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瑞安古城历史
瑞安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三国时已置县,被称为千年古县,1987年才撤县建市。
瑞安为东瓯古邑。最早于新石器晚期,飞云江下游两岸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建立聚落。夏、商、西周、春秋为扬州之域瓯地。其后受时局变化,朝代更迭,行政所属动荡变化,直到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始建县治,迄今为止已有175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析永宁县大罗山(泉山)南境置罗阳县,属会稽郡,设县治于北湖鲁岙(西岙、河埭桥一带),为瑞安建县之始。
建县之始,县名罗阳,县治设在北湖鲁岙(集云山南麓西岙一带),晋太宁元年(323),县治迁置邵公屿(今市人武部一带),相继改名安阳县、安固县、瑞安县。县治东界大海,北靠集云山,西南襟飞云江,东有邵公屿鳌伏,西有岘山龟浮,隆山文笔峰类苍龙之角,栖隐山如雏凤展翅,城内街河错落有致,状若棋枰,撤擅东南之胜。
县城城墙:瑞安古城墙在邵公屿周围,始建时间未详。元时城墙四周仅1里204步,高1丈2尺,厚7尺;元至正廿四年(1364)改拓,城周增至937丈6尺,并凿濠河。
明代,瑞安沿海屡遭倭寇骚扰,为加强海防,洪武三年(1370),县令王泰督民增修县城城墙,至永乐十五(1417)完成,城周濠河复加开凿。明弘治间(1488-1505),在东门建谯楼一座,邑书法家任道逊题“东南伟观”额。明嘉靖三十年(1552),县令刘畿嘹望台、窝铺,改木栏板水门为石砌铁叶水门。嘉靖三十八年,县令余世儒倡修城墙,于小东门、南门临江外加厚城墙5尺,名垛墙增高3尺,垛内周围筑矮墙。城墙四周扩大至1140丈,高1丈7尺,面阔8尺,址阔1丈3尺。
城门5座:大东门名宾阳门(通永丰厢)、小东门名武靖门(通东山巡检司)、西门名永胜门(通沿江圩岸)、南门名镇海门(通飞云渡)、北门名瞻阙门(通北湖);水门3座:东为龙波门(在宾阳门南)、北为永靖门(在瞻阙门西南)、东北为环壁门(在东隅虞池)。
清初在明城的基础上增建敌台3座,窝铺40座,石嘹望台44座,垛口由1000多口改为900口。城周有东、南、北三面濠河,总长684丈,深名1丈。其中东濠河140丈,南濠河302丈,北濠河242丈,西临西山及飞云江无濠。城内河道密布,呈三纵四横格局;有大小街道32条,依河成街,具江南水乡特色。
抗日战争初期,瑞安县城屡遭日本侵略军飞机空袭。(其中民国28年4月间空袭尤剧,日军飞机轰炸扫射县城,死伤多人,毁房30余间)国民党政府以城墙有碍居民疏散为由,县长吕律于民国27、28年(1938、1939)征民工先拆东、西、北城墙,29年又拆南城墙,片石无留,千余年古迹一时间茫然无存。
太平二年(257),罗阳县属临海郡。
宝鼎三年(268),改罗阳县为安阳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安阳县为安固县。
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县境南横屿船屯及其南境为始阳县(今为平阳、苍南县及泰顺县一部)。
东晋太宁元年(323),安固县治迁邵公屿。
隋开皇九年(589),省横阳入安固县,县属之。
开皇十二年(592),省安固县入永嘉县。
武德五年(622),以永嘉县置东嘉州,析永嘉县置安固、横阳等4县。
贞观元年(627),省横阳入安固。
大足元年(701),复析安固县置横阳县。
唐天复二年(902,一作天复三年),安固县改瑞安县。
南宋咸淳元年(1265),改温州为瑞安府,统瑞安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两浙东路改江淮行省,瑞安府改为温州路,县属之。
元贞元年(1295),以瑞安县超五万户升州。
明洪武二年,降瑞安州为县。
景泰三年(1452),置泰顺县,割瑞安义翔乡5都12里属之。
中华民国35年置文成县,析瑞安西部大峃、龙凤、金樟、峃口等10乡属之。
1949年5月10日,瑞安解放;5月14日,成立瑞安县人民政府筹备委员会;9月5日,瑞安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5年10月,改瑞安县人民政府为瑞安县人民委员会。
1955~1957年,北麂、北龙二乡曾—度划属洞头县。
1958年10月14日,文成县并入瑞安县。
1961年8月10日(上级发文时间),文成县从瑞安县内析出。
1958年县人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迁到仓前街134号。
1969年1月,改瑞安县人民委员会为瑞安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6月,撤瑞安县革委员会复置瑞安县人民政府。
1987年4月15日(国务院文件4月15日下达,7月1日召开撤县设市庆祝会,全市即日启用新印鉴)撤县设市(县级),置瑞安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不变。
1949—1996年,瑞安市(县)先后隶属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浙江省第五专区、浙江省温州专区、浙江省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浙江省温州地区、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
1999年1月,市人民政府从仓前街搬迁到安阳新区新市政大院办公。
2001年仙岩镇、丽岙镇划属温州市瓯海区,塘下镇的梅头办事处划属温州市龙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