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双林寺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
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余人,被誉为“震旦国中,庄严第一”,又有“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的美称。宋英宗治平3年御赐“宝林禅寺”匾额,徽宗大观2年赐田十顷。南宋时推为天下禅院十刹之一。
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日本僧人慕名而来双林,元朝以后,来双林寺的日僧就更多。双林僧人也有去日本传教的。
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1000多年来,双林寺屡毁屡建。1958年,人民公社大修水利,双林寺被彻底拆毁,一代禅林被沉到了双林水库的水底。
然而,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东方佛教活动中心,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1986年民间在碧波荡漾的双林水库旁重建了一座双林寺庙,1994年6月,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双林寺,开发风景旅游区。1997年,一座比杭州灵隐寺还高1.6米的双林寺大雄宝殿已屹立在云黄山麓。
庄严的殿堂,生动佛像,恢宏的建筑,令人感叹。双林水库边那座双林铁塔,虽然历经千年风霜,依然乌黑发亮,也实实令人称奇。
大雄宝殿身后云黄山顶的的座善慧傅大士舍利塔,更是高耸入云,风姿独具。相传傅大士得道于双林寺后,为了六根清静,在此山顶的坳谷中建有净室三间,作为藏修之处,并以云黄寺命名。大士圆寂后,一部分骨灰就埋在这座塔中。
站在塔旁,放眼望去,只见山中青松摇影,翠竹玉立,古老的云黄寺院,黄墙、青瓦,一片幽静;山下道路如练,池塘似镜,村舍棋布,新建的大雄宝殿金碧辉煌……云黄山那自然风光的宜人之处和盎然情趣,尽收眼底。
傅大士 千年维摩禅宗双林寺始祖
傅大士(497-569) 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续高僧传》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
据佛教典籍《高僧传》《续高僧传》《释门正统》《正德传灯录》等记载和佛教界一致公认,傅大士是弥勒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著名化身。傅大士经历了齐梁陈三朝,一生以居士身份修行布道。傅大士的著作主要是诗偈,他用300余首诗偈来阐释佛理、禅意,传世之代表作有《心王铭》《语录》《还源诗》等。
达摩点化,松山结庵修行
六朝时期,国家南北分裂,民不聊生,于是佛教在各地盛行,连皇帝也信奉佛教,傅大士就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傅大士出身农家,16岁那年,娶妻留妙光,后来生了普建、普成两个儿子。
年轻时,傅大士常去捕鱼。每次捕到鱼他都要把装鱼的竹笼沉到水下,给鱼儿自由离去的机会。他说,鱼儿能游出的都游出去,留着不去的才是因果所致,人们都讥笑他是愚人。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的一天,23岁的傅大士在稽亭塘边捕鱼,从嵩山来了一位叫达摩的印度头陀,人们叫他嵩头陀。他指点傅大士顿悟前缘,投身佛门。傅大士问:哪里适合修道?嵩头陀指了指松山下的双梼树说:“此可矣!”于是,傅大士就来此结庵修行,这就是后来的双林寺。
傅大士偕同妻子留妙光在此躬耕而居,过着农禅生涯,有时还给别人打工。白天劳作,晚上修学,勤苦度日,傅大士却以救度众生为己任。一次,有人来偷他种的瓜果,傅大士非但不责骂,还给他装满一篮带家去,表现出大慈大悲的情怀。
傅大士这样苦行修禅7年,渐渐地便有许多乡人前来顶礼膜拜,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傅大士的灵异事迹越来越多,越传越远,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化身,是十地菩萨。
三次进京,面见梁武帝
