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永清秸秆扎刻技艺
永清秸秆扎刻技艺作为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其作品涉及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学,不但工艺精美绝伦还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堪称“东方构成学的典范”。永清秸秆扎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永清县的扎刻就是用上乘的高粱秸秆,以卡尺、剪子、锥子、刀子、竹签和油灯为工具,靠手工攒装、扎刻而成各类工艺品,从传统的蝈蝈笼、秸秆花灯、到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都需要精工细做,属于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
永清县位于河北省中部,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县城南部南大王庄村系洪武年间(约1380年)始建。该地地势低洼,历史上盛产高粱,永清县秸秆扎刻就是用上乘的高粱秸秆扎刻而成的各类工艺品。高粱秆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在许多庄稼人眼里它无非就是柴火,是饲料,是肥料,充其量再做些诸如锅盖、蝈蝈笼子之类的小物件,而徐艳丰则能把一根根高粱秆变成精美工艺品。
秸秆扎刻技艺以高粱秆为原料,用各色铅笔、游标卡尺、不同型号的剪刀、刀具、锥子、竹签、树脂胶、酒精灯、各种型号的砂纸等几十种不同的工具,靠手工攒装、扎刻而成各种工艺品。
基本特征主要有:仿古建筑的结构特征;平衡、稳定的物理性特征;榫、槽、角度的几何特征;中国古建筑的观赏性特征;“六节稳固”的创作性特征。
秸秆扎刻技艺制作过程可分为四大部分:
高粱的种植,包括选种、杂交、选地、种植、田间管理等过程;
秸秆的收割,包括收割、晾晒、去皮、分类、贮藏等过程;
古建模型的制作,分为设计图纸、计算所需秸秆数量、备料、开槽、组装锁榫、打磨抛光等六大步骤;
成品收藏过程。其中古建模型的制作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核心,开槽过程分为四边形的垂直开槽、正六边形的开槽、正八边形的开槽等三种不同的工艺。组装锁榫过程是永清扎刻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这个过程要按照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的组装顺序,模仿传统木建结构中的榫卯技艺,遵循“六节稳固”的结构特征来进行。
从传统的蝈蝈笼、秸秆花灯,到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作品通体不用一颗钉子,并且每一扇门都能开合,做工非常精细,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楼阁建筑结构的巧妙和精美。
永清扎刻手工技艺精美绝伦,不仅艺术观赏价值高,科学研究价值、实用价值也很高,涉及几何学、物理学、力学、建筑学等。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目前,永清扎刻代表人物徐艳丰,为我国秸秆扎刻的大师。20世纪60年代,他偶然发现的南大王庄老汉高善福用高粱秸秆扎成的蝈蝈笼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先把一个笼窝发展成八个笼窝,又另辟蹊径,把扎蝈蝈笼子变成扎刻花灯、古建筑模型等。20世纪70年代,徐艳丰扎刻技艺日臻完美,得到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肯定,其作品出世,国人赞许,外国友人青睐。
四十年来,他扎刻大小作品七十余件,件件精品,其中《天安门》以国礼赠与日本长野县收藏;《佛香阁》和《故宫角楼》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黄鹤楼》由中国对外展览公司,送往加拿大多伦多展出。《西安钟楼》、《河南佑国寺》、《万寿亭》、《国子鉴牌坊》等作品,分别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际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