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30个最美古村落
1、商城四楼湾
河南商城县大别山深处的冯店乡郭店村有个四楼湾,该村落历史悠久,保存比较完好。据历史记载,四楼湾始建于康熙36年,为明代祟桢皇帝的兵部侍郎周之纲后人所建,因有四座门楼而得名。
据历史记载,四楼湾始建于康熙36年(1696年),为明代崇祯皇帝的兵部侍郎周之纲后人所建,因有四座门楼而得名,距今有300多年历史。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冯店乡争取传统村落保护工程项目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街巷、传统建筑和院落修缮与风貌整治。2017年底,工程全面完工。
都说,看得到山,望的见水,便记得住乡愁。走进四楼湾,每次都有一种不同的体验,感怀历史沧桑,感受文化积淀,一路追寻社会文明的踪迹,一边追忆老屋巷弄的嬉戏。她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都凝聚着社会变迁的历史印记,镌刻着最质朴的民族民风。山的深沉,水的温情,滋养着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村庄。历经时代变迁,岁月洗礼,她,绽放出光阴凝练的静美幽远。
四楼湾里的周氏老宅占地面积达6616平方米。房屋为一进五重硬山式建筑。一重门楼建筑和二重上房均面阔5间,面阔长22.3米,进深6米,其中门楼各1间,三重上房6间,四重上房为2间1个门楼,五重上房是主楼。
门楼前是一对显示主人武将身份的圆形石鼓,俗称门墩、门当,雕刻精美图案,均为吉祥如意象征。石鼓正面为二龙戏珠图案,外绕回曲纹,意为福寿无边、循环往复。石鼓背面主区为卷革纹,环绕莲叶纹作为装饰。鼓弦的乳丁纹,则是战鼓特有的装饰。走进内院,可见院落两侧均有圆形拱门,通向左右厢房。
古村共有64处清末传统民居建筑、48处反映古村特色风貌民居的传统建筑、传统院落等,其中土楼房四座,故名“四楼湾”。突出的有石雕、青石阶、木雕、石碑、古河道、古井、古树以及其他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建筑风格保留了清末青瓦白墙、飞檐拱璧的特点,后几经修缮,保存至今仍有村民居住,又融合了民国、近代的民居特色,成为豫南山区特有的传统村落,是研究豫南山区民俗民风、人文建筑的宝贵遗产。
2013年,四楼湾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近两年,国家、省级已拨付四楼湾传统村落保护工程项目资金5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街巷、传统建筑和院落修缮与风貌整治。目前,一个留住乡愁、充满豫南风情的古村落得到了重塑。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是我们熟悉的古诗里的村落。实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后的四楼湾,实现现代元素和古典韵味的完美融合,不仅婉约,而且时尚,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2、浚县西街村传统民居
西街村传统民居位于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年代为清。西街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在元代已现雏形,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西依交通要道大运河(卫河),南有供人祭祀的浮丘山,村内“古时官道”纵横,600年来,该村一直是浚县的行政、经济、商业、文化中心,为浚县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村内传统建筑数量庞大。文庙、王爷庙、浮山寺、白衣阁等祭祀点繁多;明城墙古遗址、古井、运河码头等景点星罗棋布;“岁寒双秀”、“云溪燕语”等奇景被列入浚县八大景,百年以上古树名木有10多棵;另外,村内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该村被评选为全国传统古村落。
现存古民宅26处。
在西街村的诸多街巷中,南山街最具地方特色,可谓“五步一古屋,十步一文物”。
据村民介绍,之前,南山街南端被未遭破坏的城墙挡住,形状像个布袋”,沿此街道由北向南走的行人,只能沿原路返回,因此,该街道被形象地称为“布袋街”。在长约700米的街道上,被认定的传统古民宅就有26处。自村委会大门向南,先后有秦家大院、卢拔贡旧宅、李氏旧宅、陶氏古居等,这些民居多是明清风格、北方四合院型,且均有高大的门楼和高门台,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与南山街不同,西街村的西大街属商业型,东起省保单位文治阁,西至西城门,长约600米。村民冯国相告诉记者,古时,西大街是浚县的南北交通要道,往来贸易的商贾络绎不绝。
自明朝起,直至上世纪80年代,西大街都是浚县的行政、商业、文化中心。
西大街至今仍保留着商业古风。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店铺内工艺品、纺织品、土特产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白天游人如织,晚上华灯齐放,夜市上的特色小吃更是让食客们眼花缭乱、流连忘返。多数街巷以官衙文化闻名该村的王爷庙背后有段“悲壮”的历史。元至正十七年(1375年),红巾军进攻浚县城,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率兵顽强抵抗,城破后,王士元全家遇难。明朝浚县知县陆光祖在此建祠纪念,祠堂名为“忠孝祠”,俗称“王爷庙”。逢年过节,到此上香烧纸的居民络绎不绝,时间久了,王爷庙至南山街,被踩出了一条路,名为“王爷庙街”。
3、陕州地坑院(天井窑院)
