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鞍山千山大安寺
辽宁鞍山市千山大安寺是佛教传入千山最早的开发地之一,位于海拔600米高上的“文殊”、“普贤”的谷坳之中,俗称高山古刹,在五大禅林之中素以“雄旷”而著称。千山五大禅林各不相同,其中大安寺最为奇特。
寺周佛手飞保泰、英烈飞金刚、通明飞五峰环抱。大安寺历史悠久,通明峰悬崖上迄今仍保留着唐代以前的古庵遗址及麻绳纹的瓦片,记录着大安寺的沧桑岁月。
大安寺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至今仍保留着原始森林植被的生态面貌,素有“原始森林”之美誉。难怪古人这样赞叹“灌木连云不见天,藤萝蓊郁响流泉,思蹬初地难停脚,笑挽红崖共拍肩。 但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最初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处处古庵遗址却清晰可见。
千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广大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世世代代装点着千山,雕梁画栋与风声塔影互映成趣,创建出灿烂的千山文化。同时,历代众多的达官显宦飞文人墨客,以至于位居九五之尊的封建帝王亦纷纷慕名遨游千山飞吟诗作赋、题匾赠联,为千山文化添上一股清新的溪流。僧道两众又把丰富的宗教知识飞精湛的建筑技艺融进千山文化之中。从而,构成了从历史飞建筑、宗教、文学,直至于民语俗说的多层次的飞全方位的千山文化。其涉猎范围之广,内涵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寺内风景
大安寺不仅景色秀丽,而且大多景物都有优美的传说,为游人所乐道,成为有志猎奇探险者必至之地。沿通幽曲境蜿蜒而行,山重水复中忽现大安寺山门,整个门高4米,宽6米,粗粒花岗岩所建的,这是一座建于清道光八年,重修于道光十三年的单檐歇山式建筑,造形宏阔,朴素典雅,门楣上刻有“敕建大安禅林”之语,而且两侧各一个“日”与“月”字,其含义是为大安寺与日、月同辉,光茫四射。
门前有石狮一对,分列两侧,系方丈童灵立于民国二十四年,每只重达一吨,造形逼真,神态各异,雄踞于级:弥座之上,大有威霞山林之势,128人组成64副杠,如同抬轿一般抬上山来,竞耗时三日之久。
沿山门拾级而上,几经曲折,古松翠柏之下,有一个重达千斤的大钟,上印有“大明嘉靖九年八月十五日造”,看到此钟,就可以想到,为当时没有高大坚固的钟楼建筑,则无法铸造和架托此钟,表明大安寺的建筑规模日益扩大,雄踞一方,从而吸引着大批游人。
建筑特点
大安寺群山环绕,山势蜿蜒,洞深坡陡,林木葱茏,古老的建筑散落其间,显得雄旷深遂,向以奇峰古刹交相,辉映而驰名于世。大安寺共有建筑大殿飞韦陀殿飞神堂、客堂飞配殿斋堂及钟鼓楼等建筑6处,计33间,建筑面积8666平方米。
除正殿的单檐歇山式建筑外,其余都较完整地保持着清代单檐硬山式的建筑风格。庙门的两侧题写着让人深思的双联是“常记大师悲勿切,匆忘世上苦人多”之句,这里是妙湛大和尚纪念堂,打开庙门,来到宽阔的庭院之中,看到一个白色的覆钵式建筑分三层,上面是汉白玉,中间为雪花石,下面是花岗岩所建,白色素雅之塔,是妙湛大和尚舍利塔。
妙湛大和尚原是厦门南普陀寺方丈,闽南佛学院院长,佛教慈善基金会会长,曾创寺办学,修建正定、正义、正念飞正行等楼舍,复修佛教养院。大和尚生于1910年11月12日,于辽宁丹东,40岁出家,42岁在北京拈花寺受戒,为修三藏佛学,后在扬州高灵寺修行佛法,最后落成一代巨德。1957年,十年动乱期间,老和尚为保护南普陀寺免受劫难作出巨大贡献。1995年,老和尚在12月19日南普陀寺安祥圆寂,临终之时,曾留下“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遗言,即是门上题写的对联,而且,老和尚炼出五色舍利,因为大和尚是辽宁丹东人,而且与大安寺有着不解之缘,所以生前愿望把他的五色舍利存放于大安寺中,白色覆钵式建筑舍利塔就是妙湛大和尚的。
正殿建筑
大安寺正殿建筑辉煌飞雄伟、壮观。
首先是法王殿:两侧对联特别记录了大安寺的沧桑岁月,走进殿宇之中,正中供奉的“笑口弥勒”,也是未来佛祖“弥勒佛”,原名阿逸多尊者飞,和佛祖释迦牟尼同一时代人,在佛主之前涅槃上升兜率宫,等到佛历四千岁,继承释迦牟尼的地位,所以称为未来佛主。
