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铜川耀县药王山
药王山位于耀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漆水之滨,它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
药王山唐代称磬玉山,因由5个小山峰联聚而成,故宋至明代均称五台山。五台之名是:东瑞应台、西升仙台、北显化台、南起云台,中间是齐天台。
明隆庆元年(1572年)将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药书刻制5通碑石置于山上,从此人称药王山。
药王山五台拱峙,翠柏葱蔚,古庙林立,风景优美。由于年代久远,瑞应、起云、齐天三个台的建封物早已被毁现仅存升仙台、显化台等庙宇。
显化台(又称北洞或太玄涧)和升仙台保存有宋、金、元、明以来的名碑,主要记述孙思邈的著作。其中明刻《千金宝要》和《海上仙方》,是明隆庆六年(1572年)为秦王朱守中所刻。《千金宝要》四碑八面,上面刻有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的重要药方近千副,共分6卷;《海上仙方》一碑两面,刻有《枕上记》、《养生铭》和各种病症单方。
此外,还有《感德军五台山静应庙额敕并加号妙应真人告词碑》、《耀州五台山静应庙记和静应庙敕告碑》、《感德军五台山唱和诗碑》等重要碑石。
药王山太玄洞东约150米处有隋唐石窟一处。窟内共有大小佛龛7个,造像40余尊。
第一龛有观音立像1尊,高180米,赤脚立于莲花台上,披巾袒胸,腹结宽带,上部衣服轻薄,姿态优美,有一种诱人的艺术感染力,似为隋代作品。
第二龛有坐像1尊,高3.18米,花冠袒胸披巾,姿态自如,系唐代作品。
第三龛有浮雕像4尊,分上下两层排列,保存完整。上层立像一手上举,一手下垂,宝相冠,斜披轻纱;下层是坐像,左腿下垂,右腿弯曲,神态自若,为唐代作品。
第四龛均为观音像,分3层排列,上层3尊,东面和中间的左手弯曲举佛尘,右手下垂握瓶,西面的右手弯曲举佛尘,左手下垂握瓶,仪态大方,肌肉感强,是药王山保存最完好的摩崖造像;中层东西两边的立像姿态相似,后面刻有佛背光;下层的3尊坐像,头部均残。
第五龛有坐像1尊,高25米,高肉髻,盘腿端坐,为唐代作品。
第六龛为观音坐佛1尊,高25米,有背光,头戴花冠,袒胸配带缨络,薄服,姿态自如,表情和鬻,似为唐代作品。
第七龛有坐佛1尊,高肉髻,袒胸,赤足盘服坐于莲花宝座上,系金代作品。
第八龛仅有坐像一尊,高约0.5米,系明代作品。
此外,耀县文化馆保存有历代石刻83通,其中北魏碑15件,西魏碑6件,北周碑13件,隋唐碑13件,唐碑2件,其他碑34件。1972年,这些碑石移至药王山北洞,共分4个展室和一个碑廊陈列。因这些碑石很有价值,故人们称之为耀县碑林。
耀县碑林中的《姚文迁造像》,为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刻石,高1.4米,宽07米,厚0.3米,正反面都有开龛雕像,勒刻铭文,雕法古朴,造像清秀奇特,书法劲健有力,很有艺术价值,是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
药王山庙会
每年正月农历初二至十一日为药王山庙会,期间远近地区众多游人、香客前来观光、进香、络绎不绝。游人登临其镜,远眺四周,山境如画,倍感心旷神怡,留恋忘返。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陕西耀县城东北7公里孙家塬人。旧堡北门上原镶嵌的"真人故里”石匾和“真人古宅碑”、“先茔碑”等至今保存完好。
孙思邈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博涉经史,才华横溢,却卓识不俗,鄙弃名利。幼年贫病,7岁开始读书,含辛茹苦,勤奋好学,二十岁精通百家学说,锐意钻研医学,热衷于民间行医,多次到太白、终南、峨眉诸山考察,采药、行医,并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经验,写成《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等著作,其中许多部分至今为我国中医著作所引据,如日本的《医心方》、朝鲜的《医方类聚》等参考其体裁而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