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抗倭名将吴百朋
吴百朋(1519—1578),或作伯朋,字惟锡,号尧山,义乌大元村人。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与戚继光生活于同一时代,为抗倭寇、平内乱、固边防立下了不朽功勋,系一代名闻遐迩的儒将。
嘉靖二十六年(1547),吴百朋29岁,赴京参加会试,金榜题名,登三甲进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八月,吴百朋初入仕途,出任江西永丰知县。当时的永丰县地处穷乡僻壤,经济落后,民风粗犷悍野。下车伊始,他就注意调查研究,重农桑,兴水利,办公学,倡孝悌,劝民风,戒争斗,禁偷盗,省诉讼,减刑罚。不久“县邑大治”,政绩考核为优等。
嘉靖二十九年(1550),吴百朋被提升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兼管长芦盐政,又负巡按江北的重任。他惩治贪官,打击豪强,访察民情,申雪冤屈,朝野为之震慑。当时,倭患猖獗,吴百朋殚精竭虑,多方筹划抗倭大计。他发现无为州城墙崩塌,无险可守,倭寇乘机屡屡侵犯,烧杀抢掠,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他奏请朝廷“筑城御寇”。在他的倡导督促下,无为州是年七月初八开工,同年十月初告竣。城廓沟池,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严阵以待。倭寇闻讯后,再也不敢侵犯无为州。
不久,倭寇首领冢原井、龟善太郎纠集万余人,突侵瓜州,杀人放火,百姓深恶痛绝,地方官束手无策,即使组织抵抗,也畏敌如虎,不堪一击。这更助长了倭寇的嚣张气焰,欲把魔爪伸向扬州。
吴百朋接到告急文书,立即飞檄调集各处兵马,驰援江苏重镇扬州。吴百朋抵达扬州城下,见数万难民,望城号哭,哀求入城。而扬州郡守下令已“阖门者三日”,拒纳难民入城。吴百朋出示印符文书后,方获入城。他气喘未定,当即指责督抚、郡守诸官员:“何以拒民不救”吴百朋遂下令“开城纳民”。数万难民入城后,吴百朋传令妥善安置,免出意外。吴百朋临危不惧,神色自若。督抚与郡守等一再叩请吴百朋带兵抵抗倭寇,并献上符印。吴百朋虽系文臣,但他自幼熟读兵书,加上平时注重兵略,所以调兵遣将,从容不迫,调度有方,众皆服之。
薄暮时分,倭寇前队5000余人已兵临城下,安营扎寨,等候后队兵至,企图合围,一举攻破扬州。
吴百朋分析敌情后,遂挑选3000名精锐兵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城掩杀。倭寇猝不及防,兵营大乱。明军奋勇争先,斩倭首4000余级。残敌闻风丧胆,狼狈逃窜。后队倭寇见大势已去,不敢轻举妄动,遂与前队溃兵“远遁”,对扬州城再不敢觊觎。
扬州之战,朝野震动,对靖肃倭患,保护黎民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功不可没。战后,吴百朋加强城防,并奏请朝廷“筑东关外城,延袤十里”。从此,倭寇再不敢染指扬州。
朝廷论功行赏,扬州督抚以下诸官员悉受不同程度的处分,唯吴百朋受嘉奖,诏赐金帛,他又将所赐之物,悉数奖励下属。扬州百姓感念吴百朋抗倭之大功,救命之大恩,立“吴公生祠”以祀焉。
嘉靖三十四年(1555),朝廷因楚地(今湖北)是富庶之地,再加上嘉靖帝之“汤沐(亲王封国)在楚”,所以格外重视,要选派有才干的御史去按察,藉以加强监督管理,强化皇权的调控。刚巧又逢楚地“大明堂”工程开工,朝廷委派吴百朋督办。吴百朋精打细算,精心筹划,使大明堂工程提前竣工,不仅工程质量好,且造价低,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显示了他理财和管理的才能。
