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千山头庙会
千山头,又名青山头,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与滕州市交界处,距离薛城市区5公里。千山头属尼蒙山脉,东从抱犊崮、鸡冠崮、梁山往西延伸的山系与从北面的尼山延伸的龙山、莲青山、黄连山等到此碰接,千百个山峰延伸到此终止,故称千山头。
千山头曾有“七十二座庙宇”“九洞十三泉”及“千山八景”之说,并以其遍布林立的儒、道、佛建筑而扬名于苏、鲁、皖等地区。据《滕县志》载:“唐朝老道士王和斋是第一个来千山头玉皇阁的。”明朝天启年间,老道士张敬慈从沛县云游至此,住玉皇阁内,经数年募化,积累巨资,兴建三北宫(亦称老北宫)。山上“玉皇顶”,楼房建造宏伟可观,庙内供奉金色玉皇塑像,端坐于楼房中,身高丈余,令人不敢直视。三北宫鼎盛时期是乾隆年间,有土地900多亩,道众100多人。但就是这样一处曾经庙宇林立、信仰氛围浓厚的千山头,近代以来不断遭受战火、匪患、“文革”及工业生产的破坏,原本宏伟的庙宇建筑现已多半仅剩残垣断壁。
然而,千山头庙会的习俗传承接续却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
农历九月十二日,是一年一度的千山头庙会,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位于滕薛之交的千山头民间庙会深厚的民俗底蕴与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都传承至今,“赶九月十二”也衍化为地方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惯习。
据《滕县志》记载,清末民初,千山头庙会盛况空前。一进农历九月,附近村庄上的村民就杀猪宰羊,邀请远方的故旧亲友来此赶会。庙会一般从农历九月初五开始,直到九月十五才结束,“九九”重阳节期间达到高潮,而庙会的正会期实际上是九月十二,当地百姓称之为“赶九月十二”。
庙会期间,前来烧香许愿者络绎不绝,香客范围波及苏、鲁、皖等地,赶会的男男女女摩肩接踵,把整个山门挤得水泄不通。附近的村民也会将粮食供品供奉给庙里,祈求神灵保佑来年丰收;文人墨客在此期间登高赋诗,把酒欢饮;城中的戏班子和各种民间艺人亦会在当日搭台献艺,庙会规模达数万人之众。
在当地,周边村落的民众去千山头赶农历九月十二庙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缘由则是当地流传的“刷山”之说。按照当地村民的表述,基本上每年农历九月十二日老天都会降雨,水量或大或小,俗称“刷山”。传说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神灵在农历九月十二这一天接受香火,为了回报民众的虔诚供奉,便降雨赐福恩泽众生。此外,在当地不仅有“大旱不过九月十三”的说法,还流传着“千山头出云,下雨不用问神”的农谚。
细细分析,千山头在农历九月十二这一日降雨或许只是数百年来当地民众在日常农事耕作活动中总结出的节气时令经验而已。以一定的“社”会为基点,可以有指向自身的内向整合和指向他“会”的外向整合,前者反映某会的内部社群关系,后者反映“合会”之间的社群关系。隐约于社区关系整合过程中的斑杂轨迹,凝结在庙会“化石”之上,在社群集体记忆中遗存下来。千山头庙会凝聚于周边村民心中的“刷山”记忆得到了集体存留,鲜明地体现出庙会之内和庙会之外的社群关系网络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
赶庙会与农事生活经验的结合,村民给这种常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赋予了神灵的力量,归结于神灵收受香火降雨赐福众生。在以农业生计为主的时代,雨量的丰沛与否直接决定了当年农作物生成的好坏,这也直接影响着村民的“生存大计”,也就难免千山头周边的民众曾长时段的将农历九月十二降雨一事看得如此重要。
另外,下雨“刷山”不仅能使经受一天烟雾熏染的千山头庙宇空气清新,在除却污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契合了香客心中的“灵验”之心理,农历九月十二庙会与“刷山”之说恰好彰显了乡土社会中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套鲜明的信仰逻辑。