经过10年的修道和弘法,傅大士形成中国式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聚集了一批能以生命殉道的信徒,一时人才济济。然而,双林寺地处偏僻,虽然“门徒肃肃,学侣诜诜[shēn]”,却不能广泛传播。当时,梁武帝宣扬佛教,京城高僧云集,但朝野并不看重傅大士。他的弟子慧集、傅普愍等立下誓愿:“若大士道法不弘,各随苦行。”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正月二十八,傅大士认为进京弘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写了一道奏折,让弟子傅旺到京都送给梁武帝。原文是:“双林树下当未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今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无相为因,涅槃为果;其中善,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吾令百姓俱禀六斋。”
同年(534)十二月十九,傅大士第一次到达京都,和梁武帝初次见面谈得很投机,并受到热情款待,从此声名远扬,大家都认为他是神仙下界。
大同元年(535)正月,梁武帝在华林园重云殿开法会,王侯满筵,公卿连席,武帝认为傅大士是绝世通人,为他独设一榻,给予特殊礼遇。武帝入场时,王公大臣都去迎接,只有傅大士端坐不动。傅大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非但没引起梁武帝不满,反而因为他言谈中的机锋和禅理而更受尊敬。武帝赐他直径一寸多的水火珠一枚,珠圆明洞澈。武帝体察傅大士住在山里水火难至,故赐他此珠,取水火于日月之意。之后,梁武帝又在寿光殿单独宴请傅大士开讲玄妙理论,整整谈了一天。
一次,梁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才升座,大士抚尺挥案,一敲便下座。武帝愣了,在旁边的志公问陛下:“会么?”帝曰:“不会。”志公就宣布:“大士讲经已经完毕。”再请讲,大士索拍板升座,唱四十九颂便去。后人苏东坡写的傅大士赞:“善慧执板,南泉作舞,借我们槌,为君打鼓。”讲的就是这码事。
大同元年(535)四月,傅大士回到云黄山。大同五年(539),傅大士第二次进京,在京师住了一年。大同六年(540),大士辞帝东归。
数月后,傅大士因为功德事重返京都,这是他最后一次赴京。傅大士三赴京师,结交了梁武帝,并在京弘法所度道,受众广泛,这使他成为当时的佛教领袖,千佛中的一佛,维摩禅的祖师。
自普通元年(520),傅大士在双梼树下结庵开始,云黄山下即已逐渐形成二处精舍,但没正式建立寺院。直到大同六年(540),他最后一次见到梁武帝,才建议造双林寺,梁武帝下诏于双梼树旁设寺。
关于双林寺的创建,有许多说法。南朝“一代文宗”徐陵记道:“时还乡党,化度乡亲”,百姓“大倾财宝,同修净福”,乃于山根岭下,创造伽蓝,因此高柯故名双林寺。大同六年(540)下半年,双林佛殿建成。佛殿开光后,造了一座九层砖塔,并写了经律l000余卷。
傅大士创建双林寺,正值梁武帝晚年。武帝年事已高,老眼昏花,怠于政事,政刑弛紊,沉迷于佛教但不醒悟。他不敢面对现实治理国家,老是迁就那些准备争夺皇位的子侄和为非作歹的王公贵戚,唯以佛教为寄托来消除烦恼。傅大士想用佛法开悟他,告诉他“只有息而不灭”才是真话,武帝却认为未免流俗。傅大士又劝说:“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乐。”也就是说“道”和“理”是不灭的,少不得的。梁武帝并不解悟,于是傅大士就发出“若息而灭,见苦(虽)断(犹)集”的感叹,认为一切是非都不管,社会就要沉沦到无边的苦海中去了。
傅大士知道,依靠梁朝的统治阶级已不可能普度众生,只得还乡依靠双林寺继续弘法,解救东南一隅处在苦难中的百姓。
大同十年(544),傅大士把佛像经文,交给佛教信徒,又把屋宇田地资生什物全部捐出来为寺院所有。家资房屋都捐掉了,他没有地方住,就另搭了一屋立身,夫人妙光也自己建茅草屋立底。他们没日没夜地劳动,过着清苦的生活。
傅大士开创的双林寺,高僧辈出,名扬天下。隋朝号称“天下第三,江浙第一”,宋朝时被钦定为五山十刹之八,香火久盛不衰。
傅大士虽然是一个能“普应万机”的“绝世通人”,但并无师承关系,是个“师无所师”的人。
太清二年(548),发生侯景之乱,江南赤地千里,白骨成堆,傅大士再次捐舍田园产业来办法会。太清三年(549),梁运将终,国家一片混乱。傅大士将所有资财都散给饥荒中的贫苦大众,率领门徒辛苦劳作,拾橡果、煮野菜粥度荒,节约粮食救济贫困。大宝元年(550)春天,乡里无牛耕作,傅大士将耕牛送给老百姓,他们自己用人工代耕。
由于灾祸连年不断,“人民困苦,死亡者多”,地方上又发生火灾。傅大士不时拿出粮食、财帛举办法会,宣扬佛法。天嘉四年(563),他捐了50担米、30匹绢。天嘉五年(564)照样营斋,转颂法华经21遍。这一年,还在会稽铸宝王像10躯。之后5年,依然按照惯例开办法会。
陈太建元年(569),傅大士圆寂,之前嘱咐弟子分其舍利为二份,一在冢上,一在云黄山顶,两处分别造塔。太建四年,陈宣帝诏东海徐陵为大士撰写了碑文,五年,宣帝同意作双林寺护法。至隋文帝时,开皇十六年(595),文帝曾向大士弟子彗则法师问安,后又曾三次致书双林寺。
傅大士的一生,就是这样“计筹度人,对机立教,广植善根,弘扬正法”,“贪嗔痴”三业俱清,“根尘识”一丝不挂,立语言以垂教,示色相以参禅。傅大士灭度至今已1400多年,但他的影响千秋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