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禹州十三帮会馆
十三帮会馆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二年(1876年)年落成,十三帮会馆为当时经营药材的商人在禹州集资营建的一座雄伟富丽,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为商人集结,议事的重要场所。
禹州是中国古代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因交通便利,清乾隆以前,历代都曾设清颍驿站,禹州的药材交易从唐代就已开始,规模日益扩大,影响日益深远,继而形成各种药商帮会,各式会馆建筑也建造起来,形成独特的药文化。仅各省商人建的同乡会馆就有:怀帮会馆、十三帮会馆、江西会馆、山西会馆等。
十三帮会馆原占地20000平方米,座北朝南,以山门、九龙壁、戏楼、关帝庙为中轴,由东西廊房、西配药王殿、东配火神殿、钟鼓楼、东跨院与议事厅几部分古建筑群组成。
十三帮会馆位于禹州城区西北隅,居山西会馆南侧、怀帮会馆西侧。清同治十年(1871年),会首郭广德、连文中、潘升炎、阮耀祥、王凌云、常天福、高有帮、蔡汉文、胡乾之、王二元、范廷栋等,捐钱创修十三帮院墙及关帝庙。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茯苓帮、江西帮、怀庆帮、祁州帮、陕西帮、四川帮、老河口帮、汉口帮、宁波帮等十三个药帮,集资购地1.33公顷(20亩),共建“十三帮会馆”。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会首徐长聚、武清、耿金镛集资创修十三帮药王殿、演戏楼。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三帮会馆厨房、养病院、阴宅院、道院、二门、影壁墙建成。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三帮又建会议所一处。
在布局上,十三帮会馆分庙院、中配院、会议所三部分。其中,庙院位于会馆西侧,由九龙壁、铁木旗杆、山门、钟楼和鼓楼、戏楼、东西廊房、拜台、拜殿、大殿和配殿组成。整体建筑坐北向南,前低后高,布局严谨。山门外,南围墙与九龙壁结为一体,墙内为东西向砖铺甬道,东端为临街大门。九龙壁由彩釉方砖拼砌而成,底部为巨大的方形青石雕座,群龙盘绕,栩栩如生。山门外有一对雌雄石狮分立两侧,山门两端为八角腾空、两层起架的钟楼和鼓楼。戏楼下部居中轴线有一拱券过洞,可直通后大殿,两侧筑有高墙,各有高大砖拱圆形券门。庙院铺满红方石,居中一株国槐枝叶茂盛,遮天蔽日。东西厢房门前栽培名贵月季,房后古柏参天。
沿中轴线后行至拜台,拜台为双侧台阶,中嵌石雕,台面三丈见方,东、南、西三边以石栏相围,石栏间立方柱,柱顶有猴、桃等精美雕刻。越过拜台是拜殿和大殿,大殿为木结构建筑,单檐斗拱,以彩釉琉璃瓦盖顶,五脊有琉璃彩砖盘龙飞凤、兽头、人物等艺术装饰,四隅挑角,玲珑别致,巍峨壮观。中配院迎九龙壁为琉璃瓦顶、五脊六兽的辕门,进门沿中轴线铺有青砖甬道。整个中配院为一四合院,其中北上房为青砖琉璃瓦、明三暗五的大客厅,可作为迎宾谋事之地。东跨院为会议所,是接待宾客及聚餐之地。
十三帮会馆历经沧桑,主要建筑九龙壁、铁木旗杆、山门、钟鼓楼已荡然无存,直至2000年,尚遗有十三帮创始碑记一通、界石一块、扇形及长方形石额各两块。其中扇形石额一刻“赏花”,一刻“酌酒”;长方形石额一刻“光绪癸卯十三帮会馆阖社仝立”,一刻“光绪丁未会议所药商仝立”。界石上款为“墙基余地五尺宽”,正文为“药帮会馆西墙地界”,落款为“同治拾贰年六月修建”。碑记全文曰:“阖社公议,不许将庙中房屋借与外人使用,倘有本帮人私借与外人者,罚酒席十桌”,落款为“光绪二十九年立”。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会馆成为军阀部队的常年驻地。1922年,陕军曹世英一部占据十三帮会馆为司令部,曾与红枪会在会馆周围展开激战。1926年至1930年,十三帮会馆相继被李镇亚、王老五、刘黑七等土匪、军阀长期盘踞。1932年,十三帮会馆被设为刑场。1936年至1947年,十三帮会馆又被改建为私立东山中学。1947年冬,解放军中原军区司令部由宝丰迁至禹县,刘伯承、邓小平等曾在十三帮会馆办公。
关帝殿,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位于中轴线北端,西为药王殿,东面为火神殿(现已恢复)。关帝殿是十三帮会馆建造最早的殿堂。面阔3间,进深3间,悬山殿顶。覆绿色琉璃瓦件。明间额枋镂雕“福禄同寿”,长4米,宽近50厘米。高浮雕、圆雕、镂雕三层相互衬托,下部圆雕两条飞舞金龙,中间为猛虎,两边分别雕鹿、马、凤等珍禽瑞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关帝殿最具特色的是彩绘画,大殿的梁架之上表面全部彩绘。彩绘内容十分丰富,有人物画、故事画、戏曲画、西洋画、儿童戏耍画、有花瓶、熏炉、书函、画卷、乐器、花卉、人物等,或征战、或传说、或典故、或吉祥、或神话,更富有情趣的还有同仁堂银票和算盘。俗话说得好:“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看来算盘不仅是计算工具还是日进斗金的宝器。殿内彩绘富丽,雕刻精美。旧时为谒拜关羽的主殿。
卷棚东西山上墀头砌砖雕构件,正面为刘海戏金蟾,外侧为太公垂钓,内侧为牧童放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