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宜章里田乡中塘戏楼
宜章里田乡东南面中塘村,东与汝城县长垅接界,南与广东乐昌市白石镇富村毗邻。明正统戊午年(1439)由乳源八板桥迁入,迄今已570余年。中塘村北端小山冲有个西楼即中塘戏楼,清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岁孟夏月中塘村黄氏捐建,是赤石区有名的戏楼之一。
戏楼顶高10余米,厢房内空长3.76米,宽9.8米,共36.85 平方米。戏台东、南、西三面青石条砌就,高1.66米,宽5.7米,长5.8米,台面为木板地楼,面积 33.06平方米。戏台背面是木屏,一副对联虽年久斑驳,但遒劲的字迹依稀可鉴,上联:玉佩光摇银汉月;下联:霓裳色映碧霞天。横批:黄流在中。这些都见证了中塘村当时浓郁的文化底蕴。
中塘戏楼不仅是堪舆先生的杰作,也是宜章县戏楼建筑文化的不朽经典,颇具研究价值。
由于戏楼选址好,坐北朝南四面环山冬暖夏凉,戏楼的音响效果甚好。山冲是一个小盆地,周边高戏楼低,四面的山坡森林覆盖茂密形成了自然的回音壁,演唱者抑、扬、顿、挫的台词和唱腔异常的清新嘹亮。所以,中塘戏楼在周边村镇曾经是远近闻名了的。
中塘戏楼吸引了方圆百里的戏班到这里演出,并且一唱就是好几天。来唱戏的主要是在宜章、汝城、郴州一带巡回演出的雷光福(衡阳人)、曾子茂的班子,演唱的是古典祁剧戏曲,如“郭子仪上寿”、“打八腊庙”、“活捉三郎”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每次唱戏开台前,剧团班主先要“打家官”以示祝福,请唱戏的主人便打红包给班主封赏,燃放纸(鞭)炮报以答谢。也有的戏班在农闲时租用中塘戏楼售票演出弥补开销,周边的乡绅和戏迷也愿意花钱在这里看戏一饱眼福。
这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某年冬,某戏班在演唱“活捉三郎”时,花脸匆匆上场,忘记了带胡须(道具),开场锣鼓已经敲响,急坏了班主,演员急中生智自编台词:“好!好!好!今天的山风真不小,把我的胡须吹掉了,嗨!嗨!嗨!小的们,快把我的胡须送上来。”只见“出将”边后台人员将胡须抛出,演员一个鹞子翻身接住带上了。一个插曲惹得台上台下哄堂大笑,至今被传诵并百谈不厌。
1934年11月7日,中央红军前卫第三、第八军团为右路长征北上,兵分两路进入宜章,一路从汝城文明良田进入宜章长策大屋塘到达平和;另一路由汝城文明进入宜章里田塔下山经上渡、中塘过赤石到平和会合,与宜章党组织联系。这一路红军经过中塘村,有红军战士在中塘戏楼厢房里宿营,并在戏楼东头墙上用黄色土写有“向工农开门”,西头墙上写有“从头□□”(两个□□字样已无法辨认)的繁体标语。11月9日,中塘村开明乡人士黄吉养为红军捐献了玫拾个银圆,收条现由黄吉养的儿子黄悠权保存至今。
1960年后,古戏楼以放映电影为主,每年正月元宵节前,当地农村文艺宣传队都会来此演出,有时一天接两个班子,县祁剧团也偶尔到此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修长垅水库的革命造反派将戏楼雕梁画栋、镂刻毁坏,致使戏楼严重受损。2006年,在戏楼东侧建了中塘小学和中塘村级活动中心。
经历了近130年的古戏楼,现在已成危房,并随时可能危路人(较多多学生行走过此)的生命安全。“谁来拯救宜章这座幸存的戏楼谁来拯救晚清建筑文化遗址谁来拯救这座曾为红军宿营的纪念地” 这是中塘村民和宜章历史文化工作人员的内心呼唤。
现在,几乎只有七十岁以上的前辈们才会眉飞色舞地和你聊起往年的看大戏了,但我们真的不希望这些故事和建筑都随着自然的陈旧更替被淹没得无行踪,再想追溯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