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山东兖州人的赶府门
过新年,迎新春,兖州人,赶府门,
府门有吃也有玩儿,府门就在县衙门。
这首儿歌,是上一代的老奶奶们拍着睡在怀里的小孙子,经常哼唱的一首兖州民歌。
赶府门,在兖州就是赶庙会,也是农历大年初一直到正月十六。解放前后,兖州城里不设庙会,只赶府门,府门指的是明代知府府署、民国年间兖州县台衙门,门前有一片空地,好比现在的小广场,解放后改为县政府所在地,后来转交部队使用,部队走后又转为东方中学、实验小学。
府门是兖州过年最热闹的地方,最好的去处,直到解放后五十年代依然如此。府门前,有卖各种小吃的,有卖各种玩具的,有卖针头线脑的,当然也有花船、龙灯、狮子、高跷等,都在这里玩耍。最吸引孩子们的还是各种各样的玩具,尽管那时候的玩具远没有现在的花样繁多,但也足以让孩子们朝思暮想。摊位最多的是卖泥娃娃的,有大有小,千姿百态,颜色各不相同,相同的是背后都有一个口哨,芦苇做的,很容易吹响。另外还有卖各式各样竹哨的,竖吹,短的十几公分,长的二十多公分,赶府门到处都能听到这种哨声,红的绿的,十分吸引人。其余的还有大大小小的不倒翁,花花绿绿的风车等。
吹糖人的也很令人着迷,因为那糖人既能玩也能吃。他们吹什么形状就用什么模具,看起来挺大的一个糖人,其实只有一点点儿糖,极薄极薄的,没有多少糖可以吃,何况那糖经过他的手捏,又经过他的嘴吹,现在想来不吃也罢。
吹糖人的其实很少吹糖人,他们吹的大多是动物,而捏江米人的捏出来的全是人物,孙猴子、猪八戒、张飞、李逵、穆桂英等,十分形象,手艺越精,用的面越少,颜色搭配的越好,因为都有颜色,大人们又一再嘱咐有毒,所以孩子们从来不敢吃江米人。
空竹
还有一种玩意儿,是大人们玩的,叫响不落,现在叫空竹,那时候这东西很少见,会玩的人也很少,很令人好奇,只有赶府门时才能见到。后来我才知道,我家街北边刘家就是造这东西的。刘家擅长竹业,以前这东西都是竹子做的,全凭手工,做工、材料要很标准,否则转不起来,当然也不响。现在全是塑料做的了,尺寸、比重、音哨都是一个模具做成,容易多了,也不易损坏。玩的花样多了,玩的人也多了,成了一项极有乐趣的健身活动。
府门会上还有一种玩洋片的,也很吸引人。那是多幅画片连在一起,放在暗箱里,暗箱一面透光,一面开几个洞,交钱之后就可以从洞口看这些画片。手不停地拉动画片,画片就循环出现,所以也叫拉洋片。洋片不同于传统的木偶、皮影,类似于现在的动画片,所以称为洋片。府门上白天有演木偶戏的,晚上有演皮影戏的,观众都比看洋片的人多。
府门会上的玩意儿,也是集兖州之大全,除了传统的龙灯、花船、高跷、毛驴之类,还有一种二人斗———其实是一个人玩的,方法是做一个假人和玩二人斗的真人联系在一起,像是两个人抱在一起摔跤,一会儿这个被摔在地上,一会儿那个又被摔在地上,还会夹别腿等滑稽动作,看场的大人孩子乐得哈哈大笑,而玩的人却很劳累,十几分钟下来,就已经满头大汗,解掉假人,身上还冒着热气,幸好是冬天,夏天玩会更热。也许是玩二人斗太辛苦,又需要熟练的技巧,现在的人也不愿吃这个苦,所以已经多年没人玩了,大有失传的可能。
还有一种现在已经失传的玩意儿,叫玩狮包,是两个人在一个大布包里做各种动作,这布包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大小要根据两个人的高矮而定,要使两个人在布包里能施展开。玩的时候场子中央要放一张八仙桌子,两个人在布包里一会儿滚动,一会儿跳上桌子,还能在桌子上做些有难度的动作,因此两个人要很熟练的配合才行,看的人都不由自主的喝彩、鼓掌,不像现在的演出,一次次的向大家要掌声。但不知为什么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玩意儿也消失了? 平时有的小孩子不起床,用被子蒙起来捉迷藏,大人有时会说:躲在被子里干什么? 像玩狮包似的! 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能玩狮包的,已经后继无人了!
