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包公井_国际新闻

广东肇庆包公井

国际新闻 2022-11-23 17:00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包拯,北宋名臣,为官清正廉明、刚直不阿,世称“包公”、“包青天”。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1042)在肇庆任端州知郡事3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任内为民做了很多实事,“排沥垦荒、建仓储粮、薄赋宽役、归化俚僚、挖井治瘟、修建驿站、兴文办学,造福端州。其中开挖七井,改善居民饮水卫生,根治瘟疫,居民感激包公,将这7口水井称为包公井。

历代见闻札记对此屡见记载:元末明初郡人董源的《义井记》、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袁枚的《子不语》、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宋起风的《稗说》、张渠的《粤东闻见录》、范端昂的《粤中见闻》、檀萃的《楚庭稗珠录》、许奉恩的《里乘》,还有当代中山大学赵仲邑教授的《精庐小札》都有记载。

据董源《义井记》记载:“宋仁宗朝,包孝肃公以知扬州天长县,徙知端州。病民之汲于江,作七井以便其用。其一在府治内,后人以其水清冽比公之介,名之包公井;距府治西岳庙旁则第二井;其三在县学前街南,俗谓之义井;其四在分司巷口;其五在广济仓右;自广济而转城北门之左,其第六井也;自城北门,而复主帅堂之前,其第七井也,惟县学前、分司巷两井,当通衢之冲,汲之者众。

现今七井状况:

第一井,位于原肇庆府府署内,即今丽谯楼背后的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该井相传为包拯锁妖井,有“包收卢放马成湖”的传说,于1984年被填没。

第二井,位于原府署西岳庙旁,在今城西龙顶岗西麓的三联巷,俗称“大井头”。井呈圆筒形,以弧形花岗石砌筑井壁,井口直径0.75米,井深6.2米,井栏为石灰石。

这口包公井水量最大,保存最完整,水质也最为甘冽。井栏口布满一道道深绳痕,见证了千年历史的沧桑和后世百姓对包公挖井惠民的感激之情。2002年7月,包公井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修建包公井亭,取名为“清泉井亭”。

第三井,位于原县学街南,俗称“义井”。在今广东肇庆中学斜对面,原中山纪念堂(今高要区老干之家)附近,新中国成立后被填没。

第四井,位于原分司巷口,今十字路的道源斋前,于20世纪70年代被填没。

第五井,又名“玉屏园井”,俗称“米仓巷包公井”,位于今米仓巷的高要区委宿舍大院内,即原包拯储粮备荒的丰济仓所在地。

第六井,位于北门之左,原左图街西尽头(今宋城路披云楼下的东侧),新中国成立初期被填没。

第七井,位于原主帅堂前,即今肇庆市第十五小学老师宿舍的南侧,于20世纪80年代被填没。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包孝肃为端州守,尝穿七井。城以内五,城以外二,以象七星。其在西门外者,曰龙顶岗井,居民环抱,清源滑甘,为七井之最。”

明万历十六年(1588)肇庆知府郑一麟主持纂修《肇庆府志》,重新修订“肇庆八景”(南山翠盖、北岭秀台、崧台月霁、石室星罗、羊峡雄开、鼎湖巨镇、端溪带绕、包井冰清),“包井冰清”是其中一景。

康熙十二年(1673),肇庆知府史树骏主持纂修《肇庆府志》,重新修订“肇庆八景”(石室列星、鼎湖濯云、宝月涵辉、披云耸翠、烂柯仙踪、神符玉峭、峡山刹胜、包井冰清),“包井冰清”是其中一景。

明崇祯年间,肇庆知府陆鏊的《包公井》,记录了百姓“饮水不忘挖井人”的深深感怀之情。诗云:

喻清于水冽于泉,无意垂名名自传。

民德式歌初凿日,吏情无染再疏年。

春浮大地轮温玉,月映澄渊微二天。

多少亭台时鼎革,独占用汲古堂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