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名山嵯峨山
据说世界上有两座嵯峨山,一座在中国,一座在日本,日本的因中国的而得名。日本宏仁天皇在位,正值我国唐朝。公元八零四年,他派使者入唐,适逢唐德宗李适驾崩,葬于嵯峨山。使者带回了德宗的墨宝真迹和碑帖多种,天皇十分珍重,并立皇号为“嵯峨天皇”,将自己的陵地命名为“嵯峨山”。
嵯峨山,又名乔茂山,古名荆山,为关中之名山。位于陕西省泾阳、三原、淳化三县交界,距古城西安60公里。主峰海拔1405米。山势虽高却易攀登。登顶嵯峨山南眺,泾渭分明,关中平原尽收眼底。唐代诗人王建写道:“烟雾开时分远寺,山川晴处见崇陵。”
山高、险峻,但是山势虽高却易攀爬。从二台山峰起以五条次要山梁向西南方向延伸,构成以西南坡为主的扇形地貌;五峰为五条山梁的最高点,峰的南坡峻峭,势如刀劈斧砍。登顶嵯峨山南眺,泾渭清楚,关中平原尽收眼底。
嵯峨山山势挺拔,景色秀丽,环境优美,是著名的道教和佛教两大宗教名山。
嵯峨山真正吸引人的不只在于险峻秀丽,更在于深沉的历史文明沉淀。
嵯峨山古迹文物颇多,山南麓有唐德宗李适墓--崇陵。陵园前有石人、石马、华表、朱雀、飞马等石刻,四门各有石狮1对,唱工精密,栩栩如生。
据《史记》记载:黄帝铸鼎荆山之阳,鼎成驭龙升天。唐朝时这里曾设立鼎州,立有“黄帝铸鼎处”石碑,不幸毁于“文革”。
唐司马贞著《史记索隐》记载:相传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鬼谷子曾在嵯峨山讲授兵法。老子也曾在这里设坛讲道,山上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
《陕西通志》作者马理夫妇晚年隐居于此创办精舍讲学,精舍遗址位于嵯峨山头台之上,现仍能看到残垣断壁,石刻、石碑,明嘉靖34年关中特大地震时不幸遇难于山上。山上现存唐振锡寺遗迹、大唐悟空禅师(西游记孙悟空原型)之塔、唐德宗李适(kuo)崇陵等名胜古迹。
唐崇陵北靠嵯峨山,处于几条山脉交会处,恰似一枝九瓣莲花的中央,谓之“莲花穴”。崇陵因山为陵,陵园东西北三神门外阙址,均筑于山上山环水抱的土坳中,全用方形和长方形青石迭砌而成,石块凿出凹槽,卡有铁栓板,浇灌铁汁,极为坚固。陵园有四门,置有石人、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王宾石像等。史载崇陵陪葬墓43座,均无可考。
唐德宗李适(公元742-805年),唐代宗长子,母沈皇后。38岁即皇帝位。代宗时曾为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平定河北。在位期间,罢免地方岁贡,释放宫女,加强中央集权,支持杨炎推行两税法,增加国家财政收人,裁抑藩镇割据势力。建中四年(783年)10月,泾原节度使姚今言部众在京师哗变,德宗出奔奉天(陕西乾县)。不久李晟率军收复京师,德宗还都长安。采取李泌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计划,使中唐政局稳定下来。
据说唐崇陵的石马每天早晨,眼睛里流出红颜色的水。石马泣血,传说是马被德宗的亲情所感动。
德宗的生母沈氏,安史之乱中下落不明。德宗继位后,尊沈氏为太后,思母心切,四处寻亲。不久,有一位老妇人说自己是沈太后,德宗派旧日服侍的宦官宫女去识别。女官李真一曾长期陪伴过沈氏,知道沈氏早年左手指受伤。她见老妇人同沈氏长得一模一样,年龄也一致,左指受伤,就认定是沈氏,迎入宫中,德宗大喜,奉她为太后。可几天后,高力士的养子高承悦密奏德宗,说老妇人并非沈太后。德宗忙命高力士养孙樊景超再去识别,老妇人眼见伪装败露,惊恐认罪。原来,她年轻时曾在宫中与沈氏在一起,相貌酷似,年龄相仿,左手指恰好也因剖瓜受过伤。樊景超如实奏报,并请治老妇以欺君之罪。德宗说:“我宁愿受一百次骗,仍希望有一次是真的,以了结心愿,如果惩办了这老妇人,此后就没有人来报告太后下落了。”当即下令释放了老妇人,没有加罪。
然而,真正的沈太后始终未能找到。贞元21年(公元805年)正月,德宗病死于长安宫会宁殿,终年54岁,葬于崇陵。
历代皇宫里,杀兄欺母的悲剧屡见不鲜,唯德宗有如此亲情。马亦为此因而感动哭泣。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石马泣血现象科学的解释,应该是石马受潮之后浸出的矿物质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