尽管府门会上可玩可看的东西很多,而我那时最喜欢的还是一种叫琉璃叭哈儿的玻璃玩具,那东西也是只有在赶府门时才有卖的,是一种极薄的玻璃瓶状,用嘴一吹一吸,就发出清脆的响声,不过那一吹一吸是极轻微的,千万不能用力过猛,否则很容易破碎。大人是反对玩这玩意的,据说破碎的玻璃渣儿很容易被吸进嘴里甚至喉咙里,那当然很可怕,不过我一直不知道那时为什么喜欢这种危险的东西? 只能说明我自幼就很愚昧无知。好在这东西早已消失多年,应该!
千层饼
府门上的小吃也很多,也与现在有些不同,主要是豆腐脑、甜沫、辣汤、粥、油条、烧饼、千层火烧等。正月里天气很冷,但府门会上都有卖凉粉的,大都是小孩子们喝。还有一种常见的食品叫枣糕,一个就有二十多斤,配料大多是江米、大米、绿豆、红枣等,把这些放在一块熬成稠粥,盛在底小口大光滑的瓷盆里,把盆放到冷水里慢慢冷却,完全冷凝后,把盆翻过来,把枣糕倒出来,光滑的枣糕就做好了,边切边卖,所以也叫做切糕。小时候吃过几次,十分香甜,印象深刻。1958 年大跃进以后,再没见过有卖的,去年在东市场见到了,看似很正宗,就买了一块,回家一尝,就是没有当年那么香甜,不知是糕的口味变了还是人的胃口变了。
府门会上还卖一种糖片,有的带有芝麻,有的有点薄荷味,像煎饼似的那么薄,一片一片的摆在筐子里卖。卖糖稀的也很多,府门上有,平时的货郎挑子上也有,糖稀放大盆子里,谁要买就用一根大约四指长的柴草棒往糖稀里一蘸,扯着长丝拿起来,然后再把长丝卷到草棒上,笑呵呵地递给孩子。这糖稀很便宜,大都只买一分钱的,棒上的糖有杏核那么大。这些糖片糖稀之类的小食品,可以买也可以用废品换。解放初期刚打完仗,平时捡到的碎炮弹皮,子弹壳、子弹头(也叫枪子)都能换糖吃。
兖州的府门会也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十五是府门会的高潮。这天人最多,做买卖的也多,各路狮子、龙灯、花船都会出动。尤其到晚上,都燃起了烛光,在府门会上轮番表演后就窜街表演,与街面上,店铺前的彩灯交相辉映,灯火通明,流光溢彩,十分壮观。这些玩玩意儿的,不论走到哪家店铺前或大户人家门前,只要主人放挂鞭炮迎接,就要在这里玩耍一阵或演唱一段,主家也会端出茶水,有的给点灯火钱(也叫赏钱)更受人尊重,真可谓民风纯朴、人心祥和。
新春串街表演传统艺术
解放前后,农村也有许多庙会和玩意儿,也有唱大戏的,但十里八乡的人还是喜欢进城赶府门会,一是吃喝玩乐比乡下热闹、齐全,再则过大年难得清闲几天,都想到城里转转看看,有的远乡的老人,一生都没进过城,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兖州府门会原本是到正月十五结束,而十六又是人们登塔望远、媳妇走娘家的日子,所以也是清闲日子,因此这天府门会上仍然有人,大多是做买卖的,过了中午人们慢慢散去,赶府门才真正结束。
1956年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赶府门也慢慢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赶府门,也成为了兖州人永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