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老四方的节令与风俗_国际新闻

山东青岛老四方的节令与风俗

国际新闻 2022-11-23 16:59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风俗往往跟着节令的脚步走。骨子里,我是亲近风俗的。这与我长期生活在老四方有关。岛城最早原住民的聚集地,五百多年地域文化的丰厚积淀,老四方民风民俗自成体系。

汪曾褀在《谈谈风俗画》中讲,"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而我从小对风俗的关注,只是因为它的有趣,好玩儿。

四方人恪守节令,风俗习惯随之亦步亦趋。

俗话说,"百俗看年节"。过年,是一年当中的重头戏。《说文解字》道,"年,谷熟也。"自进入腊月门开始,便踏上了过年的鼓点。

腊月初八,家家要熬腊八粥。小时候,想方设法凑齐八样原料,并非易事。一般以粗粮为主,计有大米、小米、麦仁、糯米、绿豆、红豆、花生和小枣等。暖呵呵的吃上一碗腊八粥,再加上一调羹红糖,是进入年关的第一个盼头。

民谚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天一项重要的风俗是辞灶。要放鞭,但鞭炮的规格不能高过除夕。每年此时,家里老人就会唠叨:"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碗烂面汤。"灶台两侧照例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和灶王爷的年画。这天,依俗要吃糖瓜。四方风俗讲,"吃了小年糖瓜,一年不牙痛。"糖瓜也是灶王爷的必备供品。为让灶王爷甜甜嘴,到玉皇大帝那儿汇报人间善恶时,说点好话,降福临门。

灶王爷的传说版本很多。我从小听老人讲了无数遍的故事梗概。很久以前,一名叫张郎的贫家男子,娶妻丁香。因他不愿种地吃苦,独自外出经商多年。发财后变了心,休了贤妻丁香,娶了好吃懒做的海棠。不久,家里发大火,将财产全部烧光,张郎双眼也近乎失明,随以乞讨为生。某年腊月二十三,张郎讨饭至改嫁后的丁香家,丁香认出了张郎,给他煮了一碗烂面汤,并拔下簪子放在碗中。吃罢面,张郎也认出了簪子。想到往昔丁香的贤惠,羞愧难当,一头撞进了她家的灶台里,再也出不来了。因张郎和玉帝是本家(都姓张),念他尚有悔过之心,随封他为灶王爷。故民间定腊月二十三这天,为祭灶日。

小年一过,春节进入倒计时。四方人家开始扫灰(除尘),收拾屋子、庭院,拆洗被褥,置办年货,添置新席,酱卤肉制品,蒸馒头、枣饽饽和卡花。大人孩子洗澡理发,添置新衣新鞋。

"小孩小孩你别哭,给你买个小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这个童谣,老四方的孩子耳熟能详。彩绘的泥老虎,头尾用泥巴捏成,身子用牛皮纸粘连,两头一挤,从嘴巴中的哨子里,发出"咕嘎咕嘎"的叫声,听着热闹喜庆。过年时,这是为数不多的玩具之一。

那时候,忙年要买生花生和生瓜子,自己用大锅炒。炒时,须加上一点碎石子,能防止糊锅底。炒熟时,满屋飘香。采购糖果和点心,则要去街里中山路的青岛食品商店,那里的品种最全,人气也最旺。当时店里有位男售货员,忙而不乱,用手抓一把糖,正好一斤,上下误差极小,堪比全国劳模张秉贵,真是绝活。

除夕贴春联和福字是技术活,大人会带上孩子一起贴。既为多个帮手,亦是民俗传承的演示。老四方的不少人家,还会在门楣上贴一排五颜六色的剪纸,称做"过门钱儿",也有叫"福贴"的,迎风招展,看着非常喜庆。除夕下午,依俗当去墓前,请已故老人的魂灵回家过年,并在家设牌位。家中正屋悬挂"柱子",上书列祖列宗牌位,两侧的对联分别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桌上摆满供品,燃香三柱,庄重肃穆,颇有仪式感。

