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四百里画廊 八百载荆楚文化
长江三峡素有“四百里天然立体画廊”之称,位于长江上游,她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旖旎。在这壮丽的山川之中,先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传诵的诗章和名胜古迹,以其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千年文脉绵延不绝。楚人老聃“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哲思,为长江水德定下基调;蜀人陈寿秉笔直书《三国志》,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化作细致入微的理性分析;李太白远望天门山,挥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千古绝句,谱写了一曲曲长江文明华彩的乐章。
传说中的阴曹地府——丰都鬼城
从上游重庆沿江而下,第一个三峡景点就是天下闻名的丰都鬼城了,是一座起源于汉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丰都鬼城又称为“幽都”、“鬼国京都”、“中国神曲之乡”。鬼城以各种阴曹地府的建筑和造型而著名。鬼城内有哼哈祠、天子殿、奈河桥、黄泉路、望乡台、药王殿等多座表现阴间的建筑。它不仅是传说中的鬼城,还是集儒、道、佛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是长江黄金线上最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
世界上最大的盆景-石宝寨
石宝寨位于重庆市忠县境内长江北岸边,被称为“江上明珠”。此处临江有一幅高十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相传为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尊五彩石,故称“石宝”。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明末谭宏起义,自称“武陵王”,据此为寨,“石宝寨”由此而来。
刘备托孤之地,诗仙吟唱之城--白帝城
白帝城原名子阳城,白帝城的名称最早出现于西汉末年。当王莽篡位时,他手下大将公孙述割据了四川,自称蜀王,并在此屯兵积粮。公孙述在天府之国里,势力渐渐膨胀,野心勃勃,有帝王之心。他骑马来到瞿塘峡口,见地势险要,难攻易守,便扩修城垒,屯兵严防。后来公孙述听说城中有口白鹤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雾气,其形状宛如一条白龙,直冲九霄。公孙述故弄玄虚,说这是“白龙出井”,是他日后必然登基成龙的征兆。于是,他自称白帝(25年),遂于此建都,所建城池紫阳城取名“白帝城”,此山亦改名“白帝山”。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
瞿塘峡
瞿塘峡,又名夔门、瞿塘关,瞿塘峡之西门,以秀著称,是三峡中最精彩之段,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整个峡区,奇峰突兀,重峦叠嶂,云腾雾绕,江流曲折,百转千回,船行其间,宛若进入奇丽的画廊,充满诗情画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挺拔青翠的巫山十二峰层峦叠嶂之中,云腾雨落十分美丽壮观。三峡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故名。长江上游之水纳于此门而入峡;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 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及50米,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因瞿塘峡地当川东门户,故又别称夔门。
巫峡
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
巫峡绮丽幽深,以俊秀著称天下。它峡长谷深,奇峰突兀,层峦叠嶂,云腾雾绕,江流曲折,百转千回,船行其间,宛若进入奇丽的画廊,充满诗情画意。“万峰磅礴一江通,锁钥荆襄气势雄”是对它真实的写照。峡江两岸,青山不断,群峰如屏,船行峡中,时而大山当前,石塞疑无路;忽又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天,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巫峡两岸群峰,它们各具特色。有诗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西陵峡
西陵峡因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西起巴东官渡口,东止宜昌南津关,全长120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历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而闻名,现在水势已趋于平缓,也是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峡段,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为此留下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名句。
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拥有三峡展览馆、坛子岭园区、185园区、近坝园区、截流纪念园五个园区,其中坛子岭、185、截流纪念园长期对游客开放,坛子岭可以进眺大坝,俯瞰长江;泄洪观景区和185米水位线的观景区则是波澜壮阔、雷霆万钧。
三峡人家
三峡人家位于长江三峡中最为奇幻壮丽的西陵峡境内,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跨越秀丽的灯影峡两岸。三峡人家,依山傍水,风情如画:传统的三峡吊脚楼点缀于山水之间,久违的古帆船、乌篷船安静地泊在三峡人家门前,溪边少女挥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江面上悠然的渔家在撒网打鱼……
黄鹤楼