在中国古五代时期,有一个和尚,他袒胸露腹飞喜眉乐目、笑口常开,其实这并非弥勒的本像,而是源于中国的布袋和尚,他身体矮胖、肚子奇大,常用竹杖挑着个大布袋在闹市行乞,点化世人,最能预测人的凶吉祸福,颇为“灵验”,他的圆寂非常奇特,后梁贞明三年的一天,他来到奉化岳林寺,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日:“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而逝,人们仔细一想,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胖和尚就是弥勒转世,所以就以这形象塑造弥勒。俗话说:摸摸弥勒肚皮一下,就能消灾除病保佑平安。弥勒又被称为喜佛,民间供奉特别多,因常背一个布袋,又有招财之意。两则四大天王、护法,四大天王分别掌管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民间又称为“风调雨顺”四大天王。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大安寺聚集着“灵秀之气”。左侧是观音菩萨,以前观音菩萨称其为观世音菩萨,唐代以来为了避讳,李世民的“世”字之嫌,所以改为观音菩萨。观音有三十二法身,本身是莲花化生,所以没有性别之分。“观”称其为看, “音”称为听。就是说观音菩萨看尽天下一切众生,听尽天下一切悲声,所以大慈大悲度一切苦厄,空飞色相现五蕴光明。南海普陀是他的道场,常念“ 吗呢叭咪 ”,观音六句真言,功德无量。
地藏菩萨
右侧供奉为地藏菩萨,因为他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为地藏,说他如同大地一样,含藏着无数善根种子。地藏的道场为安徽九华山,也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佛经记载,在释迦佛灭度一千五百年以后,降诞为新罗国王子(朝鲜半岛)姓金名乔觉,他躯体伟岸,顶耸滑奇,自幼出家,法号地藏比丘。
唐玄宗时,年方二十四岁,航海来到中国,因为喜欢中国的佛学经典,所以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游历大好河山之后,入安徽九华山苦苦修行,·当时九华山归闽公和道明父子俩所有,当时闽公特别佩服地藏苦行,决定为他修做寺庙,问“地藏”须多少地,地藏说:“一袈裟高地足矣!”当时地藏把袈裟脱去,抛向空中,袈裟越长越大,整个覆盖九华山,后闽公把儿子道明送到庙里修行,自己也到庙里修行。
因为寺庙之中佛教丛林制度闽公叫儿子道明为师兄,自己为师弟,后来两位成为地藏的左右胁侍,城藏在九华山宣传佛法,广收信徒,使这里成为香火盛级一时的佛教圣地。金乔觉九十九岁时,念罢偈语坐在函中圆寂,三年后开缸安葬时,肉身不坏,面色如生,抬动时骨节俱动,系摇动全锁声,按照佛教说法,金锁眩鸣,乃是菩萨应世,于是以全身入塔,这就是著名于世的地藏肉身塔,“肉身”又称其为肉身宝殿,坐落于九华山,神光岭之上,每逢七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是地藏的生日和成道日,千山有上万个信徒朝拜他,而且地藏菩萨曾经说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终不成佛,地狱若空,方正菩提”。
五、大安寺景观
正殿两侧是东西配殿是僧人居住之地,是神仙佳境。
大安寺建筑错落于群山环抱之中,依着山洞修建的观音洞,据说是李世民争战高丽族时所留下的,观音洞宽6米,高为4米,近深3米,里边的塑像现已不复存在。
通明峰的山路上一巨石上有一个大脚印,这个景观叫“仙人遗踪”,还有一段离奇故事。正殿之西,有通明山,山巅有一巨石,高约丈余,犹如浮置山顶,由下向上望去,石下透出一丝亮光,每当夕阳西下落入后山之时,暮色四合,唯有石下一束夕阳余辉,射入寺内晶光夺目,迥异寻常。相传唐王李世民征战归来之时,由千山取通辽阳,由于长途跋涉,兵士疲劳不堪,皆有“望家乡路远山高”的厌倦之感。
一天行至大安寺山下,兵士皆不愿前行,唐白袍将军薛仁贵,告诉大家,千山距辽阳已近,仅数十里之遥,见众人不以为然便弯弓拔箭,射穿此峰,兵士从洞中望见辽阳,具欢呼雀跃,精力倍增,争先此峰,不久即抵辽阳,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此峰分而复合,但仍留下现存的岩缝,证实了这一神奇传说,人称“通明夕照”。薛礼用力搭弓射箭之时,一个大脚踩到岩石之上,立刻现出脚印,显示出他力大无穷,此印叫“仙人遗踪”。“琳琅井凿最高峰,饮马谁留世外踪。上界岂容凡骨到,奔泉只合有神龙”。
这是光绪太史缪润绂咏“悬崖饮马”之诗,在通明山西斜石之上有一古井,俗称扳倒井, 因无碑记,无确凿年代。相传,唐兵屯扎大安寺之时,寺中水源无法供众人之需,太宗令人掘井,入地8米, 滴水未出,唐太宗乃令僧人备香案,亲祷上苍,求赐甘泉,次日晨,井水果然充盈,甘甜无比,但井口狭小,取水不易薛仁贵手握井壁,较力扳之,使井口倾斜,甘泉自然外溢,成为唐兵人马用水之处,后人称之为“悬崖饮马”或“扳倒井”。
寺东峰脚下,有钟楼一座,巍峨高大且又建于半山之上。登楼远眺,金冈U飞佛手、诸峰尽收眼底,山雨未来风亦满楼,顿使人生飘然弃世之感,游人每每相聚吟咏,留下了“微雨乍收风未起,远山多少上楼来”的奇文佳句。寺东印盒峰东北石棚沟,有一石洞,为天然石棚形成,高2米,深7米余,古称“石棚卧虎”。相传,很久以前,大安寺有一僧人,因恶同辈俗气,避之远去,独宿此洞,后至一虎,为僧人善心感化,结伴而居,双宿双飞,直至僧死,虎方离去,一时传为佳名。此洞现称为观音洞,系明嘉靖十九年重修并于洞口题下“观音洞”之名。寺西通明山南,有金刚峰巍然屹立,拔地而起,东南西三面立壁千寻,只有北面峭壁之上有参差石台、石槽、石桩,此峰气势雄伟,唯我独尊,称金刚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