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仙居针刺无骨花灯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当地民间称为“唐灯”。其工艺源自唐代,整个灯身无骨架,全由针刺而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制作,融绘画、刺绣、造型等艺术于一体,单灯风姿卓越、组灯气势恢弘,整体轻巧秀逸、古朴典雅。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历史悠久,台州自古就流传着“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乱弹呀呀声”的民谣,可见仙居花灯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花灯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在横溪,下各,朱溪,高迁,田市,皤滩等地都有花灯流传,每逢元宵佳节,仙居山乡各地花灯竞放异彩,热闹非凡。犹为奇妙的是仙居皤滩“针刺无骨花灯”,被人们誉为“灯海明珠”。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发源地是皤滩乡,皤滩古镇,千年铸就,骨色相和。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皤滩的古韵慢慢呈现。古街、古居、桐江书院和曾获得中国艺术展览会金奖、第四届国际博览会金奖的针刺无骨花灯,无不体现着它的古老悠远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针刺无骨花灯灯身没有骨架,全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光就从刺孔里透出,玲珑剔透,精致美丽。它美丽的光环历经漫长的历史长河,来到了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以它无穷的魅力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眼球。
一、“唐灯”的传说
花灯的起源,美丽的传说:
传说唐朝开元年间,皤滩村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路,被一仙女以一盏“神灯”引路。此灯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灯身没有骨架,全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秀才返家后,依样画葫芦进行精工制作。制成后悬挂在自家门口,人见人爱、赞不绝口。
“神灯”在秀才家落户后,仙女即变作村姑与秀才结为夫妇,夜夜陪秀才诵读诗文。大考之年,秀才得中状元。后来人们就把这盏无骨花灯称作“状元灯”。随后,状元又把这种灯进献到宫里,从此皇宫就有了“无骨小宫灯”。状元夫人山姑逐渐把这种“神灯”的制作技术传授给皤滩村的村民,从此,这种神灯的制作工艺就长期流传在仙居民间。
有关花灯起源的传说还不止于此,花灯中有一种很具代表性,很有名的灯叫荔枝灯。看到荔枝灯,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出现颗颗垂涎欲滴的新鲜荔枝,同时,我们也会记起“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杨贵妃。
相传,唐玄宗宠幸的杨贵妃,杨贵妃平生最喜食荔枝,但荔枝一般生于岭南,岭南距当时的京城长安有千里之遥。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可口的鲜荔枝,唐玄宗只得派人将摘下来的荔枝,一个驿站换一匹马的形式于当日送到京城。荔枝由于难得成为京城贵胄的珍果,于是仙居的民间艺人模仿荔枝形状制成针刺无骨花灯,就是——荔枝灯,所以,荔枝灯也是针刺无骨花灯的一种。
说到荔枝灯,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就命宫女做了几盏荔枝灯,挂于床边。在安史之乱中,杨贵妃上吊自杀,平日里与杨贵妃关系密切的人怕唐玄宗怪罪下来,死罪难逃,因此他们四处逃散,离开京城。杨贵妃身边的两名婢女一直逃到仙居皤滩,希望在这里安顿下来,但是,她们匆匆离宫,身上并没有银两可以过日子。因此,她们用自己的特长制作了精致的花灯并卖给有钱的富贵人家,以此为生。
二、仙居花灯沿革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又称“唐灯”或“神灯”,明清时技艺趋于成熟。
据当地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仙居皤滩古镇已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家家挂上“状元灯”,表示书香门弟,预祝状元及第。现在皤滩古街的“大明堂”、“大学士府”的梁柱马腿上就雕有这种“无骨花灯”。
清朝时期,灯的式样、品种进一步发展增多。其中有一种叫“珠兰灯”的花灯,灯周围的花纹是由一种叫“水上浮”的绣花针刺成,是进献皇帝的贡品。在杭州展出,外宾赞不绝口,称之为“神奇的无骨花灯”。
如今,花灯经过一些艺人的改进,创新,花灯的种类增多,式样也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三、仙居花灯的现状
仙居花灯曾一度失传,经过李湘满等一批老艺人的挖掘抢救,整理出了27个传统品种,52个分支品种,使失传50多年的“仙居花灯”重放光彩。如今,国家,地方政府也很重视仙居花灯这一文化遗产。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以它独特的魅力赢得了种种赞誉。浙江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被誉为“灯海明珠”,“中华瑰宝”。
“仙居花灯”曾先后荣获县市花灯大展赛一等奖,“浙江省首届优秀艺术作品展银奖”、“浙江省特色灯彩大展金奖”、“1996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展金奖”、“1996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浙江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众多媒体对“仙居花灯”都作了详细的网报道。2000年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2月,仙居选送的针刺无骨花灯———“龙凤灯”入选国家邮政局的《民间灯彩》五枚邮票图案之一。
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