吴百朋善于用兵,重视防务。因襄阳西联秦陇,北接宛洛,南翼荆宜,东蔽汉阳,为古兵家必争之地。而樊口为襄阳的门户,系外围屏障,互为犄角。吴百朋经实地考察后,形成了襄阳、樊口的防务计划,并上疏朝廷,奏请筑建樊口城墙。不久,朝廷批准了吴百朋的奏议。吴百朋亲自参加筹资、设计、施工、督工等具体事务,使樊口修建城墙等防务工程进展顺利。
吴百朋因政绩突出,屡建功勋,升为大理寺丞,又转为少卿。吴百朋时年36岁,入仕为官历8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吴百朋改任右佥都御史,巡抚郧阳。适逢江广告急,地方官员奏请朝廷委派得力官员发兵进剿。朝廷权衡利弊,决定改任吴百朋巡抚虔州,挑起抗倭平乱的重任。
吴百朋初到虔州,倭寇又犯潮州,接到皇帝旨谕,命他调集兵力讨伐潮州之倭寇。盘踞在香寮的山寇杨益趁机外出抢掠,后方告急。吴百朋急令漳平县令魏文瑞出兵狙击。魏文瑞全军覆没,军情危急,吴百朋急勒所部将士百里奔袭,出奇制胜,用火攻之策,焚烧杨益老巢。杨益措手不及,狼狈逃窜。吴百朋声东击西,经过10余日的激战,捣毁山寇巢穴40多处。杨益束手就擒,押赴京城廷审后斩首。
后方初定,吴百朋急回潮阳。倭寇惊惶失措,但又恃人多势众,负隅顽抗。时倭寇新旧合营有两万余人,盘踞在油水都、神山沟一带。吴百朋精心部署,激励将士乘胜进军,首战潮阳,旗开得胜。
吴百朋率军马不停蹄,一鼓作气进军饶平、秋溪,倭寇闻风丧胆,大败而逃。特别是海丰一战,大败倭寇,歼敌5000余众,俘敌逾千,残余倭寇乘船而逃,再不敢复顾,潮阳地区倭患遂绝。
倭寇既平,吴百朋乘胜进军,又出击平乐、始兴、程乡、黄沙一线,使依仗倭寇之势叛乱的诸贼皆破之。接着,又在漳潮地区会师,擒获叛乱贼首吴平。又会师翁源、河源,逮住曾东田、马元湘、李春文谙叛乱首目。此外,龙门、英德、和平、云溪镇、李村、鸿雁州、乍阡、欧公坑、血流浦、南浦等山寇巢穴尽皆攻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当地郡守、县令请求吴百朋乘胜攻下三巢,以绝后患。所谓“三巢”,即下历、岑岗、高砂,方圆700里,原系依智高属地。侬智高为壮族首领,宋朝时曾建“大历政权”,后为宋室所统一。“三巢”地方多祟山峻岭,为罪犯盗贼之聚集地。他们占山为王,伺机侵扰邻近的府郡州县,为百姓所痛恨。官府虽多次进剿,均糜费钱粮,无功而返。
吴百朋分析敌情后,上疏奏请:一是由他独任“平三巢”总指挥,决断一应军务;二是调用驻扎在虔州的3万 兵力归他全权指挥;三是留抄没奸相严嵩之家产,筹饷20万银子为军用开支。不久,嘉靖皇帝批准了这个平乱计划,委吴百朋以重任。
下历为“三巢”之首,赖清规为首领,其他“两巢”均听命于他。岑岗李文彪死后,其子李珍与江月耀继之。高砂首领为谢允樟。
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吴百朋受命后移镇信丰,日夜兼程,直扑下历。吴百朋兵分数路,采取各个击破的作战方略,大小激战凡30余次,给赖清规以毁灭性地打击。大局初定,吴百朋又乘胜追击,直捣赖清规在铁坑、铜鼓嶂之老巢,赖清规等贼首在激战中被乱兵所杀,下历得以平定。初战告捷,诸将要求乘胜追击,再破岑岗、高砂两巢。
吴百朋分析道:下历既定,余峒胆寒,可不战而屈,为将之道不在多杀戮为功。预计岑岗、高砂两巢也指日可破。果然不出所料,岑岗的李珍、江月耀,高砂的谢允樟率众投降伏罪。吴百朋善于用兵,破一巢而三巢皆平,为朝廷所嘉许,晋升大理寺卿,为正王品,不久改任兵部右侍郎。
“三巢”既平,吴百朋在此地设置定南县,“设官吏以治之”,使这一带百姓安居乐业。
