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内黄县落腔_国际新闻

河南安阳内黄县落腔

国际新闻 2022-11-23 17:00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落腔是一种河南安阳内黄县的汉族戏曲剧种,原名落子腔,也称安阳腔。主要流行于豫北及与之毗邻的晋冀鲁交界的漳河流域。落腔由汉族民间曲艺“莲花落”演变而成,是宋代路歧人和露台弟子借以谋生的一种说唱体歌曲,通常是七言句的顺口溜,有时也作故事的引擎,发展到元代便成为一种长调。到清代则演化成为一旦一丑登台演唱故事的形式。

历史也有写作“唠子腔”或“捞子腔”的。1927年中华书局分省地志《河南戏剧》载:“安阳腔一名落子腔,安阳最盛,南至汲、辉二县……”。

落腔是在民间曲艺“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流行于豫北、冀南、晋西、鲁东的曲牌板腔综合体剧种。因其曲调轻快欢乐,故名“乐腔”。主要伴奏乐器为皮胡、竹笛等。唱调有平板、二板、三板、流水、捻板等,游场音乐类似河南曲子。剧目多为家庭生活小戏,如《蓝桥会》、《安安送米》等,文词通俗,表演富有生活气息。现存独有唱腔音乐6类23种,曲牌和打击乐类58种,特殊身段特技12种,特色乐器3种,口述传承剧目210本。

落腔产生于清朝嘉庆年间,内黄是落腔源生地之一。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和周怡白《中国戏曲史纲要》等多种历史文献记载,“清嘉庆年间,安阳一带出现 ‘彩扮莲花落’,艺人分角色扮演人物,有了戏曲雏形。后有内黄一姓赵艺人,把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加了进去,逢年过节化装登台演出。”所以当地民众把落腔称为“内黄落子”。清末民初,落腔盛行,分为中路、西路、东路三派,流布区域达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省交界数县。内黄是东路的代表与核心,当时仅内黄县就有落腔班社24个。据《上党府志》载“清道光年间,落腔由东而西流于广阳府”,由此可见,早在1850年前,落腔就登台演出。因落腔是由地方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其曲调轻快欢乐,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改名称“乐腔”。1955年,内黄县也成立了国有艺术团体——内黄县落腔剧团。

在落腔剧种乐器中,特色乐器主要有嗡子(头弦)、闷笛等。嗡子(头弦)也叫“嗡胡”,是落腔乐师特制的乐器。其音筒选用桐木或椿木挖制而成,筒长13厘米,直径10厘米,能发出适合落腔音韵的“嗡嗡”音。闷笛是落腔的低音乐器,由艺人用竹竿自制而成,上有哨嘴,下有音碗,音色深沉浑厚,伴奏寒韵悲腔。近几年,文场增加了二胡、笙、扬琴、单簧、大提琴、电子琴等。武场乐器为鼓、锣、手镲、二锣、小镲,与其他剧种其本相同。

落腔是民间土生土长的地方戏,与其他姐妹剧种相比,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首先,落腔以家庭戏为主要演出内容,小生、小旦、小丑占有重要位置。其次,伴奏主乐器嗡子是本剧种特色乐器,市场没有销售,全靠乐师自己制作。再次,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有曲牌体,无行当之分。板式主要有慢板、流水板、娃子等。同时,落腔表演没有严格的程式,表演生活化、写实化,测重于唱、念、坐。

落腔有300年的历史,是在说唱艺术中衍生发展起来的。落腔内容主要反映了民间的日常生活和下层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婆媳关系、婚恋嫁娶、劳动生活等方面,如《借髢髢》、《蓝桥会》、《小二姐做梦》、《小喜只赶嫁妆》等。经过长期的发展,落腔形成了表演语汇丰富、表现力强、生活气息浓郁的艺术特点,“既长叙事,尤擅抒情,寒韵悲腔,催人泪下。”落腔对于研究中原地区乃至我国戏剧剧种生成、发展规律及当地风俗民情都具有较大价值;对于丰富当地及邻近地区民众的精神生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7年3月内黄落腔被录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6月,内黄落腔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内黄县悠久的文化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原文化发展的沃土,孕育出落腔这一颇具特色、魅力四射的稀有地方剧种,并使之不断传承光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