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黄鹤楼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八百载荆楚文化
楚国是我国周代历史最长的古国之一,若从周初立国算起,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为止,历时800余年。
荆楚文化得名于东周时期的楚国,亦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与楚文化,东周时期,楚国和楚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兴起,吴越两国和吴越文化则在长江下游地区兴起,巴蜀文化则在长江上游地区,长江流域的三大板块皆发展到极高水平,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区先后形成,奠定了长江流域区域文化的基础。长江流域的这三大区域文化足与北方的秦陇文化、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相媲美。
荆楚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一般用荆楚文化来指代以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区域历史文化。荆楚文化的时间,前从远古,后至现今,历史悠久。在荆楚文化中,楚文化是重点,是源头,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发展起来的,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其发展的中心区域。楚文化的主要构成有学者概括为六大支柱、五种精神。其六大支柱是: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乐舞、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
一是青铜冶铸。楚国的青铜冶铸,其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质量之优、水平之高,世所罕见。
如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楚国的铜器,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和礼器的九鼎八簋等。省博物馆展出的一把青铜剑--越王勾践剑,尘封两千余年仍寒气逼人,是古代青铜兵器制作技艺的最高峰;吴越的剑怎么到楚国来了呢,史学家有三种说法:一是战利品,二是陪嫁品,三是赠送品。这三者必居其一,究竟是哪一种,现在还不能定论。还有许多青铜器皿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其口沿部分的装饰,如同丝瓜瓤子一样精细、复杂,可能用失蜡工艺和焊接工艺形成,真是巧夺天工,其奥妙无穷,现在很难搞明白具体的铸造方法,可见当时楚国青铜冶铸的技术水平高超。
二是丝织刺绣。
荆州博物馆珍藏的战国中期楚墓出土的丝绸,数量多、工艺精、类别全,绢、罗、锦、纱、绮、绨、组、绦八大类样样俱全,现在纺织行业的专家攻关搞复制品,也没有复制出当时的水平。有一根头发那么细的丝,用放大镜看,就像大船上的缆绳那样,是用50多股细丝拧成的,其工艺之精令人称奇。荆州博物馆存放的一具西汉男尸,在出土时,除头发脱落以外,皮肤完好,肌肉还有弹性。它没有腐烂的主要措施是深埋、密封、棺液。还有丝绸被子裹着,用丝带捆绑的,从发掘时的情况看,当时的荆楚地区确能堪称丝绸王国。
三是木竹漆器。已发掘的楚文物中,竹木漆器比较普遍,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丧葬用具,还有各类装饰品。从筷子、篦子到大型的乐器、丧葬用具、棺椁都是彩漆。有一个小梳妆盒,盒上图案是彩漆绘制的一幅大型迎宾图,形象逼真,被称为中国最早的一幅连环画。有一个形如鸳鸯鸟的酒杯,两边装酒,一般用于婚嫁喝交杯酒,它里面是串通的,女的喝不了,男的可以帮她多喝一点,工艺十分精湛。
四是美术乐舞。楚国的美术、雕塑、音乐、舞蹈超凡脱俗。楚国的绘画有壁画、帛画、漆画等形式;雕塑有铜雕和木雕;舞蹈有巫舞、宫廷舞、文舞、武舞和优舞。在美术乐舞方面可领略楚国诙诡谲怪、惊采绝艳的文化精神。
王逸《楚辞章句·天问》记:屈原流放汉北,拜楚国先王宗庙,内中壁画触动了他,遂有感而发,“呵而问之”,写下了铄古震今的《天问》。楚乐八音是指金、石、竹、丝、革、木、土、枹。湖北省博物馆有随州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等全套乐器,无论是打击乐器还是管弦乐器的合奏与独奏,都悦耳动听,可以说是荆楚文化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曾侯乙编钟可谓乐器之王,一是规模宏大,二是铸造精美,三是音乐优美。钟上有铭文字3755个,编钟架的上层是钮钟,声音清脆;中层是甬钟,声音圆润;低层声音浑厚。世人原来认为中国的古音只有宫、商、角、徵、羽,即哆、来、咪、唆、啦五音,编钟出土才证实中国古音乐是七声十二律,从而改写了中国音乐史。用曾侯乙编钟、编磬复制品组成的编钟乐团在国内国际演奏时收到奇效,举世公认。
五是老庄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根基,主要是老子其书、庄子其书,老子、庄子都是楚国人。1993年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种,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赞赏,已成为显学。众所周知,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如“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等哲学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的贡献。
六是屈骚文学。庄周散文和屈原诗歌是先秦文学的两座高峰。庄周散文奇诡莫测、变化无穷,气势浩荡、意向峥嵘。屈原是楚辞的宗师,后人对屈原的作品评价是:气往铄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这道出了楚辞惊世骇俗的奇异之美。
还有楚王车马阵、楚故都纪南城……除以上外,代表灿烂的楚文化遗产在荆州博物馆、武汉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有大量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