吴百朋巡抚虔州,抗候平乱凡6年、组织大小战斗150余次,计斩敌首22965级,解救被掳男女18146人,破贼巢穴120余处。朝廷为嘉奖吴百朋之功,赐金银二次,召见嘉许三回,进吴百朋二品官职薪俸,荫一子。
吴百朋巡抚虔州六年,戎马倥偬,但他不失儒将风度,在繁忙的军务之余,酷爱读书、写诗、作文,所著《抚虔志》、《用兵纪实》等,惜皆佚散。
嘉靖四十二年(1567),海瑞调任赣州兴国知县。兴国地薄民穷,吏治腐败,积重难返。海瑞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兴国八议》,厘清宿弊,发展生产。海瑞的改革方案遭到地方恶势力的阻挠,海瑞上报南、赣、汀、漳巡抚吴百朋,得到其大力支持,于是兴国大治,吴百明知人善任,大力举荐,使海瑞得以重用。
隆庆二年(1568),吴百朋任刑部右侍郎。时父丧回籍守制3年。
守制期间,吴百朋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整理文稿。有时也从事农稼,享受田园之乐。
时义乌城东的东江桥毁圮已10余年,阻隔交通,十分不便。吴百朋大力倡导修复,自己节衣缩食,主动捐献一大笔俸银相助。旧《义乌县志》之《东江桥重修记》曾记录了这段史实。“丁忧”期满,改任北京兵部左侍郎。
万历元年(1573),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应高拱之议,赐吴百朋飞鱼服一件,并命其巡阅宣化、大同、山西三镇,又赐予特权,许其“所见便宜以对”,意即可以相机行事。
吴百朋巡视三镇7个月,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上疏奏请修筑宣化女墙22500丈,新筑城楼70余座,修筑大同内外城墙1000丈。又呈请屯政、河防、边防等防务条陈15件。上报绘制的边防地图,其关隘险要、地形地貌、交通道路、居民人口等皆“历历如指掌”。
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兵事防务松弛,弊端多多。吴百朋查出大帅马芳贪污兵饷、中饱私囊等诸多不法之事,便义无反顾,上疏弹劾。而马芳与张居正私谊深驾,又是江陵同乡。张居正虽为一代有作为的贤相,但他高傲自大、嫉贤妒能的劣行也昭然于世,他百般阻挠,有意偏袒马芳,使这件事不了了之。
吴百朋生性耿直,敢说敢当,屡屡与权贵作对,终遭张居正等权贵所挟私报复。万历元年(1573),吴百朋因谗被罢官回籍。
万历三年(1575),朝廷颁诏起用吴百朋,为南京右都御史兼署参赞刑部事务。万历五年(1577),吴百朋升任刑部尚书。因其时刑部主官久虚,案件积压如山。吴百朋上任后,不辞劳苦,认真审查复核各类案件,务求公正,执法如山。做到既不草菅人命,也不助纣为虐。
万历皇帝为嘉许吴百朋,赐御联一幅,其联是:“德尚中行副朕心之简托,才堪大用信济世之英贤。”
万历六年(1578),一代抗倭名将吴百朋终因积劳成疾,殁于任上,时年60岁。
万历皇帝派主事王再聘,护送吴百朋灵柩归葬义乌故里青龙山,圣谕祭祀,明祟祯六年(1633),朝廷为追念吴百朋的功绩,溢“襄毅”。
吴百朋为官数十年,清正廉洁,一生俭朴,所居房屋甚是简陋,只能挡风避雨,督工建造大明堂楚邸,以吴百朋廉能,屡有赏赐,他“辄封识藏之”,离任时又悉数奉还。巡抚虔州,抗倭平乱6年。将他按例应得的“逾额者十七万金”悉数上交国库。离任时单车就道,一无所携,其清廉之德深得部属的敬佩。
吴百朋一生勤奋好学,其主要的传世之作有《吴百朋奏疏》3卷,《南赣督抚奏议》存1、3、7卷(余佚失)及部分诗稿等。其它著作如《抚虔志》、《用兵纪实》等惜已佚失。
吴百朋虽已逝去400余年,但功德馨然,昭传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