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虎符的作用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在中国古代军事调遣、命令传达的最高权力是属于君主或帝王。而君主或帝王在行使权力时有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兵符。而兵符中最早出现且流传最广就是虎符。据史书记载,虎符最早出现于周朝,盛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两代。相传是周代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最初的符以竹子制作而成,后来用金属制成,形状也由竹节逐渐多变为虎形,称为“虎符”。
从秦朝开始,规定全国的正规武装力量只能凭虎符调动。当时的虎符均为铜质,它的背部刻有铭文,分为两半,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右半存于君王或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
战国时发生了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公元前257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很快兵临邯郸城下,赵国赶紧向魏楚两国求救,魏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于是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这时的强秦开始展示强大的外交,派人对魏国直接进行赤裸裸的“威胁”,魏王被吓的不轻,于是令晋鄙在边境按兵不动,静观其变。而赵国相国见魏军举步不前,非常着急。于是赵国相国向信陵君魏无忌求救。
信陵君认为赵国一旦灭亡,那么魏国也难以长久,于是决定“冒死相救”。信陵君利用自己早年对魏王宠姬妃如姬的“救命之恩”,求助于如姬,如姬为了“报恩”而孤身犯险,她愉愉地盗出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交给信陵君。信陵君随后假传王命,快刀斩乱麻地处死了晋鄙,夺回了兵权,然后大军会同楚军一起救赵,成功地解除了邯郸之围。
然而,从东汉末年开始,随着各地不断出现的地方武装与私人团练,这些武装往往只听从某一个人的调动,于是虎符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时的曹操因为赤壁战败后,刘备在诸葛亮的“操作”下,派虎将赵云趁机夺取了“空虚”的南郡,同时还俘获守将陈矫,其中获得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虎符。诸葛亮如获至宝,马上制定了“调虎离山”之计,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再派出猛将张飞袭取了“空虚”的荆州。再接着故计重演,再亮虎符,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派武圣关羽袭取了襄阳。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诸葛亮便成了荆州战略要地的“大掠夺和大布局”。而其中小小的虎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而随着时代的更替,到了隋朝时,虎符改成了麟符,而到了唐朝时又改成了鱼符、兔符和龟符。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改符换号”呢,是为了“防盗”的需要吗?这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想假冒兵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或者说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
首先,古代的兵符(包括虎符、麟符、鱼符、兔符和龟符等)都是用珍贵的玉石、青铜、黄等材质,经过精雕细刻加工而成,彰显了当时最高的冶炼、雕刻等工艺水平,想伪造不但成本高,而且时间和周期也相当长。其次,兵符大抵分为两半,一般是君王和统帅各握一半,一分为二又要能纹丝合缝地对上,要想达到这种“精细”程度对于假冒者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最后,符上铭文一般只有皇帝知道,一个兵符调动一只军队,而“仿照”的很难“破译”符上秘密,特别是具体调动哪只军队。
也正是“假冒兵符”几乎是异想天开的事,因此隋唐的“改符换号”其实应该是皇帝的“品味不同”而做出的创新之举。
到了北宋时,又恢复使用虎符,北宋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地方武将军权后,军权全部收归中央。虎符的作用逐渐凸显,地方团练势力受到打击。而到了南宋时,再做创新之举,改用虎头牌,也就是所谓的“铜牌”。
宋高宗为了一已之私,在即将打破完颜兀术的城池时,连下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这个“金牌”就和兵符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姜子牙当年发明的兵符竟然成了名将岳飞之死的“间接凶手”了。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明朝末年和清朝末年,又出现了“只认人”的武装,比如明朝辽东总兵李如松的辽东铁骑、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清朝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藩的湘军,他们是不需要兵符就可以随意调动的。
而这种“人符”应该也可以算是兵符发展的极限了,能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自然也会名垂青史了。
链接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
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