地坑院又叫作天井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保存较好,特别是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据说有“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了六代人。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天井窑院属于黄土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是人类“穴居”发展史演变的实物见证。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
地坑院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土层厚且坚硬,窑洞还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冬暖夏凉,特别是它建造简单价廉,对昔日贫穷的山民来说,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在平地挖一6至7米的四方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居住。窑里多用土坯垒成火炕,供人休息。
要进入地院,需要穿过穿过十几米长的门洞。单是门洞开在哪边?都有很多讲究,因为它是整个地坑院的关键所在。
出口是从窑院一角的窑洞内凿出斜坡通向地面,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道。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
窑院除人住外,有单独的窑洞作厨房、厕所、鸡舍、畜圈。储藏粮食用苇子打成的囤,下铺麦糠,盛粮后上盖麦糠再用泥封,储存三年五载不生虫,不腐烂。
4、渑池赵沟村传统民居
赵沟村传统民居位于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年代为清。赵沟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赵沟古村位于段村乡境内,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该村始建于秦末汉初,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被外界誉为“中原石头城,深山小迷宫”。该村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还遗存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的核心保护区域全长800余米,宽100余米,现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84所,村内多以石头建筑为主,石头房、石头墙、石头路、石头巷、石臼、石磨、石碾、石雕、石槽、砖雕、木雕及“文革”时期的标语、毛主席语录等比比皆是,千年、百年树龄的古树覆盖全村,是解放战争时期渑池县委的后山指挥部所在地。
5、三门峡田家庄村传统民居
田家庄村传统民居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菜园乡田家庄村。年代为明、清。田家庄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田家庄历史悠久,明朝时曾出过四个进士和不少官员。村中心有一座赵氏祠堂,是赵姓族人的精神家园。作为农耕文化和耕读文化的产物,赵氏祠堂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和解放后都有翻修。祠堂坐北朝南,墙和门楼由仿古青砖砌成,大门上方是“赵氏祖祠”四个大字。
祠堂南边有并排的两座古院落,据说本是一家三兄弟一起规划修建,其中一个由于-欠下债务无力建房,所以只盖起两座。迈上七级厚实的青砖台阶,跨过高高的木门槛,就进入了宅院。迎面的照壁墙是一幅精美的砖雕,称为“金镶楼”,上方是门楼式样,下方是案几造型,中间是圆形“寿”字。砖雕保存得较为完好,寿字图案高低起落间仍然陈列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泥土。
6、三门峡段岩村传统民居
段岩村传统民居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段岩村。年代为清。段岩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段岩村位于观音堂街北,全村370户1300口人,大都姓段。相传祖上原来居住在十几里外柏树山村一个叫段家村的地方。清朝,段养全、段养廉兄弟俩从段家村翻越马头山到观音堂赶会时,看到这里蛇鸟争斗,觉得是个好地方,于是定居下来,形成了段家岩村,后来改名为“段岩村”,目前已经传至十七世。蛇争争斗的场景后来演变为“龙鹤之争”的传奇故事。
如今,段岩村很多村民住在集体修建的观和苑社区和自己建的楼房,村中老房子也还不少,其中有十座建于清朝的老宅主体保存了下来。中道班有七座院子坐北朝南并肩站立,据说是家族几兄弟做生意赚下家底,在清朝嘉庆年间盖起的。
七座宅院全都是四进院,每座院子纵向又分为四个院子,后面的院子都比前一个院子高出几级台阶,越向后走,地势越高,体现了真正的“庭院深深”。七座宅院的第四进院落东西向都有圆拱门连接,既自成一体又方便来往通行。除了东头第一座院外,其余院子都有人居住。第二座院子保存略微好些,大门楣上,百年前的白色颜料依然在荷花上醒目着。下方是五只蝙蝠图案装饰的圆拱门。从门洞进院,回头,还有和正门对应的圆拱门,装饰牡丹花纹。大门正对面是照壁墙,主体是牡丹和假山,下方一只猴子抬头仰望。一进院东西厢房的北墙,也就是后墙,还有精美的砖雕。东西侧分别是仙鹤和梅花鹿,四周有各种装饰造型,其中牧童骑牛最为传神,牧童头戴尖帽,身着蓑衣骑在牛背上,手中拿着一根牛鞭,憨态可掬。紧挨北墙的院墙上也有雕刻,是表现儿童嬉戏的,穿着肚兜的孩子在柳树下玩耍,柳树的叶子一一可辨。西侧上方有“三元及弟”字样,东边墙体坍塌,只看到“五”字,推测该是“五福临门”或“五子登科”吧。
第六座院子大门口堆放着两块残缺的石碑,一块写“诗家传孝友”,一块写“望重崤函”,垫石碑的是一块更小的碑体,只留有一个“敦”和一个辨不出原貌的残字。这里的第四进院子主房还是最初模样,进入房间,正对面顶部有匾,上 书“为善最乐”,右侧是“乾隆癸丑相月”,左侧为“逊志轩主人题”。大家纷纷推测这座老宅的主人一定是一位有学识的文人。主房檐下的木雕有展开的书卷图形,似乎进一步佐证了主人的喜好。在古宅间漫步探寻,隐约间总觉得有些不同寻常的往事就藏在幽深的宅院和黯淡的花纹间,流淌着莫名的神秘。