傍晚时分,会燃放一挂小鞭,称作"接灶"。此是接灶王爷回宫降吉祥。其在天庭圆满结束一周的工作汇报后,请他回家过大年。

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餐桌上除了鸡鸭肉之外,定要有蒸黄米年糕,寓意"年年高"。另须有整条带鳞的海鱼,寓意"年年有余"。鱼一般不吃完,称做,"留有余(鱼)褔。"我家必备的还有拌黄豆芽(形似如意)、芹菜拌卤花生("芹"音通"勤"),皆为图个吉利。春节前,打冻菜凉粉,做猪皮冻等亦是老传统,自年夜饭开始食用,成为惯例和盼头。年夜饭一般从傍晚七八点钟开始,一直延续至午夜。其间,家中女人们会抓紧时间调馅、和面、包饺子,大年初一吃的饺子,也要此时一起包出来。五更的饺子中会包上6个硬币和6个枣(亦有8个的)。吃出了硬币,寓意财源兴旺;吃出了枣,象征一年有甜头。除夕夜吃饺子,有辞旧迎新之意,取"岁更交子"之谐音。

孩子们此刻多兴奋地跑去院中,开始放小鞭了。电光鞭、二起脚、花子令、甩炮仗和魔术弹等是男孩子们的至爱。成挂的鞭,舍不得一次放完,一个个拆着单放,装在口袋里。点燃后,逐个的抛向空中,听响。胆大的,拿住炮仗的底部小白圈,在手中燃放。演砸了,手掌会被炸的乌黑发麻。信子燃尽未响的炮仗,也不浪费,从中间掰开,再架上一只炮仗。点燃后,既好看又听响儿。女孩儿一般玩的是"滴答纸儿",只闪烁亮光,没危险。放鞭还可能伤及衣服。我小时候的新衣,一般不出正月十五,准留下数个烧洞。

接近午夜12点,开始煮饺子,放大鞭,家里开始沸腾起来。小孩子瞪大眼睛盯着饺子碗,希望能吃出硬币或枣来,讨个赏钱。经常为此撑破了肚皮。稍后,需到"柱子"前给列祖列宗磕头、给家中长辈拜年,说吉利话儿,收压岁钱。

大年夜下饺子忌说"破了",要讲"挣了";打碎了家什,要赶紧说"岁岁平安"来化解。俗话讲,"五更死了个驴,不好也说好",皆为讨个吉利。

午夜伊始,穿上新衣新裤,提着灯笼,去村内五服内的亲戚和邻居家拜年。我家的灯笼,是竖长木制的框,四面插上玻璃,中心放支红蜡烛。出门时,会在手中持一柱香,与"柱子"前的香同时点燃。外出拜年时,手中的香即将燃尽时,要马上回家,续上"柱子"前同步燃烧的香,确保家中香火不断。除夕夜,村里所有人家夜不闭户,一为守岁,二为接待来走马灯似的拜年客人。

村中拜年也会遇到尴尬事,在年龄比我小的长辈(按族谱辈分)面前,任凭家长怎么教,称呼就是叫不出口。譬如称某小孩为爷爷,称某小嫚为姑姑等。

正月初一初二,是重要的交际活动时间。人们四处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交流增进感情。初二夜12点,会放鞭"送年",也吃饺子,但饺子馅往往和年夜饭的有所区别。过年一般不吃牛肉馅的饺子。长辈说,"老牛辛辛苦苦出了一年的力气,过年可不能杀它吃肉。"这亦是先民对农耕牲畜最朴素的感情。

老四方人在正月初三早上送年的,亦为数不少。这与"过年早,送年晚"的讲究是吻合的。

正月初三,是传统的闺女回娘家的日子。父母一大早就忙碌起来,备好酒菜,隆重招待出嫁的闺女和姑爷全家。席设中午。依俗,天黑前闺女必须要出门返家。

《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宵节始于汉代。正月十五闹元宵,春节的庆祝活动随之进入高潮和尾声。家中当年余下的炮仗,这天要全部放完,多以放烟花为主。风俗还有,去祖茔送灯、全家团聚吃元宵、赏灯、猜灯谜等。北方的元宵与南方的汤圆稍有不同,前者是滚出来的,后者多是包出来的。过去每至元宵节,老四方的好多商家,都在店门前支个大滚筒制作元宵,亦为营造节日气氛。这天搭台唱戏的也不少,以柳腔、茂腔为主。踩高跷、划旱船、赶旱驴和扭秧歌等民俗活动亦多,走街串巷,热闹非凡,真正体现了一个"闹"字。

