象证,舞龙是流传广泛的民间传统喜庆节日娱乐项目。客家连城县舞龙别具一格,妙趣横生。
挂牛皮袋 连城县东部的姑田大龙以大而长著称,龙身每节直径达七十厘米、长四点三米,从龙板到项鳍高二点二米,整条龙最长时曾达一千两百多米,龙游山村原野,煞是好看。似此庞然大物,擎法自然要有创意,让抬者不觉龙身将左右倾倒,观者不觉龙游走不自如,姑田村民发明插袋。插袋用牛皮特制而成,形同杯状。设一大耳,将背带穿套在耳上,游龙时背带交叉绑缚在双肩,插袋置于肚脐位置,将抬龙时使用的木棍或竹棍插在袋内,双手把住龙棍,迈八字步前进,稳稳当当。
烧龙 姑田大龙龙身用宣纸糊裱,画工精美,龙身长而大,做工自然费时耗料。按一般人想,元宵活动结束,将每节龙卸下,抬回自家观赏,骨架留待来年使用也未尝不可。但当地若有人这样做,则估成为笑话。游龙结束时,村民用刀将做龙用的竹条等骨架迅速砍除,比赛看谁最快把龙板抬回家中,那被砍下的龙身上的骨架等付之一炬,名为“化龙”之后,将灰烬倒入姑田河,龙又顺河回到东海了。
拔龙 连城县北部的四堡乡盛行拔龙,龙因拔而生趣。四堡龙没有姑田龙大,龙头、龙尾小巧玲珑,便于“拔”。抬龙时,按惯例龙头只准向前而不准后退,但允许龙身稍后位置的抬龙者忽而前挤忽而后拉——拔龙,形成惊险激烈场面,观者如潮,尖声喊叫者有之,落水者有之,龙身着火者有之,抬者、观者以此为乐,并不生怨恨。此习俗已沿袋几百年之久。
红龙缠柱 红龙缠柱现存于连城县南部的新泉、庙前一带。红龙由龙头、龙尾及七节龙身构成。龙头与第一节的龙身之间,有一条三米长的红布相连接,供舞龙头者起舞时进退腾跃之用。舞时,村民皆着紧身红装,集于一古宗祠厅内,熄灭照明用灯,舞者运用武术套路,拆解迎对,腾挪扑闪,龙珠相逗,伴之以节奏锣鼓。龙则一条,逗珠则有单珠、双珠、三珠、四珠、多珠,武术功底尽显现。最后,龙珠相逗缠上厅内大柱,谓之“红龙缠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