几处院落高高的屋脊上码着整齐的花砖,门前的上马石和拴马的铁环诉说着主人曾经的尊贵。西边院子西墙下就是沟,但临沟的墙依然装饰了许多砖雕图案,足见主人的用心。院墙下还有两孔砖窑,上方有“别开洞天”字样。据说原有三孔窑,窑洞后方有楼梯通往地面的房子。这样的设计完全是出于防匪的目的。
村里已经过世的老干部段烈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了一部族谱,族谱里提到的段岩村八景,人们都说不全。第八景“奎楼”,村民称为“奎景楼”,应为“魁星楼”,已经荡然无存。距原奎楼不远处有文昌宫,是古时文人赶考备考的地方,如今的房子是十多年前翻修的。老村委门前的路叫红莲(村里人称“红岩”)北路,得名于村西北马头山的红莲寺,据说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火烧红莲寺的故事发生地。在老街上行走,偶尔看到大门外扔着一块石碑,字迹模糊,只辨出碑首“处士段润卿先士懿行碑”字样。史志介绍,1948年中共陕县县委、陕县民主政府曾驻扎段岩村,就在中道班老宅内。1949年中共陕州地委、军分区司令部也从栾川县移驻段岩,这里曾经一度是陕县乃至陕州地区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只是没有实物留存。
7、修武一斗水村传统民居
一斗水村传统民居位于修武县云台山镇一斗水村。年代为清。一斗水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一斗水村位于焦作市东北四十多公里的修武县云台山镇,云台山茱萸峰景点向北五公里的太行深山区,这里是河南省与山西省以及辉县,修武,陵川三个县的交界处,这里海拔1100多米,全村有3个自然村,55户、211口人,因村西北处有一水泉,泉眼是一天然形成的巨石,全口大小如斗,一年四季清泉不断,所以这个村就被命名为“一斗水村”。
一斗水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部山区、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境内,该村占地面积约9.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55公顷。一斗水村四面环山、植被茂盛,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民居均为具有上百年历史的石头房,房内冬暖夏凉、干净整洁,山民们淳朴好客,拥有浓郁的民俗风情,是难得的避暑休闲度假胜地。一斗水村有着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太行八陉之一——白陉古道穿村而过。据史料记载,古道旁有一汪清泉,一次只能取水一斗,随取随涌,取之不尽。
8、郏县张店村传统民居
张店村传统民居位于郏县李口镇张店村。年代为清。张店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郏县李口乡张店村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故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辅佐刘邦成就西汉大业,功成退隐,被尊为“谋圣”。汉代就建有张良庙,又称留侯祠。其后裔一支明初寻根问祖,迁返故里,建房筑寨。至今,仍保留有提督府、西官宅等明清建筑。
9、宝丰大营村传统民居
大营镇大营村是省级传统村落。作为宝丰西部重镇,古时可是异常繁华,现在也很热闹。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很多商铺冠以双城各号,这是因为以前大营出过两个名人,先后在此修建府第,当地叫王寨、吴寨。王寨又叫兵部府,主人叫王之晋,明朝天启五年(1625)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吴寨又叫御书楼,位于东边,主人叫吴垣,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进士,翰林待讲学士。真是一明一清,一武一文呀。可惜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了。
王寨遗址就是大营影剧院,现改为购物广场,吴寨改为粮所仓库,2008年后,又改为基督教堂。现存其它民居古建筑还有一部分,但保存状况均不佳。在大营南关,河边上还有一座关帝庙,曾经当作过兵工厂、学校,后来还于宗教,倒是加以了修缮,但尚未对外开放。
10、渑池赵沟古村
渑池县赵沟古村位于渑池县北部段村乡境内,古村于唐末建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古民居建筑独特,现保存明清时期完整的四合院22座,石头巷2000余米,千年古槐4棵,古庙、古祠堂、古戏楼各一座,古井一眼,有汤河一条穿村而过。由于地处深山区,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生活习俗保存完好。且山清水秀,森林覆盖面积达90%以上。自2007年以来古村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被多名专家学者重视认可,被誉为“中原石头城、深山小迷宫”,并获得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河南省特色村 、河南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河南省文联与宣传部命名“千年古村落”等多项称号。
2009年,赵沟古村作为电影《玫瑰谷》的主要外景地首次登上银屏。2010年8月,古村又作为电影《留驻桃花塬》的外景地,再一次登上全国各大院线,其秀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和原始风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获批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