二月二"龙抬头"。此日奶奶会提前和好面,加上糖精和鸡蛋,炒粸子吃。晨起后,粸子和豆子早已炒好。我常在兜里装上一大把,上学路上吃。那带着麦香味甜滋滋的时令美味,一年也只有这一回。此日亦有忌讳,不宜动刀动剪,有"二月二动刀,伤了龙的腰""二月二动剪,伤了龙的眼"之俗语。男孩子在这天依例要剃头。

清明节,既是传统节日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仅此一例。唐代以后,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故老人们多称此日为"寒食",传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吃冷食、祭祖扫墓、踏青、放风筝等风俗。依旧俗,这天要吃煮鸡蛋,坊间有"心明眼亮不长病"之说。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重要习俗是"拉露水"。早上四五点多钟就得起床上山。据说用太阳未出之前的露水抹脸,会耳聪目明。此外,还要拔艾蒿。老四方的北岭山、嘉定山、双山、孤山和几座无名山上,均长有成片的野生艾蒿。将艾蒿插在院门两侧,能袪邪驱毒。艾蒿发出的特殊芳香气味,还有驱逐蚊蝇的现实作用。艾蒿干透后点燃,也能起到同样效果。《本草纲目》中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

端午节清早,大人们还会给儿童的手腕脚腕处,系上红绿黄白黑五色彩绳。系绳时不准小孩说话。彩绳要在随后的第一场雨后,扔到水塘、河里或沟里。据说这样可以避开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五毒"的危害。此日还有个重要习俗,就是家家用苇叶包粽子,吃粽子。《齐民要术》中讲,"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粽子以三角形、四锥形和枕头形最为常见。馅以糯米加枣或加花生者居多,一般蘸红糖食用。老四方人一般也会把鸡蛋与粽子同煮,称作"粽子蛋"。

六月初一过半年,家家户户吃饺子。

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古时有女子向织女乞巧之俗,故亦称"乞巧节",要吃巧果。每至此时,奶奶会用两种四格卡子(四方话,指榼子,木制模具,有暗刻花纹),做出各种各样的小卡花来(卡花,四方话,用模具制作的面食。也引申用于形容子女和父母长得像)。面中加了鸡蛋和糖精。卡花用大锅干饹至熟,香甜而有嚼头。烙卡花,即是巧果。奶奶还会用细彩绳,穿上小篮子、小桃子、小元宝等造型的卡花,套在我脖子上。玩饿了,咬一个吃,很有趣儿。她老人家烙的卡花,真是一绝,我常在一旁细细端详。算起来,我已经近40年没吃过这样的巧果了。

到了晚上,坐在四合院的前院里,奶奶一边搧着蒲扇,一边指着满天星斗,告诉我哪是牛郎星,哪是织女星,哪是银河。悠悠道来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中秋节,是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全家老小要一起围坐吃团圆饭、赏月、吃月饼。这天的餐桌也颇丰盛,老四方人有中秋吃鸡的习俗。也意味着喂养了近一年的公鸡,将会在此日完成它的使命,寿终正寝。那个年代的月饼,没有现在这么多品种。印象中只有五仁月饼和青红丝月饼,又干又硬,皮厚馅少。常被里面的冰糖块咯着牙,故并不怎么惦记。奶奶常会用一小手帕,包一块月饼,时不时的拿出来咬一口,咀嚼半天。这天,她老人家总会念叨:"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的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

九月初九重阳节,此日要登高、赏菊。十月初一,则是鬼节。依俗要祭奠故去的亲人。

古籍《齐书》中讲"春初早韭,秋末晚菘"为蔬中最胜。晚菘,指霜降以后的大白菜。冬至,是入冬以来的大节,称做"过冬"。《晋书》说,"其仪亚于正旦。"即是讲过冬至的隆重,仅次于过年。冬至的饺子,即用应季的胶州大白菜调馅,滋味鲜美。而立春吃春饼,多以初春的嫩韭,卷而食之。这些重要的节令,饮食上亦谨遵旧俗。

谷雨到,鲅鱼跳,丈人笑。每年春天鲅鱼上市时,老四方的女婿们还要给老丈人送鲅鱼。鱼越大,丈人脸上越有光。也检验女婿的孝顺程度。谁家生了女孩,人们也往往会笑言:以后可有给老丈人送鲅鱼的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