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县倒马关与六郎碑_国际新闻

河北唐县倒马关与六郎碑

国际新闻 2022-11-23 16:59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在河北省唐县西北与涞源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雄关一一倒马关,这是内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畿辅通志》载:“倒马故关在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山路险峻,马为之倒,因名。“这儿是古代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重要关隘。

传说北宋名将杨六郎当年把守的三关口,倒马关就是其中一关。距倒马关不远,有两座山,一座叫"插箭岭",一座叫"马圈山",还有一个村镇叫"走马驿"。这里边有个传说故事。

古时候宋朝和辽国时常交战,这倒马关就是宋朝的边关,宋朝和辽国经常在倒马关打仗。有一次,两军对垒,杨六郎率领宋兵勇猛冲杀,辽兵溃不成军,望风而逃。在追杀辽兵时,杨六郎紧紧盯住辽兵头目不放。追到一座山下,辽兵想凭借山峦掩护逃走。杨六郎手疾眼快,立即拉弓搭箭,向辽兵头目射去。不想那辽兵头目翻身一滚,来了个镫里藏身,只见火星四溅,箭镞射进了山头上的岩石中。这一箭把辽将吓了一跳,连说:"厉害!厉害!"便仓皇逃跑了。杨六郎箭镞射中的那座山岭,就是现在的"插箭岭"。岭上岩石里到如今还留着杨六郎那支箭的箭头呢!

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

明朝马仲锡《倒马关诗并序》中有“关有两山对峙,其路极险,相传杨六郎到此马路”的记载,后人为纪念六郎镇守三关的功绩,在倒马关城西3公里的马圈山修建了“六郎碑”。此碑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碑坐北朝南,汉白玉石砌成,高1.18米,宽0.6米,厚0.7米,呈长方形,线雕云朵花边,碑额抹角线雕云纹图案,碑文楷书“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

杨六郎即杨延昭(958—1014),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时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今河北省徐水县遂城一带英勇抗击辽兵,因战功屡屡先后授英州刺使、保州防御使,后来又在高阳关(草桥关)任副都部署,在边防镇守20余年,威震辽邦。

传说杨六郎打仗,善于以少胜多。一次,他传令士卒走村串乡买来数百头牤牛,拴在树林里饿起来。接着,他令人用于草绑扎出无数个草人,给其穿戴上敌乓的衣帽,肚露干草。摆布停当后,就把那些饿急了的牤牛放出来赶到草人丛中。那牤牛一闻到草料香味,就抢着吃,吃不着就用犄角把草人的肚子挑开。照这个法子,把牤牛训练了几次,就拴进树林空饿起来。说来也巧,三天之后,探子来报,敌人犯关来了。

后人为纪念杨延昭(六郎)镇守三关的功绩,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在倒马关城西3公里的马圈山上修建了"六郎碑"。碑文为:"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杨延昭是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在边防镇守20余年,辽兵甚为畏惧,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到倒马关凭吊六郎碑,称颂吟怀杨六郎威镇边关的不朽业绩。

于是,杨六朗传下将令,命兵卒把尖刀子绑在忙牛的两只猗角上。刚刚绑好,敌兵就过来了。杨六郎传令解绳放牛。这时,牤牛认为来敌又是供自己饱餐的草人,就一个个掀着尾巴朝敌阵窜去。见敌兵就挑,挑倒后一闻没有草料味,就再去追活的。直追得敌人退了许多里,被牤牛挑死的敌兵不计其数。从此,老百姓编了一句歇后语:“杨六郎的牤牛——驯(